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CT诊断
  • 4篇血管
  • 4篇造影
  • 4篇体层摄影
  • 4篇体层摄影术
  • 4篇X线
  • 4篇X线计算
  • 4篇X线计算机
  • 3篇血管造影
  • 3篇血管造影术
  • 3篇造影术
  • 3篇肿瘤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腹膜
  • 2篇血管成像
  • 2篇胰腺
  • 2篇腺癌
  • 2篇后间隙

机构

  • 16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作者

  • 16篇吴爱兰
  • 14篇韩萍
  • 12篇史河水
  • 10篇刘永华
  • 7篇田志梁
  • 5篇李欣
  • 5篇古今
  • 4篇周运锋
  • 2篇李友林
  • 2篇刘定西
  • 2篇郑金龙
  • 2篇吴晟
  • 2篇徐海波
  • 2篇孔祥闯
  • 2篇任宏伟
  • 2篇冯敢生
  • 2篇孔祥泉
  • 2篇刘钢
  • 1篇周承凯
  • 1篇王向东

传媒

  • 8篇临床放射学杂...
  • 4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2
  • 2篇200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诊断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资料。20例均行CT平扫,1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肿瘤大小约10cm×14cm×16cm^15cm×17cm×30cm;肿瘤的形态绝大多数不规则。所有肿瘤均位于腹膜后间隙。(2)20例脂肪肉瘤中,17例肿块中含有典型的脂肪成分,其CT值为-20^-130HU,增强扫描时肿块内的脂肪成分无强化,软组织成分轻度强化,其中1例伴有钙化;1例肿瘤的上部呈软组织密度,下部呈囊性改变;另2例为黏液型脂肪肉瘤,平扫CT值为20HU,1例增强无强化,另1例未行增强扫描。结论CT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定位诊断以及判断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分化型脂肪肉瘤或含脂肪的其他类型脂肪肉瘤能够明确诊断。
吴爱兰韩萍冯敢生郑金龙史河水田志梁刘永华
关键词: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分析30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以加深对其认识。资料与方法30例均经病理证实。使用SiemensPlus4ACT扫描仪。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14例,位于肾上腺者19例,位于交感神经链上11例。(2)肿块不规则形14例,类圆形16例;边缘清楚25例,边缘模糊5例。(3)成神经细胞瘤和神经节成神经细胞瘤CT表现具有特征:平扫与肾脏呈等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均有较粗大无定形钙化伴有血管的包埋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他病理类型的神经源性肿瘤CT表现的特征性没有前者明显。结论大多数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可根据其CT表现、好发于肾上腺及沿椎旁交感神经链分布的特点,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和临床资料CT可作出诊断。
吴爱兰韩萍冯敢生郑金龙史河水田志梁刘永华
关键词:神经源性肿瘤
CT小肠成像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口服法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MSCTE)检查技术及其优化,评价其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优势及限度,分析OGIB的常见病因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OGIB患者的MSCTE资料,评估其中60例无肠梗阻患者肠道扩张情况,将所有MSCTE结果与最终诊断对比。结果患者对检查耐受性较好,近段-远段小肠扩张程度依次提高;本组MSCTE诊断敏感度为84%(42/50),特异度为100%(14/14),准确率为87.5%(56/64),阳性预测值为100%(42/42),阴性预测值为63.6%(14/22)。结论 MSCTE用于OGIB诊断特异度高,阳性的MSCTE结果能可靠地提示出血原因;但对黏膜浅表病变敏感度较低,阴性时可选择胶囊内镜(CE)等进一步检查。
李静李欣韩萍周承凯吴爱兰
关键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多层螺旋CT小肠甘露醇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被引量:24
2017年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胰腺癌(PC)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对于AIP有价值的鉴别诊断征象。方法:回顾性搜集经临床确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AIP和PC患者(每组各23例)的CT和MRI检查资料。分析上述两组病例的影像学表现,测量两组胰腺病灶及脾脏的CT值,对各种征象频数及所测CT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IP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肿胀、腊肠样外观、纤维包膜、累及胆道系统(包括胆管壁增厚、胆总管向心性变窄、胆道系统轻度扩张),这些征象对鉴别AIP与PC有统计学意义(P<0.05)。AIP组与PC组在CT平扫、增强静脉期及延迟期胰腺病灶CT值、胰腺病灶CT值/脾脏CT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分析胰腺形态异常、胆道系统改变、胰周血管及淋巴结改变,大多数AIP能与PC进行鉴别。增强后CT值的测量对鉴别AIP与PC有一定的价值。
何铭吴爱兰韩萍杨延江琦奇李欣杨君张珍
关键词:胰腺炎胰腺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胰腺急性损伤及其在随访复查中的MSCT表现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胰腺急性损伤及其在随访复查中的MS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胰腺急性损伤后的临床资料和33次MSCT检查资料。结果13例中,首次MSCT检查发现10例胰腺部分断裂,分别为胰体部6例,胰颈部4例,其中2例并血肿形成;1例为胰体部完全断裂。另2例胰腺呈挫伤表现,其中1例于胰头内出现囊肿。随访复查中,8例出现假性囊肿,均位于胰腺实质外,出现囊肿时间为5~38天,平均18天。继续随访复查中,1例患儿经保守治疗15天后,囊肿完全吸收;另1例采用外引流治疗41天后囊肿完全吸收;其余囊肿均缩小。结论MSCT能及时发现胰腺急性损伤并判断损伤程度,通过CT随访复查还能进一步观察胰腺损伤的演变过程,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
古今韩萍史河水吴爱兰李欣田志梁刘永华李友林
关键词:胰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源CT评价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68例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DSCTCA)对冠脉不同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在我院先后接受DSCTCA和冠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应用双盲法对其DSCTCA与CAG图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8例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冠脉影像。DSCTCA显示970(99.28%)节段可用于评估,与CAG对照,共有899(92.68%)节段诊断结果一致。DSCTCA与CAG两组间配对χ2检验结果:①中重度狭窄分别为206段(21.2%,206/970)与200段(20.6%,200/970)(P>0.05),其中178段(19.8%,178/899)结果一致;②轻度狭窄分别为179段(18.5%,179/970)与156段(16.1%,156/970)(P<0.05),其中142段(15.8%,142/899)结果一致。Kappa检验表明,DSCTCA对冠脉不同狭窄程度的诊断与CAG的一致性较高。结论: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DSCTCA不仅可以用于冠脉中重度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术前检查与临床随访复查,而且可以作为冠脉轻度狭窄患者的无创性筛查与随访观察。
任宏伟史河水古今韩萍吴爱兰陈艳刘永华雷子乔毛奕毛晓波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血管造影术
低剂量冠状动脉CTA: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对比分析前瞻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时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差异,为临床低剂量冠状动脉CT成像扫描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双源CT冠脉成像资料,前瞻性门控扫描组55例,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40例,未应用ATCM技术15例。回顾性扫描组50例均采用ATCM技术、ECG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及螺距-心率自动匹配技术。计算所有患者CTA检查的辐射剂量,对所有冠脉节段(直径≥1 mm)进行图像质量评分(采用4分法,1~3分能用于诊断,4分不能用于诊断)。结果:①未应用ATCM前瞻组、应用ATCM前瞻组、回顾扫描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6.02±0.61)、(4.46±1.04)和(6.61±2.26)mSv,三组间两两比较,应用ATCM前瞻组与未应用ATCM前瞻组及回顾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未应用ATCM前瞻扫描与回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②前瞻扫描-ATCM组15例患者共评价冠脉197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100%,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95.93%。前瞻扫描+ATCM组40例患者共评价冠脉554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99.27%,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96.93%。回顾扫描组共评价冠脉645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98.76%,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88.99%。结论:前瞻扫描与回顾扫描均可提供优秀的、可供临床诊断的图像。前瞻扫描是减少辐射剂量的最有效方式,但较低且平稳的心率仍是其获得优质图像的有力保证。应用各种降低辐射剂量的措施,回顾扫描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一样能达到较低的辐射剂量。
古今吴晟史河水韩萍吴爱兰刘永华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不完全与完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CT影像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 对比评价不完全与完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显示有MB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A)资料,将其分为不完全MB-MCA组(MCA被心肌部分包绕,至少在1/2以上)和完全MB-MCA组(MCA完全被心肌包绕),分别在其最佳收缩期及舒张期测量MCA及其近远侧血管的管径变化,计算MCA狭窄率,并记录MB近侧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50例患者中,DSCTA显示58处MB,平均长度为(2.02±1.02)cm,其中不完全MB 23处,完全MB 35处,前降支中段32处(55.2%),前降支远段17处(29.3%),前降支近段1处,第一对角支3处,钝缘支4处,右冠状动脉远段1处.不完全MB-MCA舒张期及收缩期管径、狭窄率分别为(1.93±0.49)mm、(1.71±0.45)mm和25.21%±21.02%,完全MB-MCA舒张期及收缩期管径、狭窄率分别为(2.21±0.41)mm、(1.63±0.52)mm和10.38%±20.2%.两型MB-MCA管径变化(t=2.76,P=0.008)及MCA狭窄率(t=2.66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处(34.78%)不完全MB及15处(42.86%)完全MB近侧血管发生粥样硬化,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8,P>0.05).结论 DSCTA能够清晰的显示不完全和完全MB,并能准确评价MB-MCA在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形态学变化及MB近侧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的情况.
古今史河水韩萍周运锋吴爱兰任宏伟刘永华
关键词:冠状血管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冠状动脉硬化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分析总结颈动脉体瘤(CBT)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6例(20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CBT患者的MSCTA资料。结果(1)16例中3例为双侧发病,其余为单发,部分病例合并颈静脉球瘤和动静脉畸形。(2)病灶大小为0.7 cm×1.2 cm×1.3 cm~6.3 cm×4.8 cm×7.1 cm。(3)密度不均者4例,1例发生坏死囊变,除发生囊变区外均明显强化。(4)病灶位于颈动脉分叉处14例,呈典型的"高脚酒杯征"。(5)所有脑动脉CTA均显示为正常。结论MSCTA能显示CBT的特点及其与周围血管、组织结构的关系,是CBT的有效诊断方法。
周运锋韩萍王向东史河水吴爱兰刘永华田志梁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颈部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MR 3D-CISS序列临床价值初探
2008年
目的探讨MR三维积极干预稳态梯度回波(3D-CISS)序列及内听道神经重建在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术前评估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6例无任何耳部外在疾患的感音神经性耳聋预行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术的患者行脑部MR平扫及应用3D-CISS序列行双侧内听道区同时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后处理,观察迷路腔结构完整性及内听道内各神经走行排列情况。结果MR 3D-CISS序列结合计算机后处理技术能较好地对迷路腔结构进行重建,较清楚显示结构异常及病变;应用MPR可以较清楚观察到行走于内听道的神经,并能了解其走行及缺失情况。结论利用MR 3D-CISS序列及后处理技术对内听道结构显示有独到之处,可为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术前适应证的评估提供一定帮助。
邹启桂徐海波孔祥泉刘定西吴爱兰李友林孔祥闯苏扬波
关键词:内听道人工耳蜗植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