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
- 作品数:609 被引量:4,441H指数:34
- 相关作者:秦文政练晶晶陈涛李亮李和平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外科学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社会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扁平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扁平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术的35例术前活检病理证实结直肠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黏膜内癌患者资料,评价ESD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35例患者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21例,黏膜内癌1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3~87(62±12)岁。低位直肠(据肛缘7cm以下)病变14例,中高位直肠7例,乙状结肠4例,肝区病变5例和盲升结肠病变5例。病灶直径2.0~8.5(2.4±2.3)cm。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切除手术,手术时间15~114(中位数38)min,出血量5~400(中位数32)ml。其中术中穿孔3例,术中出血7例,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通过保守治疗好转。35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3~23(11±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ESD治疗较大的、扁平的结直肠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 钟芸诗姚礼庆周平红陈世耀徐美东马丽黎王萍王红美
- 关键词: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癌前期病变黏膜内癌
- 288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观察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采用ESD治疗的288例消化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8例患者病灶大小0.5 cm×0.6 cm~5.0cm×8.0 cm.283例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治疗成功率98.26%(283/288).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150 min.3例ESD术后出现迟发型出血,ESD出血发生率1.04%(3/288).5例出现穿孔,ESD穿孔发生率1.74%(5/288).术后随访235例,随访时间1~16个月,创面愈合良好,2例食管病变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新方法,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减少复发,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陆建辉姚礼庆
- 关键词:胃肠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
- 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钟芸诗马丽黎张轶群陈巍峰秦新裕
- 经内镜胆道引流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 2001年
- 梁正姚礼庆等
- 关键词:胆道疾病
- 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探讨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10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的498例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498例患者中有43例(8.6%)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灶大小(HR=1.525,95%CI:1.040-2.236)、肿瘤侵犯深度(HR=1.656,95%CI:1.158。2.368)和组织学类型(HR=8.149,95%CI:1.770~37.513)是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根据临床病理因素可对黏膜内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进行预测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
- 何梦江李全林陈巍峰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
- 关键词:胃肿瘤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
-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胃切除手术的时机选择及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追加胃切除手术的手术时机对于手术安全性的影响以及可在术前识别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3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胃癌内镜下ESD治疗后追加手术的74例病人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追加手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早期手术组(手术间隔≤33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3%,显著高于延迟手术组(3.6%,P<0.001)。追加手术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病人行追加手术平均在ESD后(20.8±16.9)d,显著早于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人[(39.0±27.8)d,P=0.001];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病人术前血浆前白蛋白水平为(0.210±0.065)g/L,显著低于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人[(0.242±0.058)g/L,P=0.041];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病人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指数(FARI)(8.48±2.06)显著高于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人(6.73±1.84,P=0.001)。内镜术后早期追加手术、低血浆前白蛋白水平以及高FARI与ESD后追加胃切除手术出现术后并发症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SD后早期追加手术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追加手术宜在ESD术后5周,最好术后8周进行,并且术中应常规先行包括小网膜囊在内的标准腹腔镜探查,明确ESD造成的炎性反应已基本消退后再行追加手术。
- 刘浩唐兆庆李豪杰沈振斌张轶群高晓东张恒汪学非孙益红
- 关键词:早期胃癌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
- 胃肠道早期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被引量:8
- 2012年
- 胃肠道早期癌是指癌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而不论其大小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外科手术是治疗胃肠道早期癌的传统治疗方法,但它破坏了胃肠道原本正常的解剖结构,并影响相应的生理功能,且手术创伤大,患者恢复慢.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在治疗胃肠道早期癌的微创性和功能保存性上具有绝对的优势,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治疗早期胃癌的内镜技术即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l dissection,ESD).这一方法可以一次性完整剥离病变,并提供准确的病理分期.在日本ESD已经被确认为内镜治疗上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的标准方法[1-2],但ESD目前尚未被确定为大肠病变的内镜标准治疗方法,主要原因是大肠癌的病理学特点和食管癌、胃癌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日本内镜界逐渐将大肠ESD标准化,并逐步的建立一些治疗规范[3].在我国,ESD应用于临床始于2006年,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目前该技术已日益成熟.
- 周平红张轶群
- 关键词:早期癌黏膜下胃肠道黏膜内癌
- 改良内镜下组织胶治疗胃静脉曲张相关技术及其应用评价被引量:1
- 2017年
- 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处理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临床医师尤其是消化内镜医师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肝硬化患者数量在短期内很难减少,尽管乙型肝炎得到控制带来的效果已逐渐显现,但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免疫因素导致的肝脏损伤在不断增加。
- 陈世耀黄晓铨
- 关键词:胃静脉曲张内镜医师组织胶非酒精性脂肪肝门静脉高压
- ESD治疗早期胃癌及高级别瘤变67例报道
- 在我国,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国际上外科手术能进行根治的仅约1/3,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25%,而早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可高达90%以上。主要原因在于早期胃癌的临床症状不明显,通常很难诊断...
- 马丽黎姚礼庆陈世耀周平红徐美东张轶群钟芸诗陈巍峰秦文政胡健卫
- 关键词:胃癌临床症状黏膜下剥离术内镜治疗
- 文献传递
- 直肠类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9
- 2005年
- 直肠类癌发生于直肠粘膜内APUD(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细胞,其组织学结构像癌,具有潜在恶性的特点,但生长缓慢,临床少见.近年来文献[1,2]报道直肠类癌占胃肠道类癌的首位,可能与肠镜广泛应用有关.
- 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
- 关键词:直肠类癌内镜诊断超声内镜肿瘤直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