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心率
  • 3篇静息
  • 3篇静息心率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压
  • 2篇脉搏波
  • 2篇脉搏波传导
  • 2篇脉搏波传导速...
  • 2篇高血压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综合
  • 1篇代谢综合征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水平
  • 1篇动脉脉搏波传...
  • 1篇动脉狭窄
  • 1篇队列研究
  • 1篇心血管
  • 1篇血管

机构

  • 7篇河北联合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开滦总医院
  • 2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开滦医疗集团

作者

  • 7篇刘小雪
  • 6篇吴寿岭
  • 4篇刘妍
  • 3篇赵性泉
  • 3篇张彩凤
  • 2篇韩红锋
  • 2篇王安心
  • 2篇陈朔华
  • 1篇杨光
  • 1篇赵晓红
  • 1篇郭秀花
  • 1篇刘星
  • 1篇李伟哲
  • 1篇高竞生
  • 1篇王建军
  • 1篇向鸿鹄
  • 1篇姚涛
  • 1篇朱峰
  • 1篇朱晨蕊
  • 1篇杜鑫

传媒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肥胖指标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2012年
目的研究不同肥胖指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pR)]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1 510例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年龄大于40岁人群作为抽样框,对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5440例,研究者完成了临床资料的采集,包括: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并完成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肥胖指标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共有5440例,平均年龄(55.1 7±11.78)岁,其中男性3257(59.87%),女性2183(40.13%)。检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1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为13.16%;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肥胖指标均与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WHpR第二、三、四分位数与第一分位数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调整后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1)分别为1.33(1.04~1.70)、1.34(1.05~1.73)、1.38(1.08-1.76)。结论人群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为13.16%;肥胖是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肥胖指标中,WHpR具有更好的代表性。
王安心周永赵性泉吴寿岭罗艳侠刘小雪陈朔华郭秀花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肥胖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对全因和心血管病因死亡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对全因和心血管病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06-07-2007-10开滦集团健康查体的职工95429人(男性76109人,女性19320人),年龄18.0~98.0(5I.5±12.5)岁,随访观察死亡情况;依据美国心脏协会(AHA)定义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死亡风险比及95%CI。结果在平均4.02年的随访期间,死亡1843例(心血管病因死亡597例)。有5~7个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者占9.0%,其中有7个理想健康行为和因素者占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随着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个数的增加,全因和心血管病因死亡呈下降趋势。以有≤1个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者为参照,有≥5个理想健康行为与因素者发生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因死亡的风险分别降低31%及42%(分别校正后OR0.69,95%C10.55~0.86,OR0.58,95%C10.89~0.86)。结论随着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个数的增加,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因死亡呈下降趋势。
戚常春刘妍陈朔华张彩凤杨慧姚涛刘星刘小雪韩红锋吴寿岭
关键词:死亡率队列研究
静息心率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被引量:9
2015年
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以参加健康体检的87778名开滦集团职工作为观察对象,探讨其静息心率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静息心率〈66、66-〈70、70-〈75、75-〈80、≥80次/min组MS的患病率分别为15.3%、18.6%、20.5%、22.4%、26.5%。5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3.4%、15.5%、17.3%、17.5%、23.0%和15.8%、19.4%、21.4%、23.5%、27.3%。校正了年龄、体重指数、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和饮酒后,与静息心率第1组比较,其余4组MS患病风险呈递增趋势。静息心率增快者MS的患病风险增加。
向鸿鹄刘小雪董岩陶杰高新颖杨光郑瑶季春鹏吴寿岭
关键词:静息心率代谢综合征患病率
不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人群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 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 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 852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查,最终纳入统计分析4 506名(男2613名,女1 893名),平均年龄(51.7±10.7)岁.依据2006-2007年、2010-2011年两次体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将研究人群分为持续低组(1 739名)、降低组(590名)、升高组(882名)、持续高组(1 295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研究人群的hs-CRP浓度变化对baPWV的影响.结果 hs-CRP持续低组、降低组、升高组、持续高组人群baPWV分别为(1 478.80±317.79)、(1 525.06±383.81)、(1 557.83±344.06)、(1 666.60±422.84) cm/s(F=67.16,P<0.05); hs-CRP持续低组、降低组、升高组、持续高组人群baPWV≥1 400cm/s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分别为50.3%、56.3%、64.1%和71.2% (F =246.82,P<0.05);hs-CRP对baPWV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hs-CRP持续低组相比,hs-CRP升高组、持续高组为baPWV增加的危险因素[RR(95% CI)值分别为1.51(1.23 ~1.85)、1.47 (1.20~1.79),P均<0.05].结论 hs-CRP持续低组、降低组、升高组、持续高组人群baPWV逐渐增加;hs-CRP升高组、持续高组baPWV增加的危险明显高于hs-CRP持续低组.
牛伯晖李燕张彩凤刘妍刘小雪蔡军赵性泉吴寿岭
关键词:C反应蛋白动脉粥样硬化
静息心率与新发高血压的关系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非糖尿病人群中静息心率与新发高血压(NOH)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的职工101 510人中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kPa)和舒张压<90mm Hg、无高血压病史、未使用降压药物且血压测量资料完整及空腹血糖<7.0mmol/L、无糖尿病病史、未使用降糖药物及静息心率测量资料完整的职工49 290人作为观察队列。排除未参加2008-2009或2010-2011年度体检以及血压资料缺失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29 680人。依据2006-2007年度静息心率测量值将观察对象分为静息心率<67、67~<71、71~<78、≥78次/min共4组,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静息心率与NOH的关系。结果入选者平均随访(3.5±0.9)年。静息心率<67、67~<71、71~<78、≥78次/min组高血压的发病密度分别为102.2、107.2、112.1、120.3/1000人年。4组男性和女性高血压发病密度分别为116.3、124.5、132.5、139.4/1000人年和60.5、63.6、65.1、68.9/1000人年。影响NOH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饮酒、高血压家族史后,与静息心率<67次/min组比较,67~<71、71~<78、≥78次/min组NOH发病风险增加,HR值(95%CI)分别为1.07(1.01~1.13)、1.08(1.02~1.14)、1.15(1.09~1.22)。在不同性别人群校正上述因素后,心率对女性NOH的影响不再有统计学意义,但仍增加男性NOH的发病风险。结论静息心率加快者未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在男性中更加显著。
高竞生刘小雪王安心郑晓明吴云涛赵海燕赵晓红魏国清吴寿岭
关键词:静息心率交感神经活性
体质量指数变化对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 观察体质量指数(BMI)变化对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在2006—2007年度参加健康体检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名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年龄I〉40岁、既往无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的5440名纳入研究队列。依据2006—2007年度、2010—2011年度两次BMI测量数据将观察对象分为BMI持续正常组(1720名)、BMI降低组(367名)、BMI升高组(467名)、BMI持续高组(2626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BMI变化对baPWV的影响。结果(1)全人群BMI降低组的动脉硬化检出率67.8%(249/367)和BMI持续高组的动脉硬化检出率65.9%(1730/2626);较BMI持续正常组56.3%(969/1720)和BMI升高组55.5%(259/467)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93。P〈0.01)。(2)在女性人群中,校正了基线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吸烟,饮酒,原发性高血压后,与BMI持续正常组相比,BMI持续高组增加动脉硬化的发病风险高(RR为1.34,95%CI为1.03—1.74,P〈0.05)。结论BMI长期持续在较高水平会加快女性脉搏波传导速度。
王建军韩红锋朱峰赵性泉李伟哲张彩凤刘妍刘小雪吴寿岭
关键词:体质量指数脉搏波传导速度动脉粥样硬化
静息心率对非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对非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NOD)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至2007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职工中空腹血糖≤7.0mmol/L、无糖尿病史、未使用降糖药物、空腹血糖资料及静息心率测量资料完整、收缩压<140 mm Hg(1 mmHg=0.133 kPa)和舒张压<90 mm Hg、无高血压病史、未使用降压药物、未服用调脂药和β受体阻滞剂的48 926例职工作为观察队列.排除未参加2008至2009年度、2010至2011年度体检以及空腹血糖资料缺失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职工共29 910例.依据2006至2007年度静息心率测量值,将观察对象分为第一分位组(静息心率< 63次/min)、第二分位组(63次/min≤静息心率<70次/min)、第三分位组(70次/min≤静息心率<75次/min)、第四分位组(静息心率≥75次/min).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糖尿病发病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心率与NOD的关系.结果 (1)第一分位组、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第四分位组糖尿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1.22/1000人年、13.58/1000人年、13.96/1000人年、17.55/1000人年;其中,男性分别为12.17/1000人年、15.20/1000人年、16.08/1000人年、20.44/1000人年,女性分别为8.29/1000人年、9.38/1000人年、8.86/1000人年、9.60/1000人年.(2)校正了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饮酒、糖尿病家族史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二分位组(HR=1.20,95% CI:1.04 ~ 1.40,P<0.05)、第三分位组(HR=1.25,95% CI:1.07~1.45,P<0.01)、第四分位组(HR=1.58,95% CI:1.36 ~ 1.82,P<0.01)NOD的发病风险增加;进一步校正空腹血糖后,与第一分位组相比,第二分位组(HR=1.21,95% CI:1.04 ~ 1.40,P<0.01)、第四分位组(HR=1.22,95% CI:1.06~ 1.41,P<0.01)�
吴寿岭刘小雪朱晨蕊魏晓明李慧英杜鑫林黎明李俊娟刘妍
关键词:心率糖尿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