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62 被引量:725H指数:13
相关机构: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2篇农业科学
  • 18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9篇草原
  • 44篇荒漠
  • 40篇荒漠草原
  • 25篇植物
  • 23篇放牧
  • 22篇土壤
  • 20篇草地
  • 17篇针茅
  • 16篇载畜率
  • 14篇群落
  • 11篇短花针茅
  • 11篇苜蓿
  • 10篇养分
  • 9篇生态系统
  • 8篇短花针茅荒漠...
  • 8篇土壤养分
  • 8篇种质
  • 8篇功能群
  • 6篇氮沉降
  • 6篇青贮

机构

  • 16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兰州大学
  • 4篇内蒙古民族大...
  • 3篇贵州大学
  • 3篇学研究院
  • 3篇内蒙古蒙草生...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内蒙古大学
  • 2篇内蒙古林业科...
  • 2篇内蒙古科技大...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赤峰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呼伦贝尔学院
  • 1篇内蒙古农牧业...

作者

  • 3篇陈超
  • 3篇贾玉山
  • 3篇包文泉
  • 3篇伊风艳
  • 3篇范文强
  • 2篇李峰
  • 2篇格根图
  • 2篇吕世杰
  • 2篇白玉娥
  • 2篇李凤鸣
  • 2篇王明玖
  • 2篇陶雅
  • 2篇徐丽君
  • 2篇成启明
  • 2篇刘嘉伟
  • 1篇常春
  • 1篇申忠宝
  • 1篇方精云
  • 1篇尹强
  • 1篇牛建明

传媒

  • 43篇草原与草业
  • 29篇草地学报
  • 29篇中国草地学报
  • 4篇西北植物学报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草业科学
  • 4篇草业学报
  • 3篇大豆科学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3篇动物营养学报
  • 3篇草学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饲料研究
  • 2篇畜牧兽医学报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草原与草坪
  • 2篇畜牧与饲料科...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技术与市场

年份

  • 3篇2025
  • 24篇2024
  • 30篇2023
  • 31篇2022
  • 31篇2021
  • 20篇2020
  • 13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1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碳氮含量对增温和增水的响应被引量:3
2024年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在模拟增加温度(T0:自然温度;T1:自然温度增加2℃;T2:自然温度增加4℃)和增加降水量(W0:环境降水量;W1:环境降水量增加25%;W2:环境降水量增加50%)的7~8年后,调查了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并测定了土壤碳和氮含量。结果表明:增温、增水及其交互作用显著降低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中多年生禾草和半灌木的重要值,而显著增加了多年生杂类草和一年生植物的重要值。此外,增温、增水和同时增加温度和降水量对物种多样性、土壤碳和氮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随着温度和降水量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碳、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与植物功能群重要值显著相关(P<0.05),而土壤全碳和全氮与物种多样性显著相关(P<0.05),这说明长期增温和增水可能通过调节土壤碳、氮含量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产生影响。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下荒漠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依据。
吕广一贺梦婷李宏宇宁玉娜李琪王成杰
关键词:荒漠草原增温增水植物群落特征
草地灌丛化成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19年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正经历着剧烈变化,全球草地广泛发生了原生灌木或乔木的密度、盖度和生物量增加的现象。从草地灌丛化的特征及分布、形成机制和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放牧、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驱动了草地灌丛化的发生,草地灌丛化过程不但改变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外貌,而且改变了其结构和功能。灌丛营造了小气候环境,改变了种间关系,调节了土壤营养和物质循环。未来应结合遥感技术对灌丛化发生的面积进行估算,确定灌丛化驱动因素,并准确评价灌丛化草地的结构、功能和服务。
闫宝龙吕世杰王忠武韩国栋
关键词:灌丛化放牧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功能
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N_(2)O通量的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N_(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为探究不同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N_(2)O通量的影响,于2019年6~9月,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长期放牧平台(2004年开始),设置不放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4个载畜率水平载畜率分别为0、0.91、1.82、2.71羊单位/(hm^(2)·半年),测定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紧实度及N_(2)O通量。结果表明:不同载畜率处理下N_(2)O通量的月动态不同;取样时间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含量影响显著(P<0.05);放牧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P<0.05),增加土壤紧实度(P<0.05),但放牧对土壤温度和pH值的影响不显著;LG处理下N_(2)O通量显著低于CK、MG和HG处理(P<0.05),MG和HG处理N_(2)O通量与CK差异不显著;N_(2)O通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紧实度呈负相关。
李雅男李梦然乔荠瑢李邵宇张彬赵萌莉
关键词:载畜率荒漠草原土壤理化性质
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CH_(4)和CO_(2)通量在不同冻融阶段对增温和氮添加的响应
2024年
土壤CH_(4)和CO_(2)通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然而在不同冻融阶段土壤CH_(4)和CO_(2)通量如何响应气候变暖和氮沉降仍未清楚解析。该研究以内蒙古荒漠草原开展了18年的增温和氮沉降野外控制实验为基础,使用SF-3500多通道全自动土壤气体通量测量控制系统,在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不间断地监测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土壤CH_(4)和CO_(2)通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增温、增温+氮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氮添加对土壤温度则没有显著影响;各处理均未改变土壤含水量。(2)荒漠草原土壤CH_(4)全年累积吸收通量为344–471 mg C·m^(-2)。增温延长了秋季冻结期,并对该时期土壤CH_(4)累积吸收通量的影响有增加趋势,氮添加和增温+氮添加则趋向于降低土壤CH_(4)吸收通量;冬季冻结期占全年土壤CH_(4)吸收通量的比例为8%,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春季解冻期对全年土壤CH_(4)吸收通量的贡献为14%,氮添加、增温+氮添加显著降低了该时期土壤CH_(4)吸收通量。(3)荒漠草原CO_(2)全年累积排放通量为101–106 g C·m^(-2);秋季冻结期排放通量占全年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比例为5%,氮添加、增温、增温+氮添加均趋于增加土壤CO_(2)累积排放通量;土壤CO_(2)通量在冬季冻结期有从排放转变为吸收的趋势;增温、增温+氮添加在春季解冻期显著增加了土壤CO_(2)排放通量。(4)土壤CH_(4)吸收通量和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揭示荒漠草原土壤CH_(4)通量表现为“碳汇”,特别在非生长季的土壤CH_(4)累积吸收通量对全年的贡献达到41%;土壤CO_(2)全年累积通量以排放为主,非生长季占全年土壤CO_(2)通量的比例为9%。未来应同时考虑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碳通量格局,以更精准地评估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固持的影响。
张学渊高翠萍汤靖磊朱毅田磊韩国栋任海燕
关键词:荒漠草原氮沉降
不同环境下新麦草种质丰产性及稳产性的综合评价
2025年
【目的】评价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种质在不同试点、不同年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筛选出适应性强的优良新麦草种质,为新麦草种质的鉴定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份新麦草种质各自建立的2个克隆群体为材料,采用联合方差分析和GGE模型,对2个试验点连续2年的8个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产性及试验点鉴别力和代表性进行分析。【结果】在不同环境、不同年份,21份新麦草种质的种子产量性状均表现出较大变异,其中单株种子产量变异系数最大,为72.41%,且连续2年在包头试验点种子产量性状均高于呼和浩特试验点。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殖枝数、穗宽、穗节数、千粒质量、单穗种子质量和单株种子产量,在年份、环境(试验点)和基因型(新麦草种质)及其互作效应下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环境和年份效应对新麦草的种子产量性状影响占主导因素。综合新麦草8个种子产量性状的适应性结果显示,在呼和浩特生态区适应性较强的种质是PI 549118、PI 502573、PI 531827、PI 598610、PI 565052和CF 005043;在包头生态区适应性较强的种质是PI 549118、PI 619565、PI 502577、PI 598610、PI 531827和PI 578854。高产性和稳产性结果显示,新麦草种子产量性状的稳产性和丰产性表现较好的种质为PI 549118和PI 502572。试点间相关性结果显示,2个试验点之间存在着密切正相关关系。综合考虑鉴别力和适应性,比较理想的试验点是包头。【结论】综合新麦草种子产量性状的GGE双标图,筛选出在内蒙古局部地区有推广价值的新麦草种质为PI 549118、PI 502572和PI 598610,具有代表性和适应性的理想试验点为包头。
李珍云岚王恬任晓敏贾晓娣吕玉茹
关键词:新麦草种质鉴定GGE双标图
不同加工方式针茅草对绵羊干物质采食、消化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针茅草的不同加工方式对绵羊采食、消化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选用体重[(45±2)kg]、年龄(1.5~2.0岁)相近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乌珠穆沁羯羊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分析干草、草颗粒、草块、草粉4种加工方式的针茅草对绵羊干物质采食量、表观消化率及瘤胃液pH及总氮、氨氮、总可利用氮、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影响。预试期10 d,正试期7 d。结果表明:1)针茅草颗粒的干物质采食量及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与其他各组相比,针茅草颗粒组的绵羊食后1 h瘤胃液pH显著降低(P<0.05),总氮、氨氮和总可利用氮浓度较高。3)草颗粒组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干草和草粉组(P<0.05)。由此可见,针茅草颗粒的干物质采食量、表观消化率以及在绵羊瘤胃内的发酵指标均较优,是饲喂绵羊的最佳利用形态。
李长春范文强孙林格根图成启明贾玉山
关键词:草颗粒绵羊瘤胃内环境
两个杂交饲用大豆的根瘤菌生物功能与共生匹配性被引量:1
2024年
杂交饲用大豆根瘤菌具有潜在的生物功能和共生匹配性,为综合评价并筛选出最具匹配性的菌株,以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杂交后代品种“蒙农S006饲用大豆”(简称S006)和品系“8-4-1棕”(简称8-4-1)为材料,在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试验种植区,于分枝期对根瘤菌进行分离纯化,经BOX-PCR分类与16S rDNA扩增测序鉴定,共得到14株根瘤菌,分别予以命名,归属于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根菌属(Rhizobium)和新根瘤菌属(Neorhizobium)。采用溶磷圈法、钼锑抗比色法和Salkowski比色法对所得菌株进行溶磷能力和生长素分泌能力测定,表明14株根瘤菌均具有溶磷能力和生长素分泌能力。其中,溶磷能力最强的菌株是Z8,溶磷量为4.55 mg·L^(-1);生长素分泌最高的菌株是S133,分泌量为224.16 mg·L^(-1)。在室内盆栽条件下,将所得菌株分别与试验材料进行接种,观测其共生匹配状况,以不接菌为对照。接种根瘤菌25 d后,对杂交饲用大豆地上鲜重、地上干重、株高、根瘤数、根瘤鲜重、叶片数、固氮酶活性和植株全氮含量进行测定。通过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S006共生匹配效果排序前三的菌株是Z8、Z2和S134;8-4-1排序前三的菌株是Z75、S134和Z2。本研究筛选出与2个杂交饲用大豆共生匹配效果优良的菌株。后期研究中可制成根瘤菌接种菌剂,在内蒙古地区推广种植2个杂交饲用大豆时进行接种,以充分发挥优良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减少化肥施用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菌种资源。
李舒宁王明玖杜雨芊刘嘉伟常雅迪曹克璠提忠慧程庆尧
关键词:根瘤菌
三叶草属牧草育种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0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兴起,三叶草在人工草地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选育适宜不同地区种植的三叶草新品种工作开始起步。本文简要总结了国内外三叶草属牧草育种的概况,以期对今后三叶草属牧草的育种改良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郭月石凤翎王明玖刘嘉伟倪鹏程曹克璠
关键词:三叶草白三叶红三叶育种
野火球叶片色素和多酚类物质含量与叶色参数的关系被引量:3
2023年
为探明影响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 L.)叶色的关键参数及其叶色差异与叶片色素等相关物质含量的内在联系,本研究采集了翠绿色叶、绿色叶、深绿色叶类型野火球的成熟叶,同时对每类型的叶色特征、叶片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多酚类物质含量等进行测定,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探明影响野火球叶色的关键参数。结果表明:翠绿色叶类型的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花色素苷含量最高;绿色叶类型P n和G s最高,叶绿素总浓度、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单宁含量均最多;深绿色叶类型叶片a^(*),h^(*)和s^(*)值较大。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a^(*),h^(*)和s^(*)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b^(*),C^(*),H值与可溶性糖、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h^(*)和s^(*)及色素含量的因子负荷较高。野火球叶色存在差异是因为叶绿素和花色素苷含量不同,导致叶片h^(*)和s^(*)值不同,继而野火球呈现出不同的叶色。
彭新石凤翎付娜娜
关键词:叶色多酚类物质光合特性
不同根瘤菌接种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
2020年
采集不同地区苜蓿互接种族内的根瘤菌株,以不同菌株浸泡接种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v.Caoyuan No3.)发芽露白后的种子,播种在无菌椰皮基质中,从第20d到49d,每7d对其叶片数、叶片宽、幼苗高度、根部结瘤量等指标测定一次,探讨各菌种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个菌株中,接种来源于“巨能7紫花苜蓿”(SJN)、“白花草木樨”(HK)和商品根瘤菌(DZ)的菌株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幼苗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钱亚斯石凤翎闫伟乔雨张雨桐
关键词:根瘤菌草原3号杂花苜蓿幼苗生长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