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能
- 作品数:61 被引量:915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医药卫生更多>>
- 费孝通和村庄生计研究:八十年的回顾被引量:3
- 2015年
- 以费孝通先生的社区田野调查(尤其是江村调查和云南三村调查)为起点,费先生的村庄生计研究可以分为两个范式,即古典范式和当代范式。这两个研究范式各自隐含着种种结构性社会前提,对它们的剖析和阐述可以回答费孝通先生的两个研究范式在关于中国村庄生计的整个研究脉络中所处的理论地位。如今,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文化和体验的商品化,以及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技术心智)在乡村地区的渗透和扩散有可能成为影响中国村庄生计模式的结构性力量,对这些结构力量的阐述,表明费孝通先生所开拓的村庄生计这一研究方向,至今仍然有其经验活力和理论价值。
- 刘能
- 当代社会学视野下的消费被引量:3
- 2006年
- 日常生活世界一个最深刻的社会变迁,在于人们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物品从生产资料转变为消费品,人们也从生产关系中的某一类主体(所有者或劳动者),转变成为一个消费者。消费社会学由于关注到了消费过程诸环节中突生性社会机制和社会力量所具有的社会后果,其相对的学科优势和合法性是明显的。
- 刘能
- 关键词: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学
- 乡村智慧治理:一个研究框架被引量:4
- 2023年
- 乡村智慧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一体化和城乡平等化的重要体现。本文在简要梳理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接触、适应并容纳互联网技术及其关联应用体系的社会过程之后,认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学术任务是揭示该过程在乡村生计体系、公共性建构、社会服务供给和社会整合等多重社会治理维度上提升乡村现代性所起的核心作用。通过概念界定、类型学建构和经验研究问题谱系的阐述,本文提出了关于乡村智慧治理的一个整合式研究框架。
- 刘能
- 关键词:类型学
- “支持激活”与规范的日常呈现——规范“具体化”视角下城市流浪者的街头生活
- 2023年
- 本文关注适应能力不足的流浪者为何能够在街头维续自己的生活。既往研究或强调边缘性生活的维续依赖结构转型与支持,或关注行动者主体性而对生活维续所需的制度支持缺乏充分考察。基于实地研究,本文发现,流浪者在街头的生活维续依赖制度环境中的支持性要素,但是这些支持并非“先在的”,而是在具体情境中被“激活”。由于街头规范的模糊性特征,流浪者一方面借助特定的伦理价值来暂时合理化自身的形象与行为;另一方面在与街头规制力量的互动中,通过风险控制使自身行为获得规范的暂时性支持。这些实践体现出模糊性制度规范在情境中“具体化”的逻辑与日常呈现的方式。本文认为救助制度设计应当兼顾制度安排自身的特征与流浪者的意义结构。
- 吴苏刘能
- 关键词:情境
- 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被引量:91
- 2005年
- 艾滋病作为一种污名化的社会疾病,由于其高致死率、多途径传染和在目前不可治愈的特征,在世界各地引发了社会恐惧和相伴随的社会排斥与社会歧视。本文在两个中国乡村社区的两类人群——普通村民和艾滋病感染者——中所采集的实地数据的基础上,对村庄社区范围内艾滋病流行与社会歧视之间的经验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不但给出了表征当地社会歧视形式和水平的描述性数据,还给出了用于解释当地社会歧视水平的两个回归模型。文章开始,作者还对艾滋病和全球社会科学的学科回应,以及中国艾滋病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文献综述。
- 刘能
- 关键词:艾滋病污名社会歧视
- 村庄生计研究:历史脉络和当代情境被引量:8
- 2016年
- 在费孝通先生的社区研究中,生计问题一直是其最主要的关注点。费孝通先生早期范式和晚期范式的主要区别,一个在于其分析单位的层次上,另一个则在于架构其理论范式之理论要素的延续和变迁上。在当代语境下接续先生村庄生计研究的传统,我们会看到,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乡土社会经历了收缩与扩张、衰败和兴盛的多个历史循环,而国家意图则始终扮演着重新定义乡土社会的命运、从中汲取资源并施加控制和动员的强势角色。90年代以来因为单一目标出台的国家政策实际上具有扩散的、长期的,甚至是"未预期的"社会后果,它们或者潜在地导致了"乡村空心化",或者潜在地抵制了"乡村空心化",或者两个效应兼而有之。年轻一代乡村居民追求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强烈心理需求、流动中的乡村居民其内心情感世界中源于乡愁的地域内聚力,以及在城市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的前提下,对城市相对于乡村的较高文化和审美价值的怀疑和颠覆,构成了挑战"城乡二元性"的三重社会心理认知现实。这为我们预测中国式的"逆城市化"趋势,多少增添了一些具有证据意义的心理支持。而发生在当代乡村社会的一个新型的现金内部循环、农户家庭生命周期视野下的新型代际分工、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文化和体验的商品化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扩张等社会变迁趋势,构成了我们观察乡村生计的新的窗口。
- 刘能
- 等级制和社会网络社会场域中的权力与交换关系被引量:21
- 2004年
- 支撑社会生活的种种力量或结构可以分辨出两类独特且关键的社会实践形式,前者是政治的或行政的等级制(adiministrativehierarchy),也就是一般所称的“科层制”或“官僚制”(bureaucracy);后者则专指微观水平中行动者的人际关系的建构和维持,又称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在对基本概念作了清理之后,文章的重心将放在对社会网络和等级制两者之间关系实例的阐述上。论证的主要依据是笔者1997年夏天在山东省济南市B镇所作的乡镇行政实地调查资料,并以此来和丹麦人类学家OleBruun描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四川省成都市某商业街区城市个体户和当地条块管理机构之间关系的民族志,以及美国人类学家杨美惠对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的“关系学”的研究作相互的印证和批评,以使我们理解社会关系网络和权力等级制的特征、作用机制和互动效应。
- 刘能
- 关键词:等级制社会网络社会关系乡镇行政
- 城市韧性和整体论视野下的应急体系建设被引量:3
- 2022年
- 城市韧性研究已经有近50年的历史,积累了一大批多学科取向的研究,为当代城市应对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自然灾害、技术风险和社会危机提供了丰富的洞见。从Meerow等人的“城市韧性”概念出发,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被看作城市韧性的最大特点。基于此,可以构建一个城市应急体系的理想型,并在整体论视角下的城市应急体系建设思路中,讨论其对中国城市应急体系建设的启示。
- 刘能
- 关键词:应急体系建设整体论理想型
- 农村的“股份化”与“城镇化”——郊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个案研究
- 2024年
- 作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股份制”改革看似给乡村社会带来了颇具内在矛盾的多重影响,实则在具体社会情境下,与其他宏观结构因素一起,共同导向了城镇化这一后果。在郊区农村,这项改革一方面导致了农民-农村关系的“金融化”转型,使农民的集体权益脱嵌于其对村集体的行政依附,为他们的城镇化迁移创造了新的机会结构;另一方面,农村股份制隐含的独立法人资格为村集体强化组织能动性提供了制度支撑,而股息分红的压力也使得这一类城市周边农村成为专注于土地经营的市场法人主体,嵌入当地土地城镇化的实践场域中。由此,郊区农村股份化成了城镇化机制的一部分。来自农村一端对城镇化机制的能动塑造也启发我们去反思城镇化研究中的过度“城市中心主义”取向。
- 刘能陆兵哲
- 关键词:农村股份制城镇化集体产权制度城乡关系
- 灾害和社会变迁
- 2018年
- 灾害和由它引发的社会后效(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要去看灾害发生之后,受灾地区的哪些社会行为和态度,以及地方社会文化生态体系中的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主流社会又是如何来消化、容纳和评价这一灾害的长期效应的。另外,沿着我们刚才关于灾害和现代性之间关系的陈述,要去看现代性扩散到受灾地区之后,又有哪些微观和宏观层面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变迁在潜移默化地发生。
- 刘能
- 关键词:社会变迁受灾地区主流社会潜移默化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