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剩余物
  • 2篇采伐
  • 2篇采伐剩余物
  • 1篇有机碳
  • 1篇杉木
  • 1篇杉木人工林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可溶性有...
  • 1篇人工林
  • 1篇酶活性
  • 1篇米槠
  • 1篇皆伐
  • 1篇可溶性有机碳
  • 1篇化学组成
  • 1篇分解速率
  • 1篇次生
  • 1篇次生林

机构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福建省湿润亚...

作者

  • 3篇吴波波
  • 3篇郭剑芬
  • 3篇刘小飞
  • 1篇林伟盛
  • 1篇王家骏
  • 1篇吴君君
  • 1篇杨玉盛
  • 1篇陈光水
  • 1篇杨智杰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采伐剩余物对林地表层土壤生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4
2014年
对福建省大武夷山常绿阔叶林野外站三明观测点的35年生米槠天然更新次生林皆伐后采伐剩余物进行不同处理(火烧LB、保留LR)后表层土壤(0—10 cm)主要生化特性、芳香性指数、腐殖化程度以及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半年后,与LB相比,LR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92%、105%和39%,土壤有效磷含量和代谢熵值下降42%和68%,土壤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水解酶活性增加了3.3倍、2.8倍和2.1倍,酚氧化酶活性下降了34%(P<0.05)。LR土壤芳香性指数(4.99±2.39)较低,腐殖化指数(1.72±0.01)较高,但与LB均无显著差异(P>0.05)。1a后,LB除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略有降低外,其他3种土壤酶活性较半年前均显著上升。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碳氮、有效磷、土壤碳矿化速率和土壤腐殖化指数较半年时显著下降,其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减少近80%,代谢熵减少近68%(P<0.05)。LR土壤芳香性指数(10.58±0.34)较半年前显著增加(P<0.05)。处理1a后LB土壤有效磷含量(1.71±0.12)mg/kg显著高于LR,但LR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和土壤碳矿化速率较LB仍明显更高(P<0.05)。可见,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对森林土壤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保留采伐剩余物有利于改善林地水热条件和养分循环,对地力的维持有利。
吴波波郭剑芬吴君君任卫岭刘小飞杨玉盛
关键词:采伐剩余物酶活性
米槠天然更新次生林皆伐地采伐剩余物叶分解及其化学组成变化被引量:11
2015年
对三明35年生米槠天然更新次生林皆伐地采伐剩余物叶的分解速率以及化学组成的年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叶分解速率随时间呈指数变化趋势,干质量损失率>80%.K发生净释放,残留率<5%;N先累积后释放,P呈现先释放后累积再释放的趋势,N和P的残留率分别为19%和16%.养分释放速率以K最大,其次为P,N最小.木质素浓度在2012年5—10月呈先降低后上升再降低的趋势,从2012年11月至试验结束无明显变化,而在整个分解过程中纤维素浓度变化不显著.采伐剩余物叶分解过程中,N/P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比值由18.6上升到21.1,木质素/N在分解前期波动较大,后期变幅较小.
任卫岭郭剑芬吴波波万菁娟纪淑蓉刘小飞
关键词:皆伐采伐剩余物分解速率化学组成
米槠天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变化被引量:14
2013年
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及其采伐迹地形成的36年生杉木人工林0~20 cm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含量进行研究,分析米槠天然林改造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DOC平均含量及其季节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米槠天然林0~20 cm层土壤DOC平均含量为60.79 mg.kg-1,比杉木人工林(41.24 mg.kg-1)高47.41%;2个林分0~10 cm、10~20 cm层土壤DOC平均含量差异明显(P<0.05),且都是0~10 cm层大于10~20 cm层;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DOC含量在季节变化中都表现为秋季最大、冬季最小,但是两者的季节变化模式不完全一致;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DOC的差异和人为干扰因素有关.
林伟盛杨智杰郭剑芬黄咏梅王家骏王家骏吴波波刘小飞陈光水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