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莉萍
- 作品数:20 被引量:90H指数:5
-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脂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市脑卒中筛査与防治项目基地医院的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査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50例)、中度狭窄组(60例)、重度狭窄组(110例)。分析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依据血脂正常值范围进行量化分类,比较3组患者不同级别血脂水平分布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重度狭窄组患者高血压病与高脂血症患病率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P<0.05),中度狭窄组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分析显示高脂血症是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重度狭窄组患者TC、TG、LDL-C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冲度狭窄组(P<0.05),中度狭窄组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TC、TG、LDL-C水平的升高,重度狭窄组与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间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TG、LDL-C水平升高可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 王宏宇凌莉萍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 重症监护室患者并发ICU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治措施分析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患者并发ICU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本院重症监护室就诊的90例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分析ICU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探讨护理防治措施。结果90例患者共发生ICU综合征36例,发生率40.00%,ICU综合征好发于高龄、入院时间长、有既往病史、患者文化程度偏低及自费医疗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组ICU环境压力源量表(ICUESS)、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1I)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患者并发ICU综合征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入院时间、既往病史、文化程度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具有显著相关性,临床护理当以心理护理为重点,改善医疗环境,同时做好基础和专科常规护理,降低发病率。
- 凌莉萍冯瑞霞
-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ICU综合征
- 护理干预在胸腹多发伤患者急救中效果应用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在胸腹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腹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此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急救护理干预措施。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情况以及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胸腹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
- 凌莉萍
- 关键词:护理干预胸腹多发伤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监护的监测及护理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进行分析。方法选取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持续心电监护监测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死亡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经过持续心电监护监测,无患者死亡,对照组3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死亡,死亡发生率1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尤为重要,其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明确诊断,及时抢救,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 凌莉萍余丽娅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电监护护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 ICU机械通气患者重症监护体验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重症监护的临床效果,并且分析患者的重症监护体验状况。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ICU中经历机械通气而且存活的患者60例(排除所有不符合研究条件的,最后参与研究的患者数量),然后对这些患者的环境感受、技术体验、认知与感觉改变、人际支持需求与治疗病情与信息进行评价,分别对以上每个维度进行5级评分法,最后得到患者在重症监护期间的体验状况。结果在环境感受、技术体验、认知与感觉改变、人际需求及治疗与病情信息这五个维度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达到体验一般以上的患者分别占据85.5%、91.4%、99.0%、97.3%及93.2%。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重症监护的体验较好,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
- 凌莉萍宋艳高杰
- 关键词:机械通气重症监护
- 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内瘘专项小组护理模式在动静脉内瘘假性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内瘘专项小组护理模式在动静脉内瘘(AVF)假性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8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治疗的92例AVF假性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内瘘专项小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单次透析平均穿刺次数、假性动脉瘤手术率、假性动脉瘤瘤体大小及个数、假性动脉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单次透析平均穿刺次数低于对照组,假性动脉瘤瘤体大小小于对照组,假性动脉瘤瘤体个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假性动脉瘤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35%(2/46),低于对照组的21.74%(1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内瘘专项小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AVF假性动脉瘤患者单次透析平均穿刺次数,降低假性动脉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假性动脉瘤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 罗丽敏禹继敏凌莉萍王鹏
-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假性动脉瘤专项护理
- 浅谈冠心病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 2015年
- 目的探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冠心病患者90例,按照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住院时间、护理后焦虑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效果显著,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凌莉萍
- 关键词:冠心病优质护理
- 饮食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观察饮食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研究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2月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单盲、平均的原则,将10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通过常规指导干预,观察组配合饮食护理。观察比较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肌酐、血尿素氮、血磷及血钙水平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蛋白质摄入、热量摄入平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护理中,饮食护理的作用显著。
- 张慧丽凌莉萍赵正焱
- 关键词:饮食护理糖尿病肾病
- 早期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 观察早期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认知-行为干预。对比两组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d)]、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LVEF高于对照组, LVEDD、 LVPWd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症状管理、角色功能、情绪控制、沟通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认知-行为干预可显著改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状态与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病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白丹凌莉萍赵华
-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心功能自我管理能力
- 标准化危重患者抢救护理流程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 2018年
- 目的探索标准化危重患者抢救护理流程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的效果。方法采用现代流程管理等理念结合该院实际,自制一套标准化危重患者抢救护理流程,试点应用一段时间后,推广应用于该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内儿科系、外科系、肿瘤科等临床科室,比较实施标准化流程前后,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及时性、满意度。结果实施标准化抢救流程前,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低于实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化抢救流程实施后,抢救及时性优于实施前,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危重患者抢救护理流程应用于临床有效提高了抢救及时性,提高了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可能性,成本低,可操作性性强,值得试点运行后推广应用。
- 凌莉萍王宏宇
- 关键词:危重患者抢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