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

作品数:17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张姝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合作机构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伊蚊
  • 5篇基因
  • 4篇蛋白
  • 4篇小肠
  • 4篇小鼠
  • 4篇ICR小鼠
  • 3篇白纹伊蚊
  • 2篇凋亡
  • 2篇多克隆
  • 2篇多克隆抗体
  • 2篇原核表达
  • 2篇碳青霉烯
  • 2篇碳青霉烯类
  • 2篇青霉烯
  • 2篇青霉烯类
  • 2篇唾液
  • 2篇唾液腺
  • 2篇细胞
  • 2篇小肠组织
  • 2篇抗体

机构

  • 17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安顺市人民医...
  • 1篇铜仁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牟荣
  • 5篇张科
  • 3篇程金芝
  • 3篇吴家红
  • 2篇尚小丽
  • 2篇彭建
  • 1篇付萍
  • 1篇张姝
  • 1篇胡蓉
  • 1篇王建新
  • 1篇商正玲
  • 1篇国果
  • 1篇吴建伟
  • 1篇杨迅
  • 1篇翟慧
  • 1篇颜凤
  • 1篇苏敏
  • 1篇黄悦
  • 1篇何珊
  • 1篇杨林

传媒

  • 4篇贵州医科大学...
  • 3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黑龙江畜牧兽...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小膜壳绦虫感染ICR小鼠后的虫体生长发育情况和小肠组织的病理变化
2021年
目的观察微小膜壳绦虫(H.nana)在小鼠肠内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小鼠小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将H.nana虫卵分别以60、100、300、500、1000个的感染量经口灌胃的方式感染140只ICR小鼠(5个实验组,每组28只),同期28只对照组小鼠以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况、体质量、每克粪便虫卵数(EPG);在感染后第5、10、15、20、25天每组随机麻醉处死5只小鼠,观测各组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各实验组小鼠感染后第3天出现精神萎靡、食量下降、活动减少、皮毛色泽变暗、毛发蓬乱等症状,症状随虫卵感染量加重;感染量为60、100和300个虫卵的实验组小鼠体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感染量为500个虫卵的实验组小鼠体质量在感染后第2天明显减轻(P<0.05),感染量为1000个虫卵的实验组小鼠体质量在感染后第2天和第7天也明显减轻(P<0.05);但感染量为500个虫卵的实验组检出虫卵时间最早,排卵持续时间最长(P<0.05),可作为H.nana感染ICR小鼠动物模型建立的参考感染量;各实验组小鼠感染后第5天未检获虫体,感染后第10天感染60个虫卵的实验组小鼠成虫检获率60%,其他实验组小鼠虫体检获率100%,虫体主要分布于距离回盲部6~12 cm处的小肠内,感染后第15、20、25天实验组小鼠虫体检获率均100%,虫体主要分布于距离回盲部1~8 cm处的小肠内;实验组肠组织病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第5天~第25天未观察到损伤修复肉芽肿组织,但H.nana寄生部位可见炎症细胞增多,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结论H.nana感染ICR小鼠动物模型中,500个虫卵感染量最为稳定,H.nana在小鼠体内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是从肠壁逐渐向肠腔迁移的过程,可引起寄生部位肠组织炎症细胞的增多。
杨汉蕾赵敬张科张科门万琪皮焕婷牟荣
关键词:小肠组织病理学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2年
新时期的医学寄生虫学教育,需要基于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优化改革,由此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能够得以优化发展。本文将基于笔者对医学院校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发现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而后再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考,由此使得新形势背景下的医学院校医学寄生虫学教学能够更好地契合素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满足新医改的要求。
吴渊明牟荣
关键词: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
微小膜壳绦虫对ICR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4年
为了探究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对ICR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30只ICR小鼠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感染组灌胃感染0.2 mL鉴定和纯化后的微小膜壳绦虫虫卵配制成的虫卵悬浊液(浓度为2500个/mL),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并于感染后第2,4,6,8,10天采集空肠内容物,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技术检测16S rDNA扩增产物,所得的数据使用多组间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对肠道菌群的种类、分布和丰度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群种类繁多,以厚壁菌门(占比为64%)、拟杆菌门(占比为25%)为主,其次是变形菌门(占比为6%)和放线菌门(占比为3%)。感染微小膜壳绦虫后第4,6,8,10天肠道菌群α多样性Sobs值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第8天显著低于第4,6,10天(P<0.05);感染组与对照组组间谱系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相对丰度上调的菌群主要从属厚壁菌门,有紫单胞菌科、毛螺菌科和乳杆菌科;下调的菌群种类较多,主要从属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第10天感染组小鼠肠道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升高最明显;葡萄球菌属、咸海鲜球菌属和棒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说明微小膜壳绦虫感染会导致宿主肠道菌群失调,其中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变化最明显。
李小毛赵敬王鸿雁张科张科
关键词:ICR小鼠肠道菌群菌群失调乳杆菌属
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对ICR小鼠小肠干细胞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微小膜壳绦虫(H.nana)感染对美国癌症研究所(ICR)小鼠小肠中干细胞相关基因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野生小鼠小肠内获取的H.nana虫体于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同时利用保守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X 1)部分序列(PCOX 1),并与GenBank中记录的H.nana的COX 1参考株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60只ICR雌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灌胃H.nana虫卵500个)和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处理后1~10 d分别取2组小鼠距离回盲部6~8 cm处小肠肠段,观察2组小鼠小肠组织内虫体检获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2组小鼠小肠组织内G蛋白偶联受体5基因(Lgr 5)、多梳复合蛋白基因(Bmi 1)、武藏RNA结合蛋白基因(Msi 1)及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基因(Ly 6 a)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野生小鼠体内获取的虫体符合H.nana的形态学特征,PCOX 1基因与GenBank中记录的H.nana的COX 1参考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qRT-PCR结果显示H.nana发育的似囊尾蚴阶段Lgr 5和Bmi 1表达上调、Ly 6 a表达下调(P<0.05或P<0.01),成虫阶段Lgr 5和Bmi 1表达下调、Ly 6 a上调(P<0.05或P<0.01),Msi 1在虫体发育的似囊尾蚴阶段和成虫阶段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H.nana感染可明显影响ICR小鼠Lgr 5、Bmi 1、Msi 1及Ly 6 a基因的mRNA水平,基因表达差异主要分2个阶段,分别对应H.nana虫体发育的似囊尾蚴阶段和成虫阶段。
杨汉蕾赵敬张科张科门万琪皮焕婷牟荣
关键词:小鼠小肠干细胞标志物信使核糖核酸
微小膜壳绦虫感染仓鼠小肠组织病理学观察及MUC2表达的分析
2024年
为了解微小膜壳绦虫感染仓鼠小肠组织的病理学特征及黏蛋白2(MUC2蛋白)的表达情况,试验从贵阳市宠物市场随机选取60只宠物仓鼠,采用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测仓鼠粪便中的虫卵并进行鉴定,根据仓鼠感染微小膜壳绦虫的情况将仓鼠分为未感染组、无症状感染组、普通型感染组和重型感染组,解剖所有仓鼠获取肠道内寄生虫及小肠组织,制备小肠组织切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扩增分析仓鼠小肠MUC2基因相对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微小膜壳绦虫在宠物仓鼠中的感染率为74.5%,其感染可引起仓鼠小肠绒毛损伤、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杯状细胞异常、白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与未感染组相比,无症状组杯状细胞数量及MUC2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普通型感染组的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重型感染组的杯状细胞极显著减少(P<0.01),同时重型感染组的MUC2基因及MUC2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增高(P<0.01)。说明微小膜壳绦虫感染会导致仓鼠小肠绒毛结构破坏,杯状细胞数量及形态异常,并引起杯状细胞分泌MUC2蛋白增多,且重型感染组杯状细胞数量减少,但其分泌的MUC2蛋白量增加。
王鸿雁李小毛崔轩胤张科张科
关键词:仓鼠小肠病理学特征
不同饮食对WB株埃及伊蚊雌蚊体内沃尔巴克氏体密度的影响
2022年
目的了解不同饮食对WB株埃及伊蚊雌蚊卵巢、脂肪体和其他剩余组织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密度的影响。方法WB株埃及伊蚊羽化后,分为葡萄糖组、白糖组和血餐组。葡萄糖组和白糖组分别喂食葡萄糖和白糖,血餐组在第3天时喂食血餐2 h,分别收集各处理组4、4.5、5和6 d的蚊虫,解剖获取各蚊虫卵巢、脂肪体和其他剩余组织,分别提取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织沃尔巴克氏体密度。采用SPSS 20.0软件作数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不同饮食条件和不同日龄时蚊虫沃尔巴克氏体密度变化的差异。结果4.5 d时,在葡萄糖、白糖和血餐条件下,埃及伊蚊雌蚊卵巢沃尔巴克氏体密度分别为2.149、2.773和0.761,血餐组与其他2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0.754,P<0.001);而蚊虫脂肪体和其他剩余组织沃尔巴克氏体密度在葡萄糖、白糖和血餐条件下分别为0.859、1.189、1.298和0.505、0.405、1.012,均以血餐组最高(H=1.631,P=0.442;H=6.306,P=0.043)。同一日龄3种饮食条件下,蚊虫卵巢沃尔巴克氏体密度在4、5、6 d时血餐组较低,且在4和6 d时白糖组最高(H=14.335,P=0.001;H=22.049,P<0.001;H=4.963,P=0.084)。蚊虫脂肪体4和6 d时的沃尔巴克氏体密度以及其他剩余组织4、5、6 d的沃尔巴克氏体密度,均为血餐组>白糖组>葡萄糖组(H=7.186,P=0.028;H=10.504,P=0.005;H=16.338,P<0.001;H=14.083,P=0.001;H=4.266,P=0.118)。不同日龄同一饮食条件下,葡萄糖组蚊虫卵巢、脂肪体和其他剩余组织沃尔巴克氏体密度随日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683,P=0.096;H=2.451,P=0.294;H=0.293,P=0.864);白糖饮食条件下,蚊虫卵巢和脂肪体沃尔巴克氏体密度随日龄增加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731,P=0.094;H=0.390,P=0.823);血餐条件下,蚊虫卵巢和脂肪体沃尔巴克氏体密度均随日龄先降低后上升(H=20.572,P<0.001;H=9.675,P=0.008)。结论血餐降低WB株埃及伊蚊生殖组织沃尔巴
石梦婷何珊李威仪肖秋秋程金芝吴家红
关键词:埃及伊蚊沃尔巴克氏体饮食
(–)-萜品-4-醇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动物试验研究
2023年
该研究的目的是考察(–)-萜品-4-醇(1)在体内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感染的活性。先将1和利巴韦林分别与hRSV高毒力小鼠适应株GZ08-18进行体外孵育,得到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的病毒株,用以感染小鼠,同时设置未经处理的病毒对照组。分别检测小鼠的体质量、存活率、肺匀浆病毒滴度、肺组织病理切片、免疫荧光强度,以及肺匀浆中炎症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以评价1的抗炎作用。结果显示,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的体质量回升效果显著、存活率较高、肺匀浆病毒滴度较低。病理切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小鼠的肺泡结构能基本维持、肺泡间隔无增厚、未见融合;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各治疗组小鼠肺部的病毒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且肺匀浆中各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有所下调。其中MIP-1α和IL-1α表达下调较为显著。该研究首次报道1具有良好的体内抗hRSV感染活性。
郭名扬陶玲沈祥春王建新罗语思张科
关键词: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抗病毒药
白纹伊蚊自噬基因ATG8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2023年
目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Aa)ATG8,免疫BALB/c小鼠获得多克隆抗体,并验证抗体的实用性。方法从白纹伊蚊Aa23细胞中提取cDNA,通过PCR扩增AaATG8基因片段,然后与载体pET30a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AaATG8并转化至大肠埃希菌DH5α感受态细胞,挑取单克隆进行PCR鉴定,提取质粒进行测序鉴定。再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埃希菌BL21感受态细胞,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rAa-ATG8,纯化透析后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ELISA检测抗体效价,并以该抗体为一抗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物种ATG8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AaATG8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目的蛋白。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ELISA检测其血清抗体效价为1∶640000;Western blot显示rAa-ATG8多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埃及伊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家蝇ATG8蛋白,反应条带位于18、16或14 ku处。结论成功获得高效价的rAa-ATG8多克隆抗体,该抗体不仅可用于检测白纹伊蚊ATG8蛋白,还可用于检测埃及伊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家蝇ATG8蛋白,为研究自噬在蚊虫以及其他物种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何珊肖秋秋石梦婷李威仪彭哲慧程金芝吴家红
关键词:白纹伊蚊原核表达抗体制备
基于RNA-Seq技术分析不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临床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基因表达差异
2021年
目的了解不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菌株(CRAB)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选取8株临床分离CRAB,将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的菌株4、55、78、117号作为强生物被膜(BF)组,将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弱的菌株13、177、191、196号作为弱生物被膜(WBF)组,培养两组菌株形成生物被膜,分别提取RNA进行文库构建和转录组测序(RNA-Seq),以鲍曼不动杆菌AB030(NZ_CP009257.1)的基因组作为参考基因组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鉴定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取8个DEGs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结果RNA样品完整无污染,测序数据错误率为0.03%;BF组与WBF组相比,鉴定到171个DEGs,其中106条基因为上调表达,65条基因为下调表达;这些基因主要涉及DNA结合、膜蛋白、菌毛调控、ATP的合成和分解等;GO分析显示较多基因被注释到生物过程部分,KEGG分析显示DEGs富集到多种物质代谢途径;选取的8个DEGs利用qRT-PCR进行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趋势一致。结论不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临床CRAB的基因表达存在差异,多基因和多条信号通路影响生物被膜的形成。
刘巍巍国果吴兆颖毛成菊李忠旬贾利娜尚小丽尚小丽吴建伟
关键词:菌毛外膜蛋白
生物被膜态和游离态临床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转录组的差异分析
2021年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生物被膜态和游离态的转录组差异,探究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方法从住院病人痰液或血液样本分离CRAB 4、55、78及117菌株,挑取单菌落分别培养生物被膜态菌(A组)和游离态菌(B组),采用Trizol法提取2组细菌核糖核酸(RNA)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DESeq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通过GOSeq 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通过KOBAS软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择8个DEGs,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结果RNA样品完整无污染满足测序要求,测序数据错误率不超过0.03%;A与B组相比鉴定到407个差异基因,其中212条基因为上调表达,195条基因为下调表达,涉及铁的摄取和转运、菌毛合成的调控、生化代谢酶类及转录调节因子等;GO分析显示,GO条目主要富集于分子功能类别和生物过程类别;KEGG分析显示,DEGs富集到硫代谢、ATP结合盒(ABC)转运系统、万古霉素耐药、群体感应及阳离子抗菌肽耐药等多条通路;选取的8个差异基因通过qRT-PCR进行验证,结果与转录组结果趋势一致。结论临床分离的CRAB菌株,其生物被膜态和游离态存在基因表达差异,生物被膜的形成涉及多基因和多信号通路参与。
刘巍巍国果吴兆颖毛成菊李忠旬贾利娜尚小丽尚小丽吴建伟
关键词:生物被膜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