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平

作品数:39 被引量:1,000H指数:23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主题

  • 29篇水稻
  • 19篇基因
  • 14篇性状
  • 9篇基因定位
  • 8篇数量性状
  • 8篇籼粳
  • 7篇花药
  • 7篇花药培养
  • 6篇性状基因
  • 6篇数量性状基因
  • 6篇分子标记
  • 5篇单倍体
  • 5篇杂交
  • 5篇粳杂
  • 5篇基因座位
  • 5篇倍体
  • 5篇QTL
  • 4篇水稻花药
  • 4篇籼粳杂交
  • 4篇DH群体

机构

  • 33篇中国科学院遗...
  • 9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浙江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浙江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康奈尔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37篇何平
  • 32篇朱立煌
  • 18篇陈英
  • 7篇沈利爽
  • 6篇周开达
  • 6篇钱前
  • 6篇李仕贵
  • 5篇徐云碧
  • 5篇郑先武
  • 3篇包劲松
  • 3篇马玉清
  • 3篇黎汉云
  • 3篇李平
  • 2篇夏英武
  • 2篇翟文学
  • 2篇王玉平
  • 2篇孙敬三
  • 2篇王玉忠
  • 2篇陈受宜
  • 2篇徐吉臣

传媒

  • 7篇Journa...
  • 6篇科学通报
  • 6篇Acta B...
  • 5篇中国科学(C...
  • 3篇作物学报
  • 1篇遗传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复旦学报(自...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4篇2000
  • 11篇1999
  • 7篇1998
  • 4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花粉愈伤组织诱导能力的遗传被引量:9
1997年
近20年来,花药培养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许多作物的品种改良.但由于不同作物不同品种间花药培养力的差异很大,从而严重制约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不同基因型引起的.一般而言,栽培稻中籼稻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明显低于粳稻.薛庆中等研究表明水稻愈伤组织诱导率是一个以加性作用为主的可遗传的特性.吴传银和陈英应用双列杂交对粳稻花药培养基因型的差异作了研究,指出在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基因作用方式中加性和非加性作用都很重要.而Quimio和Zapaia指出水稻花药培养力是由几个隐性基因控制的.这些研究结果的不同暗示了愈伤组织诱导率的遗传复杂性.本研究利用一对培养力相差很大的典型籼粳品种作为亲本。
何平陈英沈利爽陆朝福朱立煌
关键词:愈伤组织诱导率水稻花药培养花粉
全文增补中
影响稻米品质几个性状的基因座位分析被引量:67
1998年
利用一个以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 7为亲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 (DH)群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 ,对考察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及外观品质的 6项指标———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垩白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QTL)的分析和定位 .结果表明 ,除直链淀粉含量外 ,其余 5个性状均为连续变异 ,各个性状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超亲遗传类型 .在第 6染色体糯性基因附近找到了 1个控制直链淀粉含量 91 .1 %变异的主效基因ac 6 ,与其连锁的ass 6b则是控制糊化温度的主效基因 .另有 2个微效基因ac 5和ass 6a分别与上述 2个性状有关 .在第 2和第 7染色体上的 gc 2和 gc 7与胶稠度有关 .对于垩白率检测到了 2个QTLs,rch 8和rch 1 2分别位于第 8和第 1 2染色体上 .在第 3染色体上有 1个微效基因sch 3与垩白大小有关 ,控制垩白度的 2个QTLs ,ch 3和ch 8分别与sch 3和rch
何平李仕贵李晶炤马育清钱前王文明陈英朱立煌
关键词:水稻稻米QTL
甘蓝型油菜EMS诱变后代农艺性状观察及分子检测被引量:21
2012年
利用不同浓度甲基磺酸乙酯(EMS)溶液处理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川油20和渝黄1号选系种子,结果表明:EMS对成苗率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浓度1.0%为半致死量。M1中出现叶片卷曲、皱缩、黄化、双茎、扁茎和植株矮化等变异性状;M2中筛选到双茎、长角、多分枝等变异性状。对M2长角果等产量性状变异株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变异株角果长度(果身和果喙)高于对照,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角果粒数和千粒重高于对照,一次分枝高度低于对照。对变异株进行SSR分析表明,变异株与对照在电泳条带上表现出多态性,进一步证明了变异的真实性。
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黄驰宋克先蒋俊何平李平蒋梁材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EMS诱变变异性状分子检测
水稻花粉植株的产生、特性与应用的基础研究
1999年
陈英田文忠李良材何平朱立煌
关键词:花粉植株水稻花药培养加倍单倍体小孢子数量性状抗性突变体
水稻耐盐性QTL的定位被引量:58
1998年
利用已建成的 1个以籼稻窄叶青 8号 (ZYQ8)和粳稻京系 1 7(JX1 7)为亲本的DH群体及其高密度分子连锁图谱 ,在水稻生长的幼苗期 ,用高浓度的NaCl胁迫处理ZJDH群体 ,以各株系存活时间为指标 ,得到 1组耐盐性数据 .然后分别用MAPMAKER/QTL1 1和PLABQTL1 0软件分析 .结果表明MAPMAKER/QTL1 1和PLABQTL_SIM均将耐盐主效基因Std定位于第 1染色体的RG6 1 2和C1 31之间 ,其加性效应来源于亲本ZYQ8;PLABQTL_CIM分析的结果除Std还另外定位了 7个QTL位点 ,其耐盐等位基因多数来源于JX1 7.
龚继明何平钱前沈利爽朱立煌陈受宜
关键词:水稻分子连锁图谱数量性状
影响水稻花药培养力的数量性状基因座位间的互作被引量:17
1999年
控制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间不仅存在加性效应,还存在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对一个舢粳交后代的加倍单倍体群体进行花药培养,通过Epistat软件分析影响水稻花药培养力的数量性状基因座位间的互作。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率主要受两个单基因的影响,不存在双基因条件型互作,但有2对互适型互作与其有关。对于绿苗分化率,有1个单基因,2对条件型互作和4对互适型互作与其有关。对于白苗分化率检测到1个单基因,1个条件型互作和2个互适型互作。而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是控制绿苗产率的主要形式,其中有3对条件型互作和11对互适型互作,分布于除染色体5以外的11条染色体上。因此,对一些复杂的数量性状进行基因定位时,不可忽视非等位基因间互作的存在。
何平李晶昭朱立煌
关键词: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座位基因互作花药培养力
一个未知的卷叶基因的识别和定位被引量:44
1998年
利用籼稻窄叶青8号和粳稻京系17的杂交F1以及衍生的DH系,对水稻籼粳交的卷叶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平展对卷曲为显性,卷叶植株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应用DH系已构建的分子图谱将这两对卷叶基因定位于第1染色体的C949—G370和第5染色体的RG13—RG57之间,其中第1染色体的卷叶位点,与经典遗传图谱已定的rl-1位于同一区段,本研究沿用该名。第5染色体上的卷叶基因是一个未定位的新基因,暂定名为rl-7,且这两对基因存在基因互补作用。
李仕贵马玉清何平何平黎汉云周开达朱立煌
关键词:水稻DH群体基因定位
水稻籼粳交DH群体苗期的耐冷性QTLs分析被引量:55
1999年
采用典型的籼粳交、ZYQ8/JX1 7的DH群体为材料 ,在小型人工气候箱中对水稻苗期的耐冷性进行了研究 .发现该DH群体的籼、粳双亲苗期耐冷性存在明显差异 ;整个群体苗期耐冷性动态分析表明 :冷处理的第 6 ,7d ,受冷害伤害致死的株系迅速上升 ,而此前的低温处理和此后的常温恢复的株系死苗数表现相对较少 .用该群体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逐日数量性状座位 (QTLs)的分析 ,在第 1 ,2 ,3,4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苗期耐冷性有关的 4个QTLs ,第 1 ,2 ,3染色体qSCT 1 ,qSCT 2 ,qSCT 3的加性效应均为正 ,即来自JX1 7的QTLs对耐冷性表现影响大 ,位于第 4染色体qSCT 4的加性效应为负 ,即来自ZYQ8的QTLs对耐冷性表现影响大 ,4个QTLs表现时间不同 ,显示了耐冷性遗传机制的复杂 .进一步对DH群体中几个超亲分离的株系耐冷性QTLs基因型进行分析 ,发现超耐冷的带有 4个或 3个QTLs ,这种耐冷性QTLs聚合、重组可为育种提供选择依据 .
钱前曾大力何平郑先武陈英朱立煌
关键词:籼粳亚种DH群体苗期耐冷性水稻
控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在盐胁迫与非胁迫条件下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7
2000年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G×E)对数量性状的影响常常掩盖了遗传因子引起的性状变化. 在盐胁迫环境与非胁迫环境下分别调查了水稻(Oriza sativa L.) 5个重要的农艺性状, 总共检测到24个QTL, 分布在除第9, 11号染色体外的各染色体上. 盐胁迫环境中检出了9个QTL: 千粒重1个; 抽穗期2个; 株高1个; 每穗粒数2个; 有效分蘖3个, 占总数的37.5%; 非胁迫环境中则检出了17个QTL: 千粒重5个; 抽穗期6个; 株高3个; 每穗粒数2个; 有效分蘖1个, 占总数的70.8%; 有两个QTL在两种环境中都检测到, 占总数的8.3%, 它们分别是位于第4染色体上控制抽穗期的QTL和位于第6染色体上控制每穗粒数的QTL. 此外, 还检测出3个包含多个QTL的区间, 它们分别位于第1, 4和8染色体上, 其中第1染色体上RG612分子标记附近检出两个QTL, 在盐胁迫环境与非胁迫环境中分别控制有效分蘖和抽穗期这两个重要的农艺性状, 其加性效应均由来源于JX17的等位基因提供; 第4染色体上的C975-RG449区间检测到2个QTL, qrHD-4c在非协迫环境中控制抽穗期, qrGPP-4s则在胁迫环境中控制每穗粒数; 第8染色体上的RG885-GA408区间检测到3个QTL, 在非胁迫环境下分别控制抽穗期、千粒重、株高3个性状, 在胁迫环境下则未能检测到.
龚继明郑先武杜保兴钱前陈受宜朱立煌何平
关键词:水稻QTL盐胁迫农艺性状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水稻籼粳杂交胚囊败育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被引量:27
1997年
利用DH系构建的分子图谱及DH系衍生的2个回交群体定位了引起籼粳杂种胚囊败育的2个互补的主效基因esa-1(E1或e1位点)和esa-2(E2或e2位点),它们分别位于第6和第12染色体.在不育基因位点,籼稻基因型为E1E1e2e2,粳稻基因型为e1e1E2E2,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为E1E2,E1e2,e1E2的雌配子体正常发育,携带e1e2基因型的雌配子体表现败育.胚囊育性受配子体基因型控制,孢子体遗传背景影响胚囊败育基因的表达.
刘永胜沈利爽何平陆朝福陈英孙敬三王玉忠王玉忠
关键词:水稻籼粳杂交基因定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