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应用化学研究所
- 作品数:15 被引量:56H指数:5
-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铝质电瓷烧结机理的探讨
- 了工业氧化铝-长石-粘土系统高强度陶瓷材料的配方组成与热稳定性能之间的统计关系。在配方组成系统试验的基础上调用了KMH材料配方优化软件,对该系统的陶瓷材料的配方组成与热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逐步混料回归模拟。此外,还利用...
- 柯作楷
- 关键词:陶瓷热稳定性化学组成氧化铝粘土长石
- 碳相含量对C-SiC-TiC-TiB_2复合材料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 1998年
- 研究了碳相含量对原位合成的碳/陶复合材料(C-SiC-TiC-TiB2)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碳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抗弯强度下降。材料的烧结温度应随着碳含量增加相应提高,才能获得致密的碳/陶复合材料。
- 颜冲肖汉宁杨巧勤李绍禄彭文琴
- 关键词:原位合成力学性能复合材料
- 氧化铝陶瓷在高温磨损过程中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被引量:13
- 1997年
- Al2O3陶瓷在800℃以上高温下的磨损明显减小,在摩擦表面形成了由极细晶粒构成的表面层.为了探讨这种表面层的形成机理,研究了Al2O3/Al2O3摩擦副在800~1200℃下于干摩擦时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且用表面层厚度和晶粒大小来表征.表面层厚度和再结晶粒子尺寸均取决于试验温度、表观接触压力和滑动速度.根据对应变速率和摩擦表面温度的测算,发现再结晶粒子尺寸与Zener-Holomon常数Z的对数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Al2O3陶瓷在高温磨损中的再结晶属动态再结晶.由塑性变形引发的动态再结晶是导致表面层形成的主要机理.
- 肖汉宁千田哲也
- 关键词:高温磨损塑性变形再结晶干摩擦氧化铝陶瓷
- 陶瓷材料配方组成与热稳定性关系的统计研究
- 了工业氧化铝-长石-粘土系统高强度陶瓷材料的配方组成与热稳定性能之间的统计关系。在配方组成系统试验的基础上调用了KMH材料配方优化软件,对该系统的陶瓷材料的配方组成与热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逐步混料回归模拟。此外,还利用...
- 杜海清唐绍裘柯作楷
- 关键词:陶瓷热稳定性化学组成粘土长石
- C-SiC-TiC-TiB_2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研究被引量:6
- 1998年
- 本文对原位反应合成的C-SiC-TiC-TiB2复合材料在600~1200℃空气中的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在不同材料组成和试验温度下,试样分别出现氧化增重和失重,这主要取决于碳相和陶瓷相的氧化速率及氧化层的结构特征.在600℃该材料几乎不被氧化;800℃时,TiB2被优先氧化,形成B2O3液相;在1000℃以上,B2O3与SiO2生成硼硅酸盐玻璃,形成一致密氧化层.氧化过程中液相的出现和致密氧化层的形成显著降低了氧化速率,使材料进入钝氧化,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该材料的抗氧化能力.
- 肖汉宁黄启忠杨巧勤
- 关键词:陶瓷复合材料抗氧化性复合陶瓷
- 氧化铝陶瓷的高温磨损与自润滑机理研究被引量:17
- 1997年
- 研究了Al203陶瓷从室温至12000℃在于摩擦条件下的高温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在600℃以后的摩擦磨损随温度上升而逐渐减小,在1200℃的摩擦系数仅为室温的60%磨损则降低了两个数量级,表现出良好的高温自润滑特征。在不同温度下,存在三种显著不同的磨损机理.从室温至600℃,主要是磨粒磨损和微断裂,磨损随温度上升而略有增加.在600~1000℃,磨损机理逐渐由脆性断裂过渡到塑性变形和再结晶,在表面形成一个厚度为5~10μm的、类似于纳米材料结构的特殊表面层.随着这种特殊表面层的形成,磨损显著下降.在1200℃,摩擦表面由塑性变形发展到软化状态,出现流体动力润滑,使摩擦磨损进一步降低.
- 肖汉宁千田哲也殷冀湘
- 关键词:氧化铝陶瓷磨损自润滑高温陶瓷
- 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细氮化铝粉末的研究被引量:1
- 1993年
- 氮化铝(AlN)陶瓷由于兼具高热导率等许多优良特性,为人们所重视。作为制备AlN制品必由之路,AlN粉末的制备,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铝直接氮化法(Geuther法)和Al_2O_3碳热还原氮化法(Serpek法),其中尤以后法为优。但后法由于铝碳难以均相混合、铝碳结合性和Al_2O_3反应活性差等原因,氮化合成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时间。
- 杜海清何国新张洁尧
- 关键词:氮化铝超细粉末溶胶-凝胶法
- 莫来石一氧化锆复相陶瓷材料原位反应烧结机理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0年
- 通过测定试样真密度、烧成收缩率、相对密度以及XRD分析 ,系统地研究了原位反应结法制备莫来石一氧化锆复相陶瓷的反应烧结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ZrSiO4 在 135 0℃开始分解 ,生成t -ZrO2 和非晶相SiO2 .随着温度升高 ,非晶相含量增加 ,并在 142 0℃形成莫来石 .ZrO2 的分解和莫来石晶相的生成有一定时间间隔 ,该化学反应在 142 0~ 1480℃之间迅速进行 ,并对致密化产生不利影响 ,可采用分段烧结或阶段性保温技术来提高试样的烧结性能 .
- 唐绍裘李国军谢志鹏
- 关键词:反应机理
- 碳相含量对C-SiC-TiC-TiB_2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 1998年
- 本文研究了碳相含量在10~40vol%范围内变动时对原位合成的碳/陶复合材料(C-SiC-TiC-TiB2)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碳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抗弯强度下降。当碳相含量小于20vol%时,材料的抗弯强度可达到400Mpa以上。随着碳相含量的增加,应相应提高烧结温度。对材料在600°C、800°C、1000°C、1200°C下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了在试验温度下,材料表现出优良的抗氧化能力。碳含量较少的试样表现为氧化增重,碳含量较多的试样表现为氧化失重。
- 颜冲肖汉宁杨功勤李绍禄彭文琴
- 关键词:碳复合材料复合陶瓷
- 显微结构的数值化方法初探
- 了体视学的基本方程,探讨了它在陶瓷材料显微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讨论得知,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方法测定二维抛光陶瓷试样的显微结构,可以估算出陶瓷试样在三维空间的实际显微结构。考虑到陶瓷的多晶相结构和晶体几何形状的复杂性,...
- 王文静柯作楷
- 关键词:陶瓷显微结构晶体结构体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