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 作品数:98 被引量:312H指数:9
- 相关作者:梁奕昌义志忠李淑军游卫强卢苇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系华南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ICP-AES法测定镀铬液中总铬、硫酸、铁、铜的含量被引量:8
- 1999年
-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ICP-AES)测定了镀铬液中的总铬、硫酸及主要杂质元素铁和铜,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精密,适用于镀铬液的检测。
- 马晓国成晓玲
- 关键词:ICP-AES镀铬镀液
- Bi2O3-SiO2-B2O3系凝胶玻璃及熔淬玻璃粉体特性对比
- 分别采用溶胶-凝胶法和传统的熔融-淬火法制备了同组分配比的Bi2O3-SiO2-B2O3系玻璃粉体,运用XRD、SEM、EDAX、FT-IR、Raman、DSC/TG、粒度分析仪、密度测试、"纽扣"实验、热膨胀仪等手段对...
- 厉佩贤袁鸽成李倩陆正华吴其光
- 关键词:粉体
- Pd-La/C催化加氢酰化一步合成扑热息痛被引量:6
- 2000年
- 以对硝基酚 (PNP)为原料 ,Pd -La/C催化加氢一步合成对乙酰氨基酚。最佳工艺条件为在应温度 1 4 0℃ ,反应压力0 .7MPa,反应时间 2h ,对乙酰氨基酚的收率达 97%。
- 方岩雄张维刚刘春英杨锦宗
- 关键词: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催化氢化解热镇痛药
- 共沉淀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高纯氧化钨中痕量金属杂质被引量:15
- 1998年
- 提出了以La(OH)3为共沉淀剂,对高纯氧化钨中的痕量金属杂质元素经共沉淀预分离富集后进行ICP-AES测定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杂质元素回收率和钨残留量的若干因素,确定了合适的分离富集条件。合成试样和标准样品的测试结果表明: Bi、Ca、Cd、Co、Cu、Fe、Mg、Mn、Ni、Pb、Sb、Sn、Ti等元素能被定量分离回收,回收率和精密度均令人满意。
- 马晓国梁奕昌游卫强张展霞
- 关键词:共沉淀氧化钨ICPAES
- 镀银液中磺基水杨酸的测定被引量:5
- 1999年
- 建立了无需其它辅助试剂便能直接测定磺基水杨酸镀银液中磺基水杨酸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并采用双波长法扣除底液的背景吸收,进一步提高了测量准确度,工艺范围内测量相对误差≤|±1.6%|。且测量条件宽松,操作简便,分析液可直接回收到镀液中再利用。
- 董奋强吴惠玲
- 关键词:磺基水杨酸镀银镀液电镀
- 螯合负载树脂富集—ICP-AES法测定酒中痕量铜锌铅镉被引量:6
- 1998年
- 在pH6缓冲介质中,用二甲酚橙螯合酒中痕量Cu、Fe、Pb、Cd,于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上富集,以1mol/LHNO3洗脱,ICP-AES法测定。各待测元素的回收率为92%-107%,相对标准偏差为1.8%-4.7%。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酒中痕量Fe、Zn、Ph、Cd的同时测定。
- 马晓国
- 关键词:酒类铜铜ICP-AES
- 石墨烯材料表征 第1部分 拉曼光谱法
- 对氨基苯甲酸的合成研究进展被引量:1
- 1997年
- 综述了以对硝基苯甲酸为原料合成时氨基苯甲酸的近期研究进展。并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讨论了各种合成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 义志中梁奕昌朱广一
- 关键词:对氨基苯甲酸对硝基苯甲酸催化还原法
- “眼镜”状碘化亚铜配合物的调光和双光子发光性质被引量:1
- 2020年
- 将半柔性的π-不饱和双吡啶端基配体3-pebtd与CuI分别在不同的溶剂中分层扩散,经自组装得到\{8种\}具有Cu 2I 2L 2构型的眼镜状碘化亚铜配合物.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和元素分析等方法确定了配合物的结构.对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溶剂中自组装得到的配合物的单光子发光均表现出单一荧光峰,这可归因于卤素到配体的电荷转移(3 XLCT);并且这些配合物的发光颜色由492到518 nm可调,量子产率为33.1%~68.5%.同时,这类配合物表现出较优异的双光子发光性质,有望将其用于生物成像领域.
- 尹少云张露尹王政潘梅
- 关键词:调光
- 苯并噻唑酮类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 2023年
- 以苯并噻唑-2-基(苯基)甲酮作为受体,具有强给电子能力的吩噁嗪和吩噻嗪作为给体构筑给体-受体(D-A)型分子,设计合成了两种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红光材料3和4,并对它们的热稳定性、电化学性质、单晶结构、光物理性质和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两种化合物具有较小的单三线态能级差(ΔEST,0.04和0.16 eV)以及微秒级延迟寿命(0.63和1.30μs),表现出明显的TADF特性.通过对比化合物在粉末状态下研磨前后的发射光谱,发现化合物4具有明显的力致变色发光现象.在纯薄膜下,两种化合物的发射峰分别为683和654 nm,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分别为0.8%和3.6%.基于化合物3和4的非掺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均获得了纯红光发射(662和652 nm),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EQE)分别为0.15%和0.34%.虽然基于这两种化合物的器件发光效率有待提升,但它们的合成过程简便,能为开发苯并噻唑酮类TADF红光材料提供一定的启发.
- 张越华聂飞周路王晓烽刘源霍延平霍延平赵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