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
-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理学更多>>
- 三种不同波段的紫外光对发光细菌发光的抑制被引量:4
- 2007年
- 观察了三种紫外线(UVA、UVB和UVC)对两种发光细菌(青海弧菌(V.qinghaiensis)和费氏弧菌(V.fischeri))发光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紫外线均能在数分钟内抑制发光细菌的发光,并随辐照时间的延长而抑制增加,但细菌发光光谱并不改变.其中UVC对发光的抑制作用最强,依次为UVB和UVA.实验表明,极微小能量的紫外辐照(22μW/cm2)6min即足以导致发光被抑制.此外,紫外辐照造成细菌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表明紫外辐照后细胞膜的脂质发生过氧化作用,细胞膜受到损伤,进而使细菌发光受到影响.
- 郝微何艳常忠义朱文杰
- 关键词:紫外线发光细菌辐照生物发光
- 青海湖发光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电镜观察被引量:5
- 2008年
- 2004年由青海湖裸鲤体表及内脏中分得22株发光细菌.经51项表型特性测定及免疫学测定,结果表明属于已知的淡水型发光菌弧菌属的青海弧菌(Vibro qinghaiensis).它们在营养方面可以利用几十种有机物作为唯一的碳源与能源,能在细胞内累积聚β-羟丁酸,生长最适pH值为9.0.不需要Na就可以生长与发光,最适生长盐度为1%~1.2%.本次分得的22株细菌还比较耐温,均可在40℃中生长,以前报道的青海弧菌菌株在40℃生长的仅为10%.电镜负染色形态观察到细菌表面除单极生鞭毛外,周生还具有短柱状、管状及条索状的突起物,其长短不一.电镜超薄切片也观察到体表有微小突起和泡状突起,与菌毛明显不同.这是从未在其它发光细菌中见到过的.
- 米琴安燕郝微何艳朱文杰
- 关键词:发光细菌青海弧菌
- 中华黄萤荧光素酶的性质被引量:3
- 2007年
- 近年来,萤火虫荧光素酶催化的生物发光反应被广泛的应用到ATP检测、细菌数目检测、环境监测和其他生物学研究之中。通过对中华黄萤荧光素酶的性质研究,发现其分子量为6 400左右,是一种非典型的Michaelis-Menten氏酶,对底物之一的ATP动力学曲线为S型。最适反应温度为20~25℃,对温度极其敏感,当反应温度高于30℃时,该酶的活性快速失活。该荧光素酶的最适pH=6.5。随着pH值的下降该荧光素酶生物发光的最大发射光波长没有明显的红移现象。Mg^(2+)和Mn^(2+)对该酶活性的激活效果比较接近,最佳的激活浓度均在1mmol/L附近,而Ca^(2+)最佳的激活浓度则小于1 mmol/L,且激活的效果只有Mg^(2+)作用效果的50%左右。和Hg^(2+)、Cd^(2+)等离子一样,Cu^(2+)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该荧光素酶的活性。该酶的稳定性较差,对盐浓度和光照比较敏感,高浓度的盐类和长时间的日光照射能够使酶失活。谷胱甘肽(GSH)和二硫苏糖醇(DTT)是该酶较好的保护剂,可以提高该酶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其中前者的作用效果要好于后者。
- 胡敬志何艳鲁心安王菁朱文杰
- 关键词:萤火虫荧光素酶生物发光酶学性质发射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