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免疫风湿科
- 作品数:39 被引量:132H指数:7
- 相关作者:沈晨更多>>
- 相关机构: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类风湿关节炎用药的“君臣佐使”概念被引量:2
- 2018年
- 通过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临床治疗指南理解中医"君臣佐使"药物使用概念。同时举例说明此概念可促进临床RA治疗过程中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并有意识地预防药物不良反应。采用君臣佐使指导RA临床用药,可使临床用药更灵活、促进临床用药安全,并减少用药。
- 陈永管剑龙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药物不良反应君臣佐使
- STAT3磷酸化与白塞病临床活动性的关系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通过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磷酸化抑制剂Stattic的应用,探讨STAT3磷酸化在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BD活动的关系。方法采集BD活动期(BD-A)、BD缓解期(BD-R)患者各10例和健康对照(HC)10例的外周血各15 mL,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将各组PBMC分为Stattic抑制剂亚组和空白对照亚组。Stattic抑制剂亚组中加入Stattic 2.5μmol/L和1 640培养基共5 mL,空白对照亚组仅加1 640培养基5 mL。使用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STAT3及其磷酸化(pSTAT3)蛋白质水平;ELISA和RT-PCR分别检测TNF-α、IFN-γ、IL-17蛋白质和mRNA水平。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 post hoc test事后检验分析各项检测结果。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BD患者pSTAT3、STAT3蛋白质水平,TNF-α、IFN-γ、IL-17蛋白质和mRNA水平均升高;与空白对照亚组比较,Stattic抑制剂亚组pSTAT3、STAT3蛋白质水平,TNF-α、IFN-γ、IL-17蛋白质和mRNA水平均降低。BD活动期pSTAT3蛋白质水平,TNF-α、IFN-γ和IL-17蛋白质和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BD缓解期。结论 STAT3通路激活可能通过介导BD患者TH1、TH17活化而与BD活动性相关。
- 鲍华芳蔡剑飞陈永罗丹申艳邹峻管剑龙
- 关键词:白塞病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发病机制TH1细胞TH17细胞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白塞病1例被引量:1
- 2018年
-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滑膜炎症及增生(水肿),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软骨和骨破坏(变形)及系统累及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可伴有关节受累,临床较为常见,但多不伴有关节不可逆损害。BD合并RA较为罕见,约占1%-2%[2]。
- 陈永管剑龙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白塞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发病机制
-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临床特点及其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的临床特点,分析其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免疫风湿科住院治疗以及门诊随访的MPA患者。评价其临床特征,包括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累及器官、治疗及生存等。Kaplan-Meier法分析计算累积生存率。结果纳入20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11例,中位发病年龄71岁,四分位范围(65~78岁),病程2个月(1~6个月)。随访时间9个月(5.5~22.8个月)。以发热为首发表现13例,其中高热8例(体温≥39.1℃);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12例,其中肺间质病变11例;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myeloperoxidase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MPO-ANCA)阳性17例,蛋白酶-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eroxidase-3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PR3-ANCA)阳性4例;糖皮质激素初始平均剂量为61 mg(泼尼松或相当于泼尼松);2例血液透析;免疫抑制剂治疗18例。随访发现死亡患者4例。发病时肌酐水平和PR3-ANCA阳性增加死亡风险。结论 MPA患者发病年龄较西方研究报道高,常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肺部累及多见,以间质性炎症为主。发病时肌酐水平高和PR3-ANCA阳性提示预后不佳。
- 邹峻管剑龙
- 关键词:显微镜下多血管炎预后死亡危险因素
- 肠白塞病病情评估和预后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8年
- 白塞病(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血管炎性疾病,根据2013年国际白塞病诊断标准,出现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或眼葡萄膜炎症状时各赋值2分;出现皮肤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累及、血管累及或针刺反应阳性时各赋值1分,总分≥4分,即诊断为BD。BD患者合并消化道溃疡时称肠BD,尽管传统药物治疗可缓解疾病进程,但肠BD尚不能被完全治愈,且复发率高。临床预后与临床症状、溃疡大小、溃疡形态、溃疡深度、炎症程度及是否合并贫血相关。其治疗目的是诱导并维持症状缓解和黏膜愈合,减少复发、手术治疗和不可逆肠道损害。
- 叶京芬管剑龙
- 关键词:肠白塞病炎症指标代谢组学
- 肠白塞病外周血参数在临床诊疗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分析肠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外周血参数特点及其与肠溃疡活动度的相关性,为全面评估肠BD提供简易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收治的肠BD患者50例,以单纯皮肤黏膜BD患者50例和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患者40例作对照,比较肠BD组外周血参数与单纯皮肤黏膜BD组和RAU组之间的差异。应用简化的内镜下克罗恩病活动度标准(SES-CD)将肠BD分为活动期25例和稳定期25例,评价外周血参数与肠溃疡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肠BD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明显下降(均P<0.05);纤维蛋白原(FIB)、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均P<0.05);HGB和CRP预测肠B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别为0.826和0.871;与肠BD稳定期比较肠BD活动期ESR、CRP和FIB显著升高(均P<0.05),HGB显著降低(P=0.001);HGB、ESR、CRP和FIB判断肠溃疡活动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8、0.787、0.888和0.792。结论 BD患者HGB下降和CRP升高时需警惕肠溃疡;HGB、ESR、CRP和FIB是判断肠BD溃疡活动度的简易指标。
- 叶京芬陈永林晨红申艳邹峻管剑龙
- 关键词:白塞病肠溃疡内窥镜
- 二甲双胍干预皮肤黏膜型白塞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索二甲双胍对白塞病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记录15例活动期白塞病患者经二甲双胍治疗入院时、出院时临床症状、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肝肾功能、血糖水平,作历史对照;并随访3月,记录疾病控制情况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出院时临床症状均得到控制,口腔溃疡评分较入院时明显下降(P=0.000 0),每月复发次数,较入院前明显下降(P=0.000 1).患者治疗炎症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和Ig A明显下降(P<0.05).患者出院时,未发现二甲双胍对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明显影响,未发现对肝肾功能及血糖影响.同时发现患者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治疗后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升高(P<0.05).6例(40%)患者出现腹泻,4例(27%)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2例(13.3%)患者出现乏力,尚可耐受.结论:二甲双胍可降低白塞病皮肤黏膜病变复发率,降低活动期血沉、C-反应蛋白,可能是白塞病治疗可供选择的药物之一.
- 陈永罗丹邹峻申艳蔡剑飞鲍华芳管剑龙
- 关键词:白塞病二甲双胍炎症副作用
- 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白塞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5年
- 白塞病(BD)是一种慢性、累及多系统的疾病,临床上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葡萄膜炎和皮肤损害等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亦可累及胃肠道、关节、心血管、肾脏及神经等多个系统。BD是一种系统性血管炎,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可能是遗传、免疫因素、感染和炎症介质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2005年发现产生白细胞介素(IL)的Th17细胞以来,作为辅助性T细胞的新亚群。
- 申艳管剑龙
- 关键词:TH17细胞细胞因子白塞病
- 肠白塞病36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 提高对肠白塞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肠白塞病患者36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白塞病临床表现、消化系统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内镜检查结果、治疗和预后情况.计数资料间比较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疗效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36例肠白塞病患者中男19例,女17例,中位发病年龄为26.5岁,平均病程为(8.2&#177;6.8)年.91.7%(33/36)的患者消化系统症状迟于白塞病临床表现出现.36例患者均有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病变、眼炎、关节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3.9%(23/36)、58.3%(21/36)、25.0%(9/36)、25.0%(9/36).主要的消化系统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便血,其中腹痛最为常见,发生率为75.0%(27/36).消化道出血、肠穿孔、肠梗阻、内瘘形成是常见的肠白塞病并发症,其发生率分别为36.1%(13/36)、2.8%(1/36)、2.8%(1/36)、2.8%(1/36).存在眼部病变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6例,女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0.111,P<0.05).55.6%(20/36)的患者ESR加快.27.8%(10/36)的患者CRP阳性.9例患者行腹部CT检查,5例肠壁增厚,1例回盲瓣处见增殖性病灶.病变部位以回盲部最为多见,占36.1%(13/36),镜下表现以溃疡为主,活组织病理检查主要表现为消化道黏膜非特异性急慢性炎性反应、炎性肉芽组织形成.22例患者接受柳氮磺吡啶治疗.24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白塞病复发后,5例患者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5例联合免疫抑制剂和TNF拮抗剂治疗,9例联合TNF拮抗剂治疗.所有病例均联用PPI.12例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接受口服沙利度胺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联用免疫抑制剂或TNF拮抗剂者疗效较好、复发率较低(r=3.984,P<0.05).结论 肠白塞病患者中以青壮年者为多,消化系统症状多出现于白塞病临床症状
- 李文文项平管剑龙季大年王青青保志军
- 关键词:肠白塞病内镜
- 沙利度胺在临床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25
- 2016年
- 沙利度胺曾作为一种镇静、催眠药物于19世纪50年代用于妊娠反应等,但是由于其严重的新生儿致畸反应曾一度退出市场。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其有免疫调节作用,并用于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本文从沙利度胺对风湿性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出发,理解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强直性脊柱炎(anlcylosing spondylitis,AS)、白塞病(Betch′s disease,BD)及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的作用机制,并遴选国内外沙利度胺治疗这些疾病临床的研究,认为沙利度胺为这类风湿性疾病的临床用药提供了选择,但需规避其不良反应。
- 陈永管剑龙
- 关键词:沙利度胺风湿病学自身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