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作品数:6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闪电
  • 1篇地形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定位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活动性
  • 1篇电磁法
  • 1篇电磁响应
  • 1篇电离层
  • 1篇震源
  • 1篇正演
  • 1篇三维正演
  • 1篇矢量有限元
  • 1篇太阳活动
  • 1篇起伏地
  • 1篇起伏地形
  • 1篇气枪震源
  • 1篇热力学
  • 1篇热力学参数
  • 1篇珠江口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美国迈阿密大...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3篇王宝善
  • 2篇祝宝友
  • 2篇马明
  • 2篇张云鹏
  • 1篇魏斌
  • 1篇吴中海
  • 1篇杨微
  • 1篇吕作勇
  • 1篇吴小平
  • 1篇吕凡超
  • 1篇王伟涛
  • 1篇李勇
  • 1篇叶秀薇
  • 1篇张博
  • 1篇秦子龙
  • 1篇苏金波
  • 1篇王力伟
  • 1篇李璐
  • 1篇马冬
  • 1篇王小娜

传媒

  • 1篇地震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地震研究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人工地震资料的珠江口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被引量:4
2021年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走时残差均方根最小)和台站校正结果。台站校正结果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地形、地质构造和沉积厚度相关较好,正值多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沉积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内,而负值多分布在花岗岩等基岩出露地区以及滨海断裂带北侧和北部断阶带内的部分隆起地区。新模型对人工地震走时的拟合精度较高,陆域走时残差均方根为0.07s,海域为0.21s。与华南模型相比,新模型对区域地震定位的效果更好,重定位后,陆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2.6%、S波降低了21.2%;海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5.7%、S波降低了15.6%。新模型可为区域地震定位、地震参数和三维成像研究提供参考。
王力伟王力伟王宝善张云鹏叶秀薇张云鹏
关键词:珠江口
新疆努尔加水库周边区域地震活动性特征
2024年
水库库区附近的地震活动性对水库的安全运行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理解构造活跃区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的关系,以新疆努尔加水库为例,采用模版匹配滤波方法对2014—2018年库区附近的地震事件进行了检测,完备震级(M_(C))由检测前的1.1降低至0.5,b值为0.86。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检测事件中的1064个事件进行了重定位,地震定位结果及波形相似性分析显示,水库蓄水后在库区下游形成的两个地震丛集分属于不同的发震构造。受库区东西两侧昌吉背斜和喀拉扎背斜的控制,两丛集地震活动分别位于积累了大量形变的反冲断层上盘和背斜生长行成的膝折带中。地震活动在时间上还与蓄水水位的周期性变化相关。根据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推断,库水沿着砂砾岩层向下渗流,改变了介质强度或断层的摩擦阻力,促使构造应力的释放,这是地震活动增加的主要物理机制。
张博王宝善王宝善魏斌李璐
关键词:地震定位地震活动性
利用雷暴闪电事件监测电离层D层日间波动被引量:9
2015年
电离层D层探测一直是空间科学领域的难题.目前利用闪电为辐射源来探测D层是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从2011年开始,课题组自行组建了江淮流域6站同步闪电观测站网.基于该站网,本文实现了一种使用负地闪回击甚低频(VLF)辐射信号来探测电离层D层特性波动的方法.给出的一次雷暴过程中计算D层反射高度变化的个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结果显示:(1)日间电离层D层对负地闪回击VLF信号的等效反射高度基本介于60-75 km,总体上表现出与太阳天顶角一致的变化趋势;(2)D层等效反射高度的短时波动与太阳X射线爆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比对当地水平面上X射线辐射通量密度的变化曲线与D层反射高度曲线,显示后者相对前者存在3-4min的时间延迟.结果初步展现了具有事件定位和连续波形记录能力的闪电观测站网在电离层D层探测方面的巨大潜力.
秦子龙祝宝友吕凡超马明马冬
关键词:闪电太阳活动
起伏地形对三维可控源电磁响应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可控源电磁法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常规可控源电磁数据的资料解释多是假设平坦地形条件,这会导致反演异常体的位置和形态发生畸变,甚至产生虚假异常。为探究起伏地形对三维可控源电磁场传播的影响,提高资料处理解释质量,采用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的矢量有限元算法,对起伏地形条件下的三维可控源电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讨论了地形对电磁场分量的影响。首先构建层状介质模型和简单异常体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时效性;然后,通过多个地形起伏三维模型,详细讨论起伏地形对可控源电磁法电磁场各分量的影响特征;最后,对实际复杂地形条件下金属矿模型的电磁响应特征进行分析,证明了该算法的实用性。
尚晓荣岳明鑫杨晓冬吴小平李勇
关键词:可控源电磁法矢量有限元三维正演
利用密集台阵近震层析成像研究云南宾川上地壳速度结构被引量:15
2020年
滇西北宾川盆地是发育于红河断裂和程海断裂交汇处的晚新生代张扭断陷盆地,该区活动断裂发育且历史地震比较活跃.对宾川盆地及邻区进行高精度浅层和上地壳精细结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该区主要发震构造的深浅部特征.基于2017年在宾川盆地及其附近开展的为期2个月的密集台阵观测数据,我们对该区96个小震共拾取了117221条初至P波和5475条初至S波震相,并利用simul2000开展了地震重定位和体波层析成像研究.结果表明:(1)小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宾川盆地东缘断裂的弧形转折部位,并在洱海南侧呈现沿北东向断裂的条带状分布现象,反映了区域上近南北向至北东向断裂是主要控震构造,其次是北西向断裂带.(2)0 km的速度分布与区域地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山地呈现高速异常,宾川盆地呈现低速异常.从3 km至9 km,高低速分界与断层有很好的对应,并且越往深部,近南北向至北北东向的宾川盆地东缘断裂在上地壳构造的控制作用越明显.(3)上地壳层析成像结果同时揭示了宾川盆地东缘断裂的三维形态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南北部倾角大、中部倾角缓的变化特征,可能与区域地块的旋转变形过程有关.(4)综合高精度浅层速度结构和地震重定位结果可知,区域上的近南北向至北北东向断裂正逐步取代北西向构造,成为主要的区域分界断裂和控震构造.新的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该区的主要控震构造及其深部结构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
张云鹏王宝善林国庆王伟涛王伟涛杨微
关键词:气枪震源
中国东南区域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大气环境参数的关系被引量:9
2017年
利用近18年(1997~2013)的星载LIS/OTD(lightning imaging sensor and optical transient detector)闪电观测资料、NCEP/NCAR(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北纬30°以南、东经100°以东的中国陆地地区(17.5~30°N,100~122.5°E)的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大气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南闪电高发区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明显,春夏两季为闪电高发期,厄尔尼诺事件对其闪电活动的年际变化有较强的影响,在此期间冬春季闪电活动有明显的增强.东南闪电高发区闪电活动与地面温度、700~400hPa平均相对湿度、850hPa位温等热力学参数有明显正相关,与多种稳定度参数有强相关,显示出大气层结不稳定性越大,闪电活动越强.进一步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东南闪电高发区区域平均闪电密度与地面温度、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BR(Bowen ratio)、LI(lifted index)、SI(Showalter index)的回归方程,有助于利用多种参数开展预报区域闪电活动.
王基鑫祝宝友马明
关键词:热力学参数稳定度参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