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 作品数:7 被引量:125H指数:3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湖南境内隐形水库与水库的集雨功能被引量:26
- 1997年
- 通过分析湖南省的自然地理景观,得出下述结论:水库面积与水田面积之比为138.82;大型水库主要分布在海拔100~300m的高度,与水田分布高程具有相似性,水田和水库的集雨功能可相互调节、转换;水田控制的流域面积大于水库控制的流域面积;以集雨量计算,隐形水库的潜在功能已达水库目前发挥功能的87.04%.
- 黄璜
- 关键词:水库
- 论防洪大堤植树造林稳固堤身的作用
- 1997年
- 提出了在洞庭湖区一线防洪大堤植树稳固堤身的构想 ,并分析其可能性、必要性和生态后效 .认为防洪大堤植树造林有可能增强堤身的稳固性 ,提高堤身抗溃决的能力 ,可能是现阶段可采取的为数不多的有效防御措施之一 .
- 黄璜
- 关键词:堤防防洪植苗造林防护林
- 2000年间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分布区逆向分离的过程及动力 Ⅱ古今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L)分布区变化的动力分析
- 1998年
- 人口增加、人口扩散从而促进农业发展是野生稻面积缩小、分布北界南移而栽培稻面积扩大、分布区向北、向东扩张的根本动力。由于野生稻与栽培稻在历史上处于同一生态位,发展栽培稻使野生稻生境破坏。提出生态位恒定假说并解释了野生稻与栽培稻分布区变化的特点。
- 黄璜廖晓兰王思明王思明
- 关键词:野生稻栽培稻
- 2000年间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分布区逆向分离的过程及动力 Ⅰ.古今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的分布与人口分布的关系被引量:2
- 1998年
- 2000a间,中国境内野生稻分布区域由2495575km2缩减至1371094km2,减少了45.06%;分布纬度北界由38°3′N南移至28°14′N,南移9°49′、1140km;中国境内栽培稻分布区域由4081860km2增加至9600000km2,增加了135.00%;分布北界由38°N北移至53°29′N,北移15°29′、1700km。人口分布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对该区域野生稻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而促进栽培稻的发展,必须建立野生稻自然保护区。
- 黄璜廖晓兰王思明王思明
- 关键词:分布区野生稻人口栽培稻
- 水稻穗颈节间组织与颖花数的关系被引量:78
- 1998年
- 用20个早稻品种、8个晚稻品种测定维管束面积、韧皮部面积、木质部面积、维管束数目、髓腔面积、茎壁面积、茎壁面积/节间横切面面积、韧皮部面积/维管束面积等12个穗颈节间性状与每穗颖花数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20个早稻品种、8个晚稻品种及28个早稻、晚稻品种韧皮部总面积与每穗颖花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70、0.7524、0.8376,显著性测验分别达到0.001、0.05、0.001水平,维管束数、维管束总面积也与每穗颖花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黄璜
- 关键词:水稻大穗颖花数
- 酸雨地区大气与林内降水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00年
- :重庆地区大气降水pH为4.14,降水中主要阴离子为SO2-4,主要阳离子为Ca2+和NH+4,该地区酸雨属典型的硫酸酸雨.城区针叶林冠流和干流pH低于郊区,其Ca2+、Mg2+、NH4+、SO2-4、Cl-、NO-3离子浓度大于郊区。
- 李法云孙周平王国宝范志平
- 关键词:酸雨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降水
-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流行的时间动态被引量:17
- 2000年
- 通过对感病幼虫进行跟踪观察 ,研究了病毒不同浓度处理下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的田间流行动态 .结果表明 ,在试验病毒浓度范围 ( 3 .1× 10 5~ 3 .1× 10 8PIBs·ml-1)内 ,幼虫大多在喷施病毒后第 4天开始发病 ,第 5~ 7天为发病高峰 ,第 5~ 6天开始病死 ,第 6~ 8天为病死高峰 .宿主现患高峰与发病高峰基本一致 .宿主种群发病和病死时间分布可用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较好地拟合 ,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吻合 (Hosmer Lemoshow统计量检验不显著 ) ,方程中各项系数经t检验达极显著水平 ;现患时间分布经Holliday模型拟合 ,方程经F检验显著 ,方程中的各项系数达到或接近显著水平 .应用模型可以预测病毒不同浓度处理下的宿主当代种群每天发病、现患和病死率 .
- 蒋杰贤梁广文曾玲
- 关键词: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