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淑洁

作品数:43 被引量:514H指数:14
供职机构: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1篇麻疹
  • 20篇病毒
  • 13篇流行病
  • 13篇流行病学
  • 11篇风疹
  • 8篇疫苗
  • 8篇基因特征
  • 7篇风疹病毒
  • 6篇麻疹病
  • 6篇麻疹病毒
  • 6篇抗体
  • 6篇基因
  • 5篇麻疹疫苗
  • 5篇免疫
  • 5篇基因型
  • 4篇血凝
  • 4篇血清
  • 4篇强化免疫
  • 4篇儿童
  • 3篇野病毒

机构

  • 28篇安徽省疾病预...
  • 14篇中国疾病预防...
  • 14篇安徽省卫生防...
  • 6篇河南省疾病预...
  • 4篇河北省疾病预...
  • 4篇陕西省疾病预...
  • 4篇四川省疾病预...
  • 4篇重庆市疾病预...
  • 4篇青海省疾病预...
  • 3篇山西省疾病预...
  • 3篇辽宁省疾病预...
  • 3篇上海市疾病预...
  • 3篇云南省疾病预...
  • 3篇江西省疾病预...
  • 2篇广东省疾病预...
  • 2篇湖南省疾病预...
  • 2篇天津市疾病预...
  • 2篇山东省疾病预...
  • 2篇浙江省疾病预...
  • 2篇甘肃省疾病预...

作者

  • 42篇周淑洁
  • 18篇何维宽
  • 14篇余文周
  • 13篇陈霞
  • 13篇戴振威
  • 13篇朱贞
  • 12篇许文波
  • 10篇唐继海
  • 8篇沈永刚
  • 8篇张莲芝
  • 8篇苏颖
  • 7篇王斌冰
  • 7篇沈永刚
  • 6篇刘丹青
  • 6篇毛乃颖
  • 6篇张宁
  • 5篇崔爱利
  • 5篇罗献伟
  • 5篇张珍英
  • 5篇张燕

传媒

  • 14篇中国计划免疫
  • 7篇中国疫苗和免...
  • 4篇安徽预防医学...
  • 3篇病毒学报
  • 3篇中华疾病控制...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国际生物制品...
  • 1篇疾病监测
  • 1篇疾病控制杂志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5篇2001
  • 2篇2000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省1999~2011年风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1999~2011年流行的风疹病毒基因型别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风疹提供分子流行病学基线数据。方法使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Cell)或Vero/淋巴信号激活因子转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Cell Transfected to Express the Human Singaling Lymphacyte Actiration Molecule(SLAM)],从1999~2011年疑似风疹病例采集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风疹病毒,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分离到的风疹病毒进行E1基因的1107个核苷酸片段扩增,并对其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从采集的145份疑似风疹病例咽拭子标本中,共分离到72株风疹病毒(分布在10个设区的市),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靶基因序列(739个核苷酸片段)的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显示,72株风疹病毒分属三个基因型:1E(62株)、1F(8株)和2B(2株)。lF基因型风疹病毒分离于1999年和2000年,2B基因型风疹病毒仅在2000年分离到,之后未再检测到这两个基因型风疹病毒。1E基因型风疹病毒于2001年在安徽省首次检测到,随后陆续在7个市监测到,安徽省2001~2011年流行的IE基因型风疹病毒,在基因亲缘性关系树上存在多个不同的分支。72株风疹病毒大部分核苷酸的突变为无义突变,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除8株在个别重要位点发生变异外,其余毒株的重要位点均未发生改变。结论安徽省在2001/2002年发生了风疹病毒1E与1F的基因型更替,近年风疹的流行是由IE基因型风疹病毒的多个传播链引起的,且不同传播链的1E基因型风疹病毒在各市持续传播。
周淑洁朱贞陈霞何维宽余文周唐继海苏颖柴瑜刘丹青沈永刚许文波任军
关键词:风疹病毒基因型分子流行病学
安徽省3~18岁健康儿童青少年脑膜炎奈瑟菌带菌状况
2024年
目的 监测安徽省3~18岁健康儿童青少年脑膜炎奈瑟菌带菌情况,为开展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防控工作提供支持。方法 于2021年和2022年每年9—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选取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滁州、合肥)和长江以南地区(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宣城)4 033名3~18岁健康儿童青少年,采集儿童青少年悬雍垂后上方咽后壁上的分泌物,采用细菌培养和核酸检测两种方法同时进行菌株鉴定。采用McNemar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结果 细菌培养和核酸检测的脑膜炎奈瑟菌带菌率分别为0.47%和1.07%,核酸检测敏感性更高。检出菌群中,B群占比最大,为76.74%;其后依次为C群(4.65%)、Y群(4.65%)、W 135群(2.33%)和X群(2.33%)。男生带菌率高于女生(χ^(2)=11.44);随着年龄升高,儿童青少年带菌率呈增高趋势(χ趋势2=42.69);长江以北地区儿童青少年带菌率高于长江以南地区儿童青少年(χ^(2)=23.19);无免疫史的儿童青少年带菌率高于有免疫史的儿童青少年(χ^(2)=11.02)(P值均<0.01)。结论 B群脑膜炎奈瑟菌已成为安徽省流行菌株,高年龄段儿童青少年成为流脑防控的重点人群。应继续做好流脑疾病监测,重点关注B群流脑病例,防范学校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苏颖陈霞王斌冰罗献伟程鹏博周淑洁
关键词:奈瑟球菌脑膜炎核酸扩增技术儿童青少年
中国6省2005年麻疹病毒分离株分子特征分析被引量:47
2005年
研究2005年我国6省麻疹暴发、流行的野毒株基因型特征和分子流行病学,为进一步的麻疹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用RT-PCR方法,从2005年6省分离的48株麻疹病毒株中扩增出核蛋白(nucleoprotein, N)基因C末端676个核苷酸片段.再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并以C末端456个核苷酸片段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6省分离的48株麻疹病毒均为H1基因型,其中两株为H1b亚型, 其余为H1a亚型.48株野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1%~100%(核苷酸差异为0~22bp),氨基酸同源性为92.7%~100%;与我国疫苗株S191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8.7%~92.5%,氨基酸同源性为88.0%~91.2%.其中Shaanxi05-1和Yunnan05-1,Anhui05-2和Ningxia05-9的N末端456个核苷酸的同源性为100%;Hebei05-19、Anhui00-2和Liaoning02-2,Hebei05-1和Chongqing04-3的核苷酸的同源性为100%.引起2005年我国6省麻疹暴发流行的野毒株为H1基因型,并以H1a为绝对优势亚型.各省之间存在相同毒株引起的传播链,不同年份之间存在相同麻疹野毒株的持续循环传播.同时提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由核苷酸变异引起的氨基酸变异及中和抗原位点等生物学性状的改变,可能影响麻疹病毒的毒力和传播力.
姬奕昕许文波张燕朱贞蒋小泓梁勇周淑洁詹军陈慧张杰司源冯燕芦起许松涛
关键词:麻疹病毒H1基因型
安徽省2000~2001年麻疹爆发的原因分析被引量:33
2002年
为探讨安徽省麻疹爆发的原因 ,将麻疹控制在较低水平 ,采用 1∶2匹配的病例对照方法研究麻疹疫苗 (MV)的效力。 2 0 0 0~ 2 0 0 1年安徽省麻疹爆发病例数平均占病例总数的 6 2 % ,爆发病例主要集中在 7~ 14岁儿童 ,其构成占 70 %以上。调查 15 6例麻疹 ,30 9名对照 ,MV的效力为 6 8% (95 %可信区间为 5 0 %~ 86 % )。发生麻疹爆发到报告疫情时间为 6~ 4 9d。中小学生中MV效力较低和疫情报告不及时是发生麻疹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必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 1次MV接种工作。
余文周吴跃飞郭银华何维宽周淑洁戴振威
关键词:麻疹疫苗效力
安徽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状况,评价儿童乙肝疫苗(HepatitisB Vaccine,HepB)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取得的效果。方法按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安徽省6个县(区)1~14岁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感染标志。结果在1340份血清标本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标化阳性率为1.95%,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标化阳性率为62.07%,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标化阳性率为5.50%,HBV感染率为11.93%;1~14岁儿童HepB标化接种率为87.14%;城市和农村儿童标化接种率分别为92.04%和80.76%。结论安徽省儿童HBs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下降明显,HepB纳入免疫规划管理14年来效果显著。
唐继海罗献伟刘丹青沈永刚陆志坚王斌冰赵月萍陈晓琴周淑洁陈霞晏开力王建军戴振威任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流行病学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
安徽省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活动效果评价被引量:23
2000年
为了评价安徽省麻疹疫苗 (MV)初始强化免疫活动的效果 ,于 1997、1998、1999年在所辖 17个地区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麻疹血清学监测和费用 -效益分析等 ,对MV初始强化免疫活动进行了评价。安徽省麻疹年平均报告发病率在强化免疫前为 7 94/10万 ,对 1~ 6岁儿童开展MV强化免疫后 ,1999年麻疹发病率为 1 36 /10万 ,降低了 82 87% ;1~ 6岁儿童麻疹发病构成 ,强化免疫前为 39 89% ,强化免疫后为 2 5 90 % ,大大减少了 5岁以下儿童的麻疹发病 ;强化免疫后 ,1~ 6岁儿童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10 0 % ,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从强化免疫前的 1:16 45增长到强化免疫后的 1:44 92 ,抗体≥ 4倍以上增长率为 36 33%。开展MV强化免疫费用 -效益比值为 1:3 36~ 1:4 70。开展MV初始化强化免疫是加速麻疹控制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余文周张莲芝何维宽周淑洁沈永刚戴振威
关键词: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安徽省1991~1999年麻疹发病年龄分析被引量:9
2001年
目的 通过对9年来安徽省麻疹发病年龄变化的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加速麻疹控制和调整免疫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991-1999年麻疹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用ELISA法检测麻疹血清IgM和血凝抑制实验方法检测麻疹血清IgG抗体。结果 5-9岁组儿童麻疹发病构成占第一位,0~14岁儿童麻疹发病占81.91%-90.46%,麻疹发病年龄组后移,以学龄儿童为主,≥15岁人群1991年构成为9.44%,1999年为18.06%,强化免疫前暴发病例以5~9岁为主,1999年后以10~14岁为主。强化免疫前麻疹IgG抗体GMT为16.79±3.10,强化免疫后GMT、为44.77±2.25。结论 安徽省麻疹发病属于小年龄组模式,为加速麻疹控制,应进一步落实第二剂次MV的免疫,适时开展后续式MV强化免疫,以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
戴振威余文周张莲芝何维宽周淑洁沈永刚
关键词:麻疹年龄因素
安徽省1999~2000年麻疹疑似病例监测状况分析被引量:22
2001年
为了解安徽省麻疹监测系统的运转状况 ,对 1999~ 2 0 0 0年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1999年和2 0 0 0年麻疹监测系统分别报告疑似麻疹 888例和 2 0 99例 ,比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分别高出 5 46 %和 5 0 36 % ;92 17%和 98 35 %的麻疹疑似病例报告后能及时调查 ;血清标本的采集率为 6 9 14%和 6 3 46 % ;但不能及时报告病例 ,不能及时运送标本和反馈检测结果。 2 0 0 0年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比 1999年均有所提高 ,但一些监测指标仍未达到要求。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是进一步提高麻疹监测质量的关键 ;提供至少 2剂次麻疹疫苗的接种 。
余文周何维宽周淑洁张莲芝戴振威
关键词:麻疹疑似病例流行病学
新车间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的批间一致性及其对旧车间产品的非劣效性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验证新车间生产的不同批次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的批间一致性及其对旧生产车间产品的非劣效性。方法在安徽省合肥市及马鞍山市招募1 723名未接种过乙脑疫苗,无乙型脑炎病史的8-12月龄儿童,随机、双盲法分为4组,分别接种旧生产车间生产的1批及新车间的3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采集免疫前及免疫后28 d的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50%噬斑减少中和抗体试验法检测血清中抗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效价,比较不同批次及不同车间生产的疫苗的血清保护率,并对其免疫原性的等效性及非劣效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4批疫苗的抗乙脑中和抗体血清保护率为90.14%-92.93%,抗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效价的GMT为142.40-191.07,新车间生产的3批疫苗两两比较血清保护率差异的95%可信区间的上、下限均在预设的±10%区间内,新车间生产的疫苗总血清保护率与旧车间生产的疫苗的差异区间下限不超过-10%。4批疫苗的安全性均良好。结论新车间生产的不同批次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具有良好的批间一致性,且新车间生产的疫苗对旧车间生产的疫苗具有非劣效性。
张磊刘丹青王斌冰陆志坚罗献伟周淑洁王晓萍马尔健王蓓方大春曹多志杨锟陈海琴周本立罗静姚亚夫
关键词: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非劣效性
安徽省加速麻疹控制前后健康人群血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9
2004年
为评价开展麻疹疫苗 (MV)强化免疫等加速麻疹控制措施的效果 ,分别在加速麻疹控制前后随机选择 11个县和 8个县开展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用血凝抑制 (HI)试验检测麻疹抗体。结果表明 :加速麻疹控制后 1~2 9岁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由加速麻疹控制前的 92 96 %上升到 96 5 8% ,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倒数 (GMRT)由18 11上升到 2 5 18;加速麻疹控制前 ,3~ 14岁人群麻疹抗体的GMRT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加速麻疹控制后 ,除3岁和≥ 15岁人群外 ,其余年龄组人群的GMRT均显著高于加速麻疹控制前 ,但 3岁GMRT仍最低 ;男女性别之间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RT差异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加速麻疹控制前后 ,均有部分县GMRT处于较低水平。开展MV强化免疫和加强MV的复种能迅速提高相应人群的抗体水平 ,是有效控制麻疹的措施 ,建议在 1 5~ 3岁儿童中增加接种 1剂MV ,加强麻疹血清流行病学监测 ,预防薄弱地区和薄弱人群中麻疹爆发。
余文周周淑洁何维宽
关键词:麻疹疫苗MV流行病学强化免疫血凝抑制抗体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