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德语系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语言
  • 2篇德汉
  • 2篇德语
  • 2篇生肖
  • 2篇十二生肖
  • 2篇汉语
  • 1篇德勒兹
  • 1篇电气石
  • 1篇动物形象
  • 1篇疫情
  • 1篇疫情防控
  • 1篇中国文化
  • 1篇诗学
  • 1篇逃逸
  • 1篇住房
  • 1篇住宅
  • 1篇文化
  • 1篇文学
  • 1篇小说
  • 1篇解构

机构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北京外国语大...

作者

  • 2篇张艳芳

传媒

  • 2篇外国文学
  • 1篇德语学习
  • 1篇文教资料
  • 1篇时代人物
  • 1篇德语人文研究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十二生肖在德汉语言中的意义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尤其能反映出文化的差异。在德汉两种语言中,有众多的关于动物的成语或习语。十二生肖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德国文化中有何不同的代表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比较十二生肖在德汉两种语言中的不同意义,从而反映出中德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及文化的不同。
张艳芳
关键词:汉语德语十二生肖
物的诗学:施蒂夫特小说《电气石》的解构特征被引量:3
2019年
施蒂夫特是19世纪前期德语文学比德迈耶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通常也被笼统地归为现实主义作家,然而集中了其诗学反思的小说《电气石》却隐含着现代性的语言危机和后现代小说特有的解构特征。小说对住房和家居物品的描写隐喻着父权秩序的松动和衰落,物本身的凸显呈现了人对物的迷恋和被物所主宰的反转关系。人与语言的关系也同样表现为人对语言的迷恋和对语言的丧失掌控。文本内部人物的艺术活动对应着小说本身的艺术形式,使小说呈现出自我解构的潜力。面对社会的动荡和发展变化,施蒂夫特虽在诗学理念中明确表达对温和法则和永恒秩序的追求,但其作品却讲述着人的认知局限性、秩序中隐含的危机以及永恒的瓦解趋势。
殷世钞
关键词:住房语言解构
十二生肖在德汉语言中的意义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动物形象已经渐渐成为语言的一部分。在不同的语言中,同样的动物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十二生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德语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十二种动物在两种语言中分别代表了怎样的形象?
张艳芳
关键词:十二生肖汉语言动物形象中国文化德语
住宅
2022年
住宅是承载人类日常生活的物质化的空间之一,它与生产方式的发展、社会交流组织形式、权力话语、文化观念、个人的人格和记忆情感等有着密切联系。人建造住宅,居住于住宅中,住宅保护、反映、规范、塑造着人。本文试图从日常生活中的住宅、住宅作为空间和物体系三方面来探讨住宅与人的关系,揭示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并简要说明文学与住宅的关系。
殷世钞
关键词:住宅文学
噪音与逃逸线:解读卡夫卡的《地洞》被引量:2
2022年
本文试图在德勒兹和迦塔利的理论视域下分析卡夫卡小说《地洞》中的空间建造和声音,认为小说演绎了交织的僵硬线、柔顺线和逃逸线。内与外、创造者与被创造物的二元对立被颠覆,噪音作为脱离意涵和源头的音响,促使视觉感知模式转向听觉模式,并隐示节段化的建筑中的缝隙,提供解构和逃逸的可能性。因为书写文化参与塑造了人的视觉主导模式、空间思维、理性和内省的意识,而噪音是对上述情状的颠覆,所以噪音书写可被看作文学书写开始“解辖域化”的标志,呼应着20世纪初各种新听觉媒介的出现。
殷世钞
关键词:德勒兹《地洞》
全球疫情下的经验分享——中德抗疫举措相似性分析
2021年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疫情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但其中中国和德国的国内疫情状况得到有效的控制,这得益于中德两国有效的防疫和抗疫举措。而新冠疫情是全人类的挑战,世界各国必须团结起来,学习和借鉴他国的具有先进行、普适性的防疫经验,以印证全球危机下国际间相互借鉴和达成合作共识的现实意义。
董亚涛
关键词:疫情防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