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长明

作品数:46 被引量:463H指数:10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9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2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0篇水稻
  • 8篇性状
  • 8篇育种
  • 8篇水稻新品种
  • 8篇粳稻
  • 7篇稻米
  • 7篇杂交
  • 7篇高产
  • 6篇重组自交系
  • 6篇自交
  • 6篇自交系
  • 6篇位点
  • 5篇数量性状
  • 5篇数量性状位点
  • 5篇籼粳
  • 5篇籼粳分化
  • 5篇不育
  • 4篇选育
  • 4篇杂种
  • 4篇杂种优势

机构

  • 4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3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农业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作者

  • 45篇吴长明
  • 23篇傅秀林
  • 15篇金京花
  • 10篇李自超
  • 9篇王象坤
  • 8篇张强
  • 7篇张学君
  • 7篇付秀林
  • 7篇尹胜国
  • 7篇孙传清
  • 7篇张强
  • 6篇曹静明
  • 5篇高亮
  • 5篇董淑清
  • 4篇陈亮
  • 4篇李朝峰
  • 3篇南钟浩
  • 3篇赵国臣
  • 3篇金润洲
  • 2篇王景余

传媒

  • 19篇吉林农业科学
  • 3篇中国水稻科学
  • 3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稻米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作物研究

年份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9篇2003
  • 5篇2002
  • 3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4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87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优质高产新品种超产2号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被引量:1
2002年
吴长明赵国臣傅秀林曹静明李学谌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
粳稻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的研究被引量:3
1994年
本文探讨了光敏核不育材料应用于寒冷稻作区粳稻轮回选择育种方法。提出了轮回选择育种的基本程序,论述了粳稻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三年选育试验表明轮回选择育种方法选育的稳定株系具有株型好、穗粒多、米质好、抗瘟性和抗寒性强等优点,其综合农艺性状明显优于现有的生产品种。
吴长明傅秀林金京花
关键词:粳稻轮回选择育种选择育种
杂交粳稻选育研究——Ⅱ.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寒冷稻作区的利用价值和途径刍议被引量:1
1992年
本文通过对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寒冷稻作区的表现介绍,阐明了其在寒冷稻作区的利用价值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在本生态区如何利用光敏核不育水稻提出了作者的观点:(1)确定正确的育种目标,选用本地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作杂交亲本,同时利用广亲和性材料作为杂交转育的桥梁;(2)在寒冷稻作区利用现有材料选育新的光敏核不育系时采用复交连续选择或轮回选择的方法更为有效;(3)寒冷稻作区无法繁育光敏核不育系种子,应开展化学控制技术研究,设想在长日照条件下用化学方法控制其不育性的表达,恢复可育性以繁殖核不育系。
吴长明曹静明付秀林张学军
关键词:粳稻选育光敏核不育
选育水稻多优集成新品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999年
采用理想株型、丰产、优质、抗病、抗冷性较好的青系96 为母本与籼粳交中间类型的丰产抗病BG902 杂交,利用籼粳杂种优势和地理远缘优势把高产、优质、抗病、抗冷聚集在一起,在其F3 不稳定株系中选择高产、优质、多抗株系再与株型好、丰产、优质、抗冷的下北杂交,经过多代系统选育、特性鉴定和中间试验的综合育种技术,多学科协作,育成了集高产、优质、抗病、抗冷和广泛适应性于一体的多优集成新品种超产1 号,这是我省水稻育种史上的一次飞跃。
曹静明吴长明付秀林
关键词:杂种优势综合育种技术水稻
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产品种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及籽粒灌浆动态研究被引量:46
2005年
对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产品种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及籽粒灌浆动态的研究表明(1)株、穗型较好的半直立穗型品种上、中、下三部籽粒收获重量相差无几,分布均匀,灌浆速率高,灌浆物质充足,弱势粒得到了较好的充实;直立穗型品种,中部籽粒重量较小,弱势粒灌浆不足;大散穗型超高产品种为明显的异步灌浆,上、中、下部籽粒灌浆速率罪大值的时间相差较大,下部籽粒收获时籽粒重量不到上部的一半,灌浆动态最不合理。(2)半直立穗型品种倒三叶、倒二叶的叶绿素含量在抽穗至穗后20d内始终高于剑叶,其他类型品种的剑叶叶绿素含量在穗后10d高于其他叶片;同时半直立穗型品种不同叶龄剑叶叶绿素含量变化为理想的“升快降慢”型,直立穗型品种为“升快下降较慢”型;对照小穗多蘖形品种为“升慢降慢”类型,大散穗型品种为“升快降快”型。
张强李自超傅秀林吴长明金京花
关键词:超级稻籽粒灌浆株形穗型
水稻不同抗癌类型品种(系)混植组合体的选配研究──Ⅱ.混植组合体的选配被引量:6
1996年
水稻混植组合体的选配研究从1985年开始,到1992年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基本完成,选配的程序和方法已具雏形。1993-1995年,正式进行了混植组合体的选配工作。到目前为止,已选配出7个混植组合体,其中有3个已在生产上进行了示范试种。
傅秀林吴长明金京花
关键词:水稻抗性基因配合力
水稻“超产1号”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分析被引量:2
1997年
通过水稻农业丰收计划大面积调查结果分析,超产1号新品种增产潜力很大,其产量水平在7500~12000kg/hm2之间,其中产量在10500~12000kg/hm2的田块共22个点次,占调查田块总数的一半以上。平均理论产量为10294.5kg/hm2,比对照品种秋光和通35增产14.8%。同时提出了超产1号提高单产水平的最佳产量构成模式及其主要配套技术,对我省水稻生产的发展和提高栽培研究水平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曹静明吴长明傅秀林耿文良
关键词:水稻增产潜力栽培
水稻杂种优势与遗传分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0
2000年
以培矮 64s、 10 8s、N4 2 2 s、L S2 s等 4个两系不育系为母本 ,以韩国籼、中国南方的早中籼 (简称中国籼 )、东北粳 (分东北普通粳和粳杂恢复系 )、华北粳、非洲粳、美国粳等 6个生态型的 4 7个育成品种为父本 ,按照 NC- 设计 ,配制 188个组合。在所配的组合类型中 ,N4 2 2 s/中国籼单株粒重最高 ,其次是 N4 2 2 s/韩国籼、培矮 64s/东北粳、 10 8s/中国籼 ,这些组合类型均为籼粳亚种间的组合 ,说明亚种间巨大的杂种优势。不同组合类型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表明 ,与中国南方的早中籼和韩国育成籼稻品种配组的 F1在穗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与东北粳杂恢复系、美国稻配组的 F1在穗粒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与非洲粳配组的 F1在千粒重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华北粳在穗数和穗粒数上处于中间型 ,推测中国籼和韩国籼可能具有穗数上的优势基因 ,美国稻和东北粳具有粒数的优势基因 ,非洲粳具有粒重上的优势基因。比较 4个不育系配组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发现 ,培矮 64s在穗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培矮 64s、 N4 2 2 s和 10 8s在穗粒数上均具有优势 ,而 LS2 s在千粒重上明显的优势。杂种优势与双亲籼粳分化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 ,超亲优势与双亲的籼粳分化关系明显 ,且
孙传清姜廷波陈亮吴长明李自超王象坤
关键词:水稻杂种优势籼粳分化不育系恢复系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遗传特性分析
1991年
通过9份无性系变异体后代的性状相关和广义遗传力分析以及68份体细胞无性系R_1、R_2、R_3的株高、抽穗期变异分析表明:R_2、R_3代的性状变异水平明显低于R_1;R_2和R_3代保持R_1变异水平的无性系比例很低。通过体细胞培养容易获得微效变异,而获得大变异的频率很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R_3的多数性状遗传力较高。综合分析表明:对优良无性系变异体的选择R_2代便可开始,R_3代便已趋稳定。相对于其它手段创造的变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有一定的优越性,也存在局限性。
吴长明金润洲
关键词:水稻遗传力体细胞无性系
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QTL及其与食味品质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7
2002年
研究利用Asominori/IR2 4 的 71份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的具有 2 93个分子标记的RFLP图谱 ,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区间作图方法 ,对稻米的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特性进行了QTL分析 ,并研究了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品质性状的关系。检测出 1个控制脂肪含量的QTL(Fat)和 3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Prl、Pr2和Pr3)。研究表明 ,粗脂肪含量与稻米食味、米饭外观等性状呈显著相关 ,稻米蛋白质含量对稻米食味品质有明显的负向效应。提高脂肪含量 。
吴长明孙传清陈亮李自超王象坤
关键词:稻米营养品质性状QTL食味品质重组自交系数量性状位点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