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 作品数:10 被引量:122H指数:5
-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扶贫吸纳治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的悬浮与基层治理困境被引量:54
- 2018年
- 精准扶贫在具体政策执行中出现了悬浮状态,数字化、文本化扶贫造成真正的贫困治理缺失,压力型体制的运行机制使得扶贫对象错位,保障功能扩大导致村庄社会出现"人人争贫困"现象,干部帮扶制度的形式化使得贫困户对基层政府产生抱怨和不信任。精准扶贫执行中的悬浮使得村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呈现出职业化的特征,进而带来了村干部群体村治动力的弱化;扶贫实践中的利益分配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使得基层组织处于夹心层状态。精准扶贫试图通过精细化的技术治理以改变之前瞄准脱靶的难题,但在具体执行中却又带来了扶贫困境,使其成为替代基层治理的中心工作,就出现了精准扶贫对治理的吸纳。
- 袁明宝
- 返乡创业型土地精英的兴起与基层治理互动被引量:15
- 2018年
-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兴起,不少农民工返乡从事农业。返乡农民工凭借自身的资金、劳动力和技术文化,积极地与土地结合,形成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农民工到农村创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农村基层治理,成为农村新的土地精英,同时由于他们在农村社会的影响力,被基层权力主体主动吸纳。与中西部返乡创业型土地精英相比,沿海发达农村地区的"农民农"、"代耕农",由于进入一个超社区关系结构,土地流转脱嵌。鉴于当地发达的二三产业,"农民农"和"代耕农"不仅不能成为治理的主体,反而是治理的对象,成为边缘人或被驱逐者。
- 余练陈跃
- 关键词:返乡创业
- 婚姻连带:理解农村光棍现象的一个新视角——对鄂中和鄂东三村光棍成窝现象的解释被引量:24
- 2017年
- 婚姻连带构成解释农村光棍尤其是光棍成窝现象的一个新视角。通过对鄂中和鄂东三个村的实地调查,本研究得出,农村中"光棍成窝"现象值得重视。本研究认为,在经济匮乏家庭中,多子家庭中的兄长如果无法婚配,对弟弟的婚姻将产生"连带效应"。具体地,哥哥的不婚将在经济、伦理和责任三方面对弟弟的婚姻造成连带影响。研究表明,在多子家庭中,婚姻的缔结不仅与家庭财力、家庭地位和家风有关,而且涉及家庭结构和家的完整性等家庭构件。这提醒我们重视婚姻缔结关系中对家关系的再研究。
- 余练
- 关键词:光棍兄弟关系
- 反抗型派性政治:一个农村派性竞争和派性博弈的解释框架被引量:4
- 2018年
- 本文以湖北省中部地区LG村派性政治为例发现,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并非村庄派性政治形成的主要原因,寡头统治下的反抗型社会抗争成为LG村派性政治的核心要素。研究认为,反抗型派性政治起因于富人治村,形成于寡头政治。选举成为派性竞争和派性博弈的大舞台。在派性斗争中,派性充分利用群众进行维权抗争,针对对方贿选行为进行程序抗争,利用治理进行舆论抗争。反抗型派性政治具有目的抗争性、手段抗争性和策略抗争性三大内涵。在治理效果上,它具有伸张正义,抑制寡头政治;监督社区公共权力,促进公共权力民主运行和提高村民政治效能感三大作用,比其他类型的派性政治更为积极。反抗型派性政治作为农村基层的一种政治实践,让我们反思寡头政治的形成,并由此反思其带来的政治社会后果。
- 余练
- 关键词:选举村庄政治
- 统分结合视角下土地细碎化治理模式创新——基于江苏S县联耕联种的实地调查被引量:2
- 2016年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三十多年以来,释放出了巨大生产力,但是随着人地关系的变化、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细碎的土地化又成为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与主流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治理土地细碎化做法不同,在江苏S县,地方政府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村社集体的"统",以"联耕联种"的方式治理了土地细碎化难题,实现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这成为了当前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农业经营形式的重要创新,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和学习。
- 余练
- 关键词:农业经营形式
- 新土地精英的崛起与村级治理重构被引量:6
- 2018年
- 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伴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增加,农村新土地精英开始崛起。在政府的推动下,农村新土地精英主要由村干部、老板、职业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群体构成。与旧土地精英相比,新土地精英具有身份建构性、市场主体性和利益依附性的特征。通过向政治精英的转化、与本地精英的联盟和对本身政治利益的巩固,新土地精英使村级权力结构由"体制精英—普通村民"二维结构向"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普通村民"三维结构转变。通过内生性权威向次生型、外生型权威转变,国家法开始影响民间法,村级治理规则发生演变。由于市场的进入,熟人社会走向半熟人社会,市场化差序格局显现,农村社会秩序受到挑战。新土地精英崛起不仅更新了村级治理的内容,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影响村庄治理结构。这其中,产权关系与村级治理具有重要关联。因此,深化产权改革,需要对其上层建筑予以重视。
- 余练
- 关键词:村级治理权力结构产权变革
- 家庭农场规模:理论检视与实践内涵被引量:2
- 2016年
- 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概念以来,各界掀起了研究家庭农场的热潮。但在实践部门,政府困扰于家庭农场的规模界限问题。从家庭农场理论研究入手,从恰亚诺夫农民家庭组织规模的阐释到国内有关家庭农场概念的政策演变,大致勾勒了家庭农场的概念演变和规模内涵。另外,从上海松江和安徽繁昌家庭农场的实践经验中得出: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在制定规模时需要考虑到当地非农就业程度和社会公平的原则,同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 余练刘洋
- 关键词: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
- 无雇佣化的资本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性质再认识——以皖南萍镇粮食家庭农场为例被引量:1
- 2020年
- 从经典作家笔下的资本主义农场到农民家庭组织,再到商品化条件下农民的无产化,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家庭农场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因此对其性质需要进一步厘清。根据在皖南萍镇粮食家庭农场所做的长期调查,笔者发现家庭农场的形成既有政策和外力的推动,也有中农和职业农民内生性力量的承接。在当前核心家庭为主的家庭人口结构背景下,一二百亩的家庭农场,雇工比例极低。无长工、少短工,依靠家庭劳动力,成为家庭农场在劳动力方面的主要特征。家庭农场在保证土地生产率的同时,通过使用机械、扩大规模,增加了土地总产出,同时增加了自身收益。但家庭农场土地获得需要较高租金,固定资本投入也多,另外对种子、农药和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积极。高资本和高劳动生产率构成家庭农场击败小农、中农和资本型农场的根本。不过,在社会效益上,小农和中农具有多方面功能,家庭农场的发展只能是适度的、局部的,只能循序渐进。
- 余练
- 关键词:家庭农场资本化
- 农地流转、资源重构与谋地型乡村精英的发展被引量:1
- 2021年
- 经济学认为,农地流转是资源优化配置,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不过,在农地流转过程中,资源开始重构,农民利益并没有得到保护。资本精英、权力精英和社会精英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农利资源分配中,抢占自上而下输入的农利增量资源,成为新时期攫取农地利益的谋地型乡村精英。伴随着作为最低社会保障的农地逐渐演化为可以交易的商品,原本均分的公平原则和生存原则被先占原则、强力原则和资本占有原则替代,依附在农地上的阶层关系开始重构。资本牟利型、权力攫取型和市场依附型的乡村精英通过手中资本量的多少、权力的大小和关系的远近,占有国家带来的增量资源。在资源输入过程中,他们形成分利秩序,构成农地流转中的精英俘获现象。
- 余练袁明宝
- 关键词:农地流转
- 农村基层微治理的实践探索及其运行机制——以湖北秭归县“幸福村落建设”为例被引量:14
- 2017年
- 不同于抓"中心工作"的运动式治理,也不同于抓"主要工作"的一般制度化治理,湖北秭归县通过"幸福村落建设",在农村基层,治理主体构建了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日常化的和解决细小琐碎事务的治理体系,从而实现了农村基层的"微治理"。重置利益结构单元,重构村级权力结构,再造村级权力主体,是农村基层微治理的主要做法;解决项目落地、搞好环境整治、处理群众内部纠纷和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微治理的主要成效;低成本的群众动员、组织而非个人的集体协调机制和熟人社会内部奖惩约束机制是微治理运行的内部逻辑;定位好农村基层微治理,实现低成本运行,是推广微治理模式和供其他地区学习的重要条件。
- 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