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

作品数:11 被引量:31H指数:4
相关作者:洪丹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建筑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园林
  • 4篇风景园林
  • 2篇小气候
  • 2篇绿地
  • 2篇环境设计
  • 1篇园林艺术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人体舒适度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文明
  • 1篇生态文明建设
  • 1篇水域
  • 1篇苏州园林
  • 1篇气象
  • 1篇气象学
  • 1篇情绪健康
  • 1篇群落
  • 1篇资源评价

机构

  • 11篇苏州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澳门科技大学
  • 1篇国务院
  • 1篇上海应用技术...

作者

  • 1篇郭明友
  • 1篇刘滨谊
  • 1篇丁敏
  • 1篇董丽
  • 1篇张德顺
  • 1篇洪丹

传媒

  • 3篇中国园林
  • 1篇风景名胜
  • 1篇中国名城
  • 1篇无锡商业职业...
  • 1篇建筑师
  • 1篇城市建筑
  • 1篇现代园艺
  • 1篇风景园林
  • 1篇浙江园林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苏州古城墙廊道遗产资源评价被引量:3
2021年
在对苏州古城墙及其沿线上的文化遗产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苏州古城墙廊道遗产进行了定量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对苏州古城墙廊道遗产资源构建了文化遗产资源评价体系,体系内包含了信息价值、使用价值和社会影响3个层次,并通过计算确定了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运用德尔菲法,根据各遗产资源的具体情况对遗产资源节点进行评价打分,然后与评价体系中对应的各评价因子权重相乘,得到了各处遗产点的综合量化评价结果,最后结合定量分析的结果通过定性的方式对苏州古城墙及其周边文化遗产进行了分析。
刘立鼎郭明友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资源评价
江南古典园林冬季小气候实测与分析——以苏州网师园为例被引量:5
2018年
为了挖掘江南地区古典园林营造小气候的智慧,本文通过对网师园的实地观测,分析了空气温度、湿度、风等小气候要素的昼夜变化规律及各处小气候差异,探讨了植被、水体及建筑等造园要素对调节小气候和改善人体舒适度的作用。研究表明,开敞且下垫面为硬质铺装的庭院空间空气温度相对较高,而密闭的庭院空间内空气湿度变化平稳;日间时段水体与周边硬质铺装的组合配置可产生温度差,从而使风速较高;各庭院空间相比,殿春簃庭院热环境最为适宜。总体来看,庭院空间下垫面和庭院的围合程度有助于营造适宜的冬季小气候。
燕海南肖湘东张德顺
关键词:小气候网师园人体舒适度
基于PM_(2.5)消减的街旁绿地植物空间配置模式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被引量:5
2023年
通过连续监测苏州市工业园区现代大道30块街旁绿地内PM_(2.5)的质量浓度、群落微气候因子及植物结构因子,探究城市街旁绿地的PM_(2.5)浓度消减能力,并从颗粒物消减视角提出城市街旁绿地优化设计策略。结果表明:1)植株郁闭度、种植密度、常绿植株数量占比与PM_(2.5)浓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PM_(2.5)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空气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在研究中应将两者统筹兼顾,缺一不可,PM_(2.5)浓度的日变化趋势为早晨、上午、傍晚浓度值高,变化趋势曲线呈现“U”字形;3)在绿地空间植物配置中,多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和优势树种进行种植。在植物配置模式中,“乔灌草-乔灌”多层种植模式的消减作用最强,能有效消减绿地PM_(2.5)浓度。研究结果为城市绿地的系统布局提供较有效的布置建议,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参照。
徐安祺初步天肖湘东姜佳怡
关键词:风景园林街旁绿地植物群落
花园“人-花感应”机制研究——以萱草花园为例
2024年
以萱草花园为例,基于人居环境学、风景园林学、环境心理学理论,以情绪认知、情感、行为ABC理论模型为原模型,围绕花园环境中人对花卉的感知和情感行为反应,展开花园元素如何影响人类情感和心理状态的“人-花感应”机制理论及实证研究。建立“情绪ABC理论的花园要素拓展模型”,以此推导基于身体参与的感知递进和情感反应的花木促进健康之作用路径,其中花园为其提供了空间、能量和信息的场域。观赏与种植养护萱草的康健园艺实验结果显示,在以抑郁值、焦虑值、压力值、睡眠质量指数和孤独感为监测指标的研究体系中,对照组在整个实验前后所有指标数据无差异,而实验组在萱草主题康健园艺实验前后的所有身心变化指标均在P<0.001水平上呈现极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理解花园的治疗潜力及花园设计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并为将花园元素应用于情绪健康护理实践提供科学研究框架。
郑丽裘江刘滨谊刘滨谊陈天宇
关键词:风景园林情绪健康环境心理
论江南群贤祠的文化精神及现代价值——以无锡尊贤祠与苏州五百名贤祠为例
2016年
江南群贤祠是江南祠堂的集大成者,集中反映了江南文化精神,是研究江南文化发展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文章对比分析江南大地上具有代表性的群贤祠,深入探究群贤共祠现象的文化原因,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而发现江南群贤祠在现代社会进程中无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洪丹郭明友
关键词:传统文化
公园特征及与水域距离对其夏季温湿效应影响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被引量:10
2021年
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热岛效应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城市地区的夏季高温影响着居民健康和舒适性[1]。已有研究表明,城市公园绿地能有效缓解夏季城市热岛效应。以苏州工业园区9个不同公园为研究对象,实地观测每个公园下垫面因子和其特征因子,即下垫面组成比例、周长、面积、周长面积比、形状指数、分维数、郁闭度、绿地率和与水域距离,分析它们对微气候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域覆盖率对公园的降温增湿作用正相关性最显著,其对公园降温增湿作用贡献最大。公园的周长面积比与其降温增湿作用负相关性最显著,公园的面积与其降温增湿作用的正相关性最显著,公园的周长面积比对其降温增湿作用贡献最大。公园特征因子和其与水域距离因子可以解释公园大约69.7%的降温作用,可以解释公园大约79.4%的增湿作用。
肖湘东丁敏董丽王怡倩王利芬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绿地
基于 PSPL 调研法的苏州陆巷公共生活研究
2020年
PSPL 调研法以人的活动为核心,通过对公众行为、活动以及人流量的数据统计,以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为时下的城市与乡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苏州陆巷为调研对象,对公众在公共空间中的交通通过量和静态行为进行据统计,基此对陆巷公共空间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为我国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借鉴与参照。
檀东尧朱宏伟王庆燕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生活
论沧浪亭的竹景与竹境被引量:2
2022年
沧浪亭是江南园林中最具有整体和谐的造园形式,园中的竹子与整体环境主题深度融合。选取能够体现沧浪亭整体意境的一种植物要素——竹子造景,从其历史久、视觉美、整体美、文化美4个方面,完整深入地认知沧浪亭中竹景的多重审美价值,最后提炼沧浪亭竹境的内在含蕴,为正确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环境艺术系统提供依据。
秦慕文
关键词:园林艺术
刊首语
2020年
梁希先生言:"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一代代风景园林人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勾绘出一幅幅山河画卷,守望呵护着我们的绿色家园。风景园林学是一门探究人与环境关系的综合性学科,编织着自然与人文的事件和过程。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引领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行业和教育在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翟俊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家园绿色可持续发展刊首语生态文明建设
面向气象学向度的新型小气候设计模式——浅谈菲利浦·拉姆的“气象适应性”建筑及环境设计被引量:4
2019年
全球气候变暖一直作为时代新命题而被设计行业着重关注,菲利浦·拉姆作为一名专注于探索建筑设计的先驱者,提出了一种以气象学为导向的新型环境设计模式。本文通过介绍拉姆在“气象适应性”设计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从温度、湿度、光照三大策略方向解释了气象适应性设计中“适应气象”和“构建气候”两大概念,并结合其中国台湾地区清翠园实例,着重阐述了气象适应性设计理念在建筑及城市环境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以此作为我国未来城市局部环境小气候设计发展趋势的参考。
钱云翟俊
关键词:小气候环境设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