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兰
-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省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东阳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被引量:12
- 2004年
- 吴美忠吴爱兰王光铨
-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调查流脑脑膜炎双球菌呼吸道传播化脓性脑膜炎
- 浙江省东阳市3~15岁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 2008年
- 目的了解浙江省东阳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高危人群免疫水平。方法随机抽取3~15岁儿童采集有效血样601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5岁的健康人群A群流脑Nm抗体阳性率为93.67%,几何抗体平均滴度(GMT)为1∶28.07,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群流脑Nm抗体阳性率为83.53%,GMT为1∶25.96,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及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东阳市健康人群对A群、C群流脑具有较高的免疫力,在继续做好常规基础免疫接种和免疫水平监测的同时,还应注重流脑的加强免疫工作。
- 吴美忠吴爱兰韦俊超王光铨
-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体水平
- 东阳市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状况调查
- 居住在我市的流动人口逐年增多,流动儿童由于各种原因,预防接种得不到及时落实, 造成免疫空白点,给传染病的发生留下隐患。为全面了解我市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状,为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我市开展了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的调查,现将...
- 吴爱兰吴美忠王光铨李霞明
- 文献传递
- 1999-2008年浙江省东阳市农民工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调查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了解1999-2008年浙江省东阳市农民工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NT)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9-2008年NT专报系统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东阳市1999-2008年共报告NT124例,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5-10月高发,主要发病为5~9日龄。患儿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18:1。病例主要集中在乡镇企业发达、流动人口聚集的吴宁、江北、白云街道和横店镇等地。患儿以在家中分娩,由未经培训的丈夫及"接生婆"助产为主,患儿母亲未接受破伤风疫苗(tetanus,vaccine,TV)接种者占90.32%,结论农民工非住院分娩,不清洁接生是发生NT的主要危险因素,卫生知识缺乏,免疫预防意识差是NT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 吴美忠吴爱兰王光铨陈茂芳方芳芳
- 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
- 2005-2007年浙江省东阳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策略探讨被引量:17
- 2008年
- 目的了解2005-2007年浙江省东阳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2005-2007年东阳市麻疹疫情的特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麻疹IgM抗体。结果3年间该市共报告麻疹223例,年均发病率9.32/10万,发病模式以散发为主,病例分布广泛,并有明显的季节性,2-5月占总病例数的69.96%。≤8月龄和16~40岁为麻疹高发年龄段,占总病例数的73.09%。2005-2007年≤15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7.01%上升到2007年的64.15%,其中≤8月龄儿童麻疹病例构成逐年增加,2005-2007年分别为13.64%、25.00%、30.19%。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85.20%。结论浙江省东阳市麻疹发病近年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提高免疫覆盖率。
- 吴美忠吴爱兰陈茂芳
-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防控策略
- 东阳市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 探索东阳市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 (NNT)疫情的影响因素及防制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东阳市 1999~ 2 0 0 3年NNT专报系统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安全接生、卫生知识缺乏、免疫预防意识差、对流动人口的生育管理不善是导致NNT发病的主要因素。结论 不安全接生 ,是NNT发病的主要因素。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生育管理 ,加强对孕妇卫生知识的宣教 ,普及住院接生、消毒接生及新生儿脐带的无菌护理 ,动员和落实NNT高危险育龄期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TT) ,是目前预防和消除NNT的主要措施。
- 吴美忠吴爱兰
- 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流动人口疫情生育管理NNT知识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