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

作品数:14 被引量:84H指数:5
相关机构:贵州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4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旅游
  • 3篇地理
  • 3篇旅游地
  • 3篇城市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社会
  • 2篇时空演化特征
  • 2篇探测器
  • 2篇乡村
  • 2篇街区
  • 1篇道教
  • 1篇动机
  • 1篇影响感知
  • 1篇游客
  • 1篇游憩
  • 1篇游憩空间
  • 1篇中国文化产业
  • 1篇韧性
  • 1篇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基金

机构

  • 14篇华中师范大学
  • 4篇贵州商学院
  • 2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凯里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南宁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胡静
  • 1篇虞虎
  • 1篇李亚娟
  • 1篇张志斌
  • 1篇程绍文
  • 1篇陈君子
  • 1篇刘大均
  • 1篇张琪
  • 1篇张旭

传媒

  • 3篇地理科学
  • 3篇中国生态旅游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2017年中...

年份

  • 4篇2023
  • 6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森林乡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22年
森林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宜居乡村的重要载体,开展相关研究对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全国7 586个森林乡村样本数据,采用非均衡指数、Moran’s I、热点分析和核密度估计工具识别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测算主要影响因子对森林乡村空间分异的解释力。结果发现:1)中国森林乡村呈现出“东部密中部散西部疏”的空间分异特征,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走向,与胡焕庸线、气温和地形所形成的地理格局具有空间一致性。2)森林乡村呈集聚分布模式,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热点区域范围北至沧州,南抵中山,西至商洛,东抵舟山(118°~126°E,24°~38°N);极化现象突出,形成6个一级核心区和10个二级核心区。3)公路密度、林业产值密度、乡村文化密度、年均气温、城镇化率、平均海拔和地形起伏度是森林乡村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单因子空间分异解释力差异明显,双因子交互解释力强于单因子作用,公路密度、乡村文化密度和林业产值密度是交互解释力增强的关联主导因子。4)自然环境是影响森林乡村空间分异的基础性因素,并呈现出显著的气温和地形指向特征;城镇化率和林业产值密度是重塑其空间格局的主要动力,公路密度和乡村文化密度是其空间形态变化的引导力量,森林乡村空间格局是多因子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还发现,随着公路密度、林业产值密度和城镇化率的增加,森林乡村数量和密度总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阶段性变化特征。5)将森林乡村划分为都市型、交通型、产业型、文化型和综合型5大类,其中,都市型森林乡村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区位优势显著,交通型、产业型和文化型森林乡村在不同区域形成集聚分布,单要素优势特征明显,而综合型森林乡村多要素作用相对�
唐明贵胡静汤慧沈晓夏陈娴
关键词:农村GIS
乡村旅游地农户返贫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恩施州为例被引量:10
2022年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湖北省恩施州18个乡村旅游村为案例地,识别农户面临的各类潜在返贫风险,构建返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入户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加权求和指数法评估农户的总体及不同维度返贫风险,并利用方差分析进一步对比不同类型农户的内部差异。结果表明,恩施州乡村旅游地农户面临的潜在返贫风险包括自然、消费、教育、收入和健康5个维度;农户总体返贫风险指数为16.737,处于较低水平。不同风险的威胁程度不尽相同,其中收入风险相对较高,为4.682,教育和自然风险次之,消费和健康风险相对较低,分别为2.614和2.230。不同类型农户返贫风险也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非旅游生计策略农户,旅游生计策略农户总体返贫风险更高,而务农主导型农户的自然风险、补贴依赖型农户的健康风险更高。因此,为“后精准扶贫”时期恩施州乡村旅游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阻断农户返贫风险,提出设立巩固脱贫成果专项资金,因户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完善技能培训体系,提升农户非农就业能力;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树立理性消费理念的建议。
郭子钰谢双玉乔花芳许建波贾垚焱
关键词:风险评估生计策略乡村旅游地
民族旅游地村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及差异——以西江苗寨为例
2023年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虽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关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地村民对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及其差异的研究还不充分。基于旅游发展中的贵州西江苗寨村民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村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因素,评价其感知水平,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法比较村民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的差异,并结合访谈数据解释其成因。结果表明:①西江苗寨村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包括传统文化保护、社会关系改进、人居环境改进、社会结构改善、生活水平提升5个积极因素以及社会矛盾和婚姻问题2个消极因素;②西江苗寨村民在对旅游发展带来的人居环境改进感知、社会结构改善感知较高,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感知也较高;③旅游参与度越高(如中青年、旅游公司职员、靠旅游收入人员)或受影响越大(养蒿区、平寨区)的村民对积极影响的感知较高,同时对消极影响的感知也较高。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吴通宜谢双玉王宏志李琳王胜鹏阴姣姣杨丹丽
关键词:民族旅游地村民西江苗寨
贵州古村落地理格局及其分异机理被引量:5
2022年
以贵州省2024个古村落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空间统计、数理统计和历史文献法,对古村落地理格局及其分异机理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县域古村落数量和密度整体上呈现“东南多西北少、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特征,18类古村落分类形成“小聚居大杂居”的空间格局。2)县域单元古村落呈集聚分布模式,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极化现象突出,形成4个一级核心区、6个二级核心区和12个三级核心区。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常住人口、公路里程、第三产业产值、森林覆盖率、至县域行政中心距离和年均降水量是古村落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至县域行政中心距离、河网密度、森林覆盖率和公路里程是交互解释力增强的关联主导因子。4)古村落地理格局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生态和降水是基础性约束因子,人口和经济是空间格局演化的内在动力,交通和城镇发展是空间形态重塑的外在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空间集聚的精神纽带。研究还发现,随着公路里程、第三产业产值、至县域行政中心距离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古村落数量和密度总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唐明贵胡静唐晓飞徐芳芳蔡静覃小华
关键词:古村落主成分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与演变研究——基于价值链的视角
近些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国内现有研究多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而对位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文化产业活动的空间特征尚未开展深入对比研究。本文借助区位熵、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GIS...
张旭李亚娟
关键词:文化产业价值链区位熵
文献传递
近20年国家科研基金旅游类项目分析及趋势探讨——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例
2022年
基金支持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导向,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学科发展迅速与基金支持方向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示的1999—2020年的旅游类立项项目为数据来源,分析资助项目研究主题的动态变化。分析表明:(1)项目领域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别聚焦地球科学与管理科学领域以及民族问题、应用经济和管理学领域。(2)项目类别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地区项目和青年科学项目资助数量于2012年之后呈持续平稳态势,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资助数量趋增,其中,重点项目数量增幅最为明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的资助数量总体表现为“多峰值”态势,青年项目资助量低于一般项目的半数,重点项目于2012年之后资助数量逐渐增多。(3)项目主题上,主要涉及旅游影响、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旅游空间研究和旅游者研究5项内容,其中,旅游影响研究受资助比例最高。建议未来可对双循环格局下的旅游需求和消费、双碳目标下的旅游建设、后疫情时代下的旅游行为和旅游业恢复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旅游可持续等研究方向予以重视和倾斜。
李亚娟欧阳辰星许阳艳虞虎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影响旅游地理旅游者
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0
2022年
以贵州省135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研究样本,采用历史文献法和空间统计法,对“今贵州省”范围隋唐至清时期的民族村寨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在时间演化上,民族村寨数量和类型持续增加,但不同时期增长幅度波动较大,隋唐时期奠定其基础格局,到清时期形成其现今空间格局。2)在数量空间演化上,隋唐至明时期民族村寨空间集聚性持续增强,到清时期集聚性显著减弱,但始终呈现出黔东南高高(H-H)和黔北低低(L-L)集聚两极分化格局。3)在类型空间演化上,分类形成空间集聚,空间范围不断扩展,逐步演化为“小聚居、大杂居”的空间格局。4)从影响因素来看,地形、坡度和水系是影响民族村寨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性因素,历史政治和社会经济是其空间演化的主要动力,民族文化沿袭和古代交通是其空间形态演化的关键导向因素。
唐明贵胡静肖璐陈娴吕丽
关键词:民族村寨影响因素历史时期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及动态预测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随着城市发展风险治理研究关注度的提升,城市韧性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搜集2006~2021年度城市韧性指标数据,基于演化韧性理论,运用熵值法测度城市韧性水平,并刻画城市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借助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寻城市韧性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动态预测城市韧性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水平较低,城市韧性呈现缓慢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地区差异较为显著,离散程度较小,并呈缓慢收敛的趋势;高等级韧性区少,低等级韧性区分布广泛,基本形成“以顶点为高韧性区,边为中、低韧性区的正三角形形态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2)开放强度、产业结构多样化及城市化水平是该区域城市韧性发展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城市化水平影响程度最大,开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多样化影响稍弱,行政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城市韧性影响不显著,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行政管理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3)未来,研究区城市韧性仍将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城市韧性总体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高韧性值地区将会大幅增加,地区间差异呈现扩大趋势,武汉、长沙、南昌、株洲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突显,“核心—边缘”城市韧性空间格局将进一步稳固。
尹建军胡静黄宇瑄
关键词:熵值法长江中游城市群
贵州省生态游憩空间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被引量:5
2022年
生态游憩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大众游憩权利普及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场域。基于贵州省1982—2020年908处生态游憩空间样本数据,采用Google Earth批量获取生态游憩空间地理坐标,并使用ArcGIS 10.2对其进行空间数字化处理,采用热点分析工具识别其冷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测算主要驱动因子对生态游憩空间时空演化的解释力。研究发现:1)在时间演化上,生态游憩空间数量持续快速增长,面积全域扩展,数量由1982年的5处增加到2020年的908处,面积由0.05万km^(2)演变为3.7万km^(2)。2)在数量空间演化上,从极化分布转向均衡发展,分布方向始终呈东北—西南走向。3)在密度空间演化上,空间集聚随时序发生明显变化,贵阳市区始终是集聚高地,遵义市区最终成长为热点区。4)在驱动因素方面,自然环境要素对生态游憩空间时空演化具有基础约束效应,产业经济因素是其时空演化的内在驱动力,社会政策因素是其时空演化的外在推力。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建成区面积、相关政策和平均海拔是生态游憩空间数量时空演化的控制性驱动因子,而第三产业比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其密度时空演化的控制性驱动因子,生态游憩空间时空格局是多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未来,贵州省生态游憩空间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其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城乡统筹发展,有序推进生态游憩空间的增量扩展和存量更新,有效破解生态游憩空间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不断提升主导因子的驱动能力,促进城乡生态游憩空间供需协调耦合发展,逐步实现生态游憩空间的社会公平。
唐明贵胡静吕丽龚雅莉覃小华
大城市特色街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以武汉市楚河汉街为例被引量:1
2023年
大城市特色街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和街区经济模式,研究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变和驱动机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武汉市特色街区楚河汉街为例,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分析其自2011年开放以来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进而揭示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2011—2021年楚河汉街土地利用变化与转化呈现出快速到平稳的发展特征,商服、交通、旅游和水域用地持续扩张,绿地等用地不断缩减,已形成“四横四纵”的道路布局、“两湖一河”的水域布局以及“四区一轴带”的旅游用地格局;(2)楚河汉街功能格局已由居住功能为主导向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及高级居住空间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区为核心、公共服务区为外围的空间布局模式。(3)楚河汉街作为典型的景观再造型街区,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是大城市功能结构优化背景下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旅游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导向等内外因素共同推动下,已成为具有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的城市旅游综合体。(4)与传统的保护类历史街区相比,景观再造型街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强度大,吸纳并凸显更多可观可游的城市特色,土地格局演变受历史环境的影响较小,两类街区的发展均无法脱离所依托的空间载体(土地)以及空间格局。
李亚娟李亚娟王娟王成琪胡静
关键词:特色街区土地利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