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辰
- 作品数:9 被引量:11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物候模型在气候定量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6年
- 利用历史物候记求重建的气候变化过程为人类更准确地认识过去的气候变化特征,识别气候变化阶段提供了帮助。本文系统总结了现有用于气候定量重建的植物物候模型,包括统计模型和过程模型两类。统计模型不考虑植物生理生态过程,主要是利用物候期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建立回归方程;过程模型是一种半机理性模型,通过植物每日发育进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数学模型模拟植物的牛长过程,主要包括春季积温(springwarming,简称SW)模型、温度变换日数(thenumberofdaystransformedtostandardtemperature,简称DTS)模型和葡萄收获日期模型等。同时,详细介绍了上述物候模型在国内外不同地区定量重建气候中的应用,比较r重建的效果,总结J,重建过程的不确定性;并提出了利用植物物候模型对气候定量重建中的关键问题,即指出住未来研究中需要更多关注如何定量重建温度外的气候因子,同时要加强对秋季物候的观测以及秋季物候生理机制的研究,以便更清晰阐述秋季物候变化过程,在历史气候变化定量重建中更充分利用有关秋季资料。
- 戴君虎陶泽兴王焕炯刘亚辰葛全胜
- 关键词:气候变化
- 基于历史文献中物候信息重建唐朝时期关中地区温度变化
- 高分辨率历史气候重建研究有助于了解历史时期气候演变的过程,增进对当代气候增暖的认识,并为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参考。历史文献记录的物候信息是研究历史气候变化重要的自然证据之一,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本研究总结了从历史文献中提取...
- 刘亚辰
- 关键词:物候历史气候变化气候重建唐朝时期
- 物候学方法在历史气候变化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19
- 2014年
- 利用历史物候记录重建的气候变化结果,显著地增进了人类对过去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但现有研究在历史物候记录的提取与处理、重建方法的选择、重建结果的精度评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总结梳理。通过归纳历史物候记录的资料源以及在历史物候记录预处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物种鉴别和物候期确定问题,对现有重建方法进行总结,发现较早的研究采用了古今对比法,而近年来的研究多采用更为复杂的回归和过程模型法。上述物候学方法的重建结果对认识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近百年等典型时段的历史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物候学方法重建结果与其他代用资料重建结果往往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未来研究可在历史物候记录的整编与利用、重建方法的准确性评估与改进以及不同重建结果比对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 刘亚辰王焕炯戴君虎李同昇王红丽陶泽兴
- 关键词:物候历史气候变化气候重建
- 1985-2012 年哈尔滨自然历主要物候期变动特征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9
- 2015年
- 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观测数据,新编制了哈尔滨地区1985-2012年的自然历。通过与原自然历(1963-1984年)比较,揭示了近30年以来哈尔滨地区21个植物99个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物候期与气温的相关分析探讨了物候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哈尔滨的春季、夏季、秋季的物候期开始日期提前,冬季开始日期推迟。其中春季(以白榆叶芽膨大期为代表)、夏季(以暴马丁香开花始期为代表)、秋季(以金银忍冬果实成熟期为代表)分别提前了7天、6天和19天,冬季(以胡桃楸落叶末期为代表)推迟了2天。各物候期在春季、夏季、秋季的平均日期相较于原自然历提前了3-11天,在冬季推迟了3天。四季各物候期最早日期均以提前为主,夏冬季物候期最晚日期有所推迟。另外,各季节内部分物候期出现的先后次序发生了变化。近30年该地区气温的升高是物候季节开始日期提前的首要原因。且不同植物和物候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敏感性不同可解释物候季节内物候期先后次序的变化。
- 徐韵佳戴君虎王焕炯刘亚辰
- 关键词:气温变化物候
- 诗歌中物候记录的基本特征及用于历史气候重建的处理方法被引量:3
- 2017年
- 历史物候记录对过去气候变化研究弥足珍贵。诗歌作为历史文献的重要体裁之一,其中的历史物候记录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编和利用。但对诗歌物候记录的特征和处理方法仍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诗歌中物候记录的内容、特征及其在季节指示和反映农时中的应用,发现诗歌中的物候记录主要包括动物物候、植物物候和周期性气象、水文现象等3种,并呈现出距今越近,经济、社会越发达,记录越多的时空特点。然后,从物候记录筛选、物种鉴别、物候事件发生时间识别、物候期确定等方面总结了历史气候研究中诗歌物候记录的处理方法:1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文学成分、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和人为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筛选,以保证其中物候记录的有效性;2区分古今动、植物名差异,并将物种鉴定到种;3针对年、月、日缺记的不同情况,依据物候规律和背景资料确定物候事件的发生时间;4根据现代物候观测标准,对诗歌中的文字描述进行归类定级,确定所包含的物候期。以期为诗歌物候记录的提取及其在历史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 刘亚辰方修琦陶泽兴戴君虎
- 关键词:诗歌历史气候变化气候重建
- 基于物候记录的中国中部关中地区公元600~902年冬半年温度重建被引量:2
- 2016年
- 历史文献中的物候记录是揭示气候变化的重要证据.本文从隋唐时期历史文献中提取出周期性气象、水文事件(如初霜日期等)、农业物候记录(如春耕日期等)和观赏植物物候记录(如山桃始花等)等77个年份的87条历史物候记录.通过建立现代物候期与气温的转换方程,并代入上述历史物候期,重建了中国中部关中地区公元600~902年的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温度变化.关中地区600~902年气候可划分为前暖后冷等2个阶段,这一时期冬半年平均温度比1961~1990年高0.23℃.其中,600~800年冬半年温度比现代高0.38℃,而800~902年比现代低0.08℃.上述重建结果与已有研究在整个时段内的平均温度和由暖转寒的阶段相一致,在各阶段的冷、暖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中国隋唐时期的温度变化提供了参考.
- 刘亚辰戴君虎王焕炯叶瑜刘浩龙
- 关键词:温度重建隋唐时期
- 六盘山景观格局及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3
- 2013年
- 以六盘山为研究区,根据野外植被调查资料、Landsat TM影像和气象数据,利用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回归分析方法等,在研究区从南向北选取三条东西走向的等大、平行样区,系统研究景观格局与主要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六盘山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8℃-7.0℃,主要受高程控制,气温直减率为0.51℃/100 m;降水量为599-770 mm,在水平方向上东南多、西北少;在垂直方向上,先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至最大降水高度(2502 m)后呈下降趋势。六盘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随着南至北降水量的逐步减少,植被类型有从森林经由灌丛草甸向草原过渡的趋势,北部草原成分逐渐增加。因此区域降水条件对西北干旱区的植被格局起到决定性作用。该结论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的响应机理,可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 戴君虎王红丽王焕炯刘亚辰邵力阳
-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因子
-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集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被引量:34
- 2012年
- 本文采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的理论框架,结合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以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社会经济调查资料为数据源,对三江源地区1985、1996、2000、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评估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包括食物生产、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水源涵养、控制侵蚀、废弃物降解、营养物质循环7项。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1985、1996、2000、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达到602.94亿元、601.58亿元、603.60亿元、669.90亿元,整体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价值占据较大比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将对维持该地区生态平衡、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 陈春阳戴君虎王焕炯刘亚辰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3种算法及结果对比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概念能够更好衡量碳排放的历史责任,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更具操作性。目前存在多种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的算法,包括动态人口算法(在某一时间段人均碳排放量的累加和)、静态人口算法(历史上逐年碳排放量的累加和与该国当前人口数之比)和"人年"算法(各国累积的碳排放总量除以累积人数的每人每年碳排放量)。利用这3种算法,本文计算了"G8+5"国家1900年至2010年的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的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在这3种算法下分别为30.224tC/人、25.795tC/人和0.406tC/人年。美国在同一时段的数值分别达到我国的16.49倍、12.24倍和11.71倍。由此可见,3种算法都很好显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上的历史责任。理论分析表明,基于"人年"概念的人均累积碳排放算法保证了每个人在每年都拥有相同的碳排放权,相对更好地融合了人际公平、代际公平和区域公平的原则。从历史的角度看,欧盟主要排放国和伞形集团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都已过了峰值点,在近几年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我国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因此,只有从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的概念出发,采用最佳算法厘清各国的历史责任才有助于更加合理地分配未来碳排放空间。
- 戴君虎王焕炯刘亚辰葛全胜
- 关键词:人均碳排放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