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嗣华
- 作品数:18 被引量:136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阿托品中毒误诊35例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时阿托品中毒误诊的原因。方法:对AOPP阿托品中毒误诊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使用阿托品时中毒误诊原因中,因对阿托品化指征混淆不明,没有及时减量或减少次数的占48.57%;因病情复杂无法判断而盲目使用的占31.43%;因病情判断不准确,对轻、中度患者使用大剂量治疗的占20.00%。结论:急救医生缺乏实际临床抢救成功的经验是误诊的主要原因,若能有效培训,就能减少或避免阿托品中毒误诊的发生。
- 王承辉何小辉陈文震方量何嗣华
- 关键词:杀虫药误诊
- 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前心绞痛持续时间对预后的影响
- 1999年
- 对心绞痛病史大于2天(54例)和心绞痛病史小于2天或无心绞痛病史(6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心绞痛病史大于2天者,心梗多发生于下壁(P<0.01),心绞痛病史小于2天或无心绞痛病史者,心梗多发生于广泛前壁(P<0.05)。(2)两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严重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心绞痛病史小于2天或无心绞痛病史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梗塞面积大,病情更危重,预后更差,应引起临床工作者加倍重视。
- 何嗣华
-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绞痛AMI预后
- 出诊现场联合应用小剂量甘露醇与纳络酮对高血压性急性脑出血重症患者血压及GCS评分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1年
- 目的:探讨出诊现场联合应用小剂量甘露醇与纳络酮对高血压性急性脑出血重症患者血压及格拉斯哥评分(GCS)的影响。方法:将出诊现场诊断为高血压重症脑出血的患者,随机分成应用小剂量甘露醇治疗的对照组和联合小剂量纳络酮和甘露醇治疗的研究组,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及GCS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出诊现场的血压均显著高于正常值,治疗后对照组血压由(198±27/105±15)mmHg降至(175±14/96±11)mmHg,研究组则由(199±29/103±17)mmHg降至(152±12/84±9)mmHg,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血压更接近目标血压。在反映脑功能的GC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出诊现场的GCS评分均较低,治疗后对照组GCS评分有所上升,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研究组治疗后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高血压性急性脑出血重症患者在出诊现场联合应用小剂量纳络酮与甘露醇,不仅能有效控制血压,而且还能改善患者的脑功能,值得在急救工作中推广应用。
- 王承辉阮海林何嗣华陈文震黄翔吴华容黄伟方量
- 关键词:纳络酮甘露醇血压GCS评分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9
- 2004年
- 目的 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ACOP)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 (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时中毒的程度设轻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重度中毒组和健康对照组。ACOP中毒患者入院第 1、3、5天抽静脉血检测。结果 入院第 1天、第 3天 ,中度中毒组和重度中毒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和P <0 0 1) ,轻度中毒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第 5天中度中毒组CRP水平与健康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第 5天重度中毒组CRP水平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第 1、3、5天中度中毒组CRP水平与轻度中毒组比较 ,相对应第 1天、第 3天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和P <0 0 5 ) ,第 5天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重度中毒组第 1、3、5天CRP水平与中度中毒组相对应各天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ACOP患者血清CRP水平与中毒的程度及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相一致 ,可作为ACOP患者诊疗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 阮海林杨春旭陈彦华何嗣华李钰申香远黄福文陈文震韦卉冯小梅
- 关键词:中毒一氧化碳C反应蛋白
- 院前成年死亡患者死亡年龄变化趋势的临床研究
- 2008年
- 目的探讨经济高速发展期院前成年死亡患者死亡年龄的变化趋势。方法对五年内的院前成年死亡患者的年龄,以每十岁为一基本单位,统计不同年龄组的人数及其所占比例,并与其他年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院前成年死亡患者中18~2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是3.69%,21~30岁组为6.37%,31~40岁组为7.37%,41~50岁组为10.28%,51~60岁组为11.73%,61~70岁组为14.08%,70岁以上年龄组为46.48%,18~20岁及21~30岁两年龄组所占比例呈相对稳定或下降趋势,各年间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31~70岁这四个年龄组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各年间相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70岁以上年龄组仍是院前成年死亡病例的主要人群,占所有死亡病例的48.64%以上,而60岁以上者更高达60.56%,与其他年龄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院前成年死亡者中,仍以7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而31~60岁中年人呈逐年增加趋势,这与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居民年龄构成趋于高龄化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 王承辉阮海林刘季何嗣华陈文震
- 关键词:院前死亡死亡年龄
- C反应蛋白在急性有机磷农药及一氧化碳中毒中水平变化临床应用研究
- 阮海林杨春旭李钰何嗣华黄福文申香远陈彦华陈文震冯小梅黄翔吴华容刘季
- 该研究组对50例AOPP患者,对45例ACOP患者血清CRP水平进行了动态检测,测定方法为速率散射比浊法,并对90例健康体检者CRP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病情越重血液中CRP水平越高,随着病情好转CRP水平降低,病情轻,...
- 关键词:
- 关键词:C反应蛋白中毒
- 有创通气对有机磷农药所致呼吸停止型呼吸衰竭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自主呼吸停止时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机械通气所抢救的并发自主呼吸停止的呼衰患者的呼衰类型,上机时机、通气模式、治疗时间、并发症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抢救自主呼吸停止的各型呼衰患者56例,其中呼吸中枢受抑制所致的中枢性呼衰13例,呼吸肌麻痹所致的周围性呼衰35例,混合性呼衰者8例。完全康复51例,死亡5例。抢救成功的病人均是在呼吸不规则、浅慢或浅快等呼吸衰竭初期即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而死亡的5例因未及时机械通气死于脑死亡。所有病人通气初期采用A/C或SIMV;当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后减少SIMV的呼吸频率至撤机。上机时间最短14h,最长118h,平均(31.65±8.31)h。治疗中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例。结论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病人,若能早期及时有创机械通气,就可使病人度过呼衰的死亡危险期,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 王承辉阮海林何嗣华陈文震黄翔
-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 急性脑卒中患者就医时机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与就医时间的调查,指导此类病人及时就诊。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时间及就医时间进行调查统计,并按发病至就诊时间的长短判别就诊的及时性。结果94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仅有9.32%的患者在发病<1h就医,1~6h为27.23%,6~12h为33.16%,而>12h高达30.30%。较及时就医者为36.55%,不及时就医者为63.45%,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x^2=136.69,P<0.01)。结论大部分急性脑卒中患者未能早期及时就医,延误了最佳的抢救治疗时机。
- 王承辉阮海林杨春旭何嗣华陈文震
- 关键词:急性病脑血管意外脑卒中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研究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 C反应蛋白 (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时中毒的程度设轻度中毒组 1 7例、中度中毒组 1 5例、重度中毒组 1 3例 ,并设健康对照组 4 0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在入院的第 1天 (治疗前 )、第 3天、第 7天抽静脉血进行血清 CRP检测。结果 :入院第 1天 (治疗前 )、第 3天 ,中度中毒组和重度中毒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和 P <0 .0 1 ) ;轻度中毒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第 7天 ,中度中毒组 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第 7天重度中毒组 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 ;中度中毒组第 1天、第 3天、第 7天血清 CRP水平与轻度中毒组相对应入院天数比较 ,除第 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外 ,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重度中毒组第 1天 (治疗前 )、第 3天、第 7天 CRP水平与中度中毒组相对应入院天数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结论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中 CRP水平与中毒的程度有关 ,CRP可作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诊疗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 阮海林杨春旭陈彦华何嗣华李钰申香远黄福文陈文震韦卉冯小梅
- 关键词:有机磷中毒C反应蛋白
- 急性右室心肌梗塞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9
- 1996年
- 病理学家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发现右心室心肌梗塞(Righ Ventricalar Myocardial Infarcation,以下简称RVMI),然而由于当时医疗水平落后,临床上未受到重视。七十年代以后,由于诊断技术日新月异,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提高,国内外关于RVMI病例的报道日渐增多。现就其临床诊断与治疗作一综述。 1 临床诊断 1.1 临床表现 1.1.1
- 何嗣华
- 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