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土地资源信息实验室

作品数:6 被引量:56H指数:3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项目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合作机构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土壤
  • 3篇土壤颗粒
  • 3篇丘陵
  • 3篇丘陵区
  • 3篇维数
  • 3篇分形
  • 3篇分形维数
  • 3篇成都平原
  • 2篇稻麦
  • 2篇稻麦轮作
  • 2篇地形
  • 2篇能值
  • 2篇紫色土
  • 2篇微地形
  • 2篇轮作
  • 2篇川中丘陵
  • 2篇川中丘陵区
  • 1篇稻麦轮作区
  • 1篇性状
  • 1篇有机质

机构

  • 6篇四川农业大学
  • 6篇四川省土地资...

作者

  • 6篇邓良基
  • 4篇林正雨
  • 4篇高雪松
  • 3篇黄春
  • 3篇张世熔
  • 2篇李亨伟
  • 1篇胡玉福
  • 1篇杨娟
  • 1篇郭燕梅
  • 1篇周伟

传媒

  • 3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山地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能值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索成都平原高产条件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适宜的秸秆还田模式,为区域秸秆资源的农业循环再利用和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与科学依据。[方法]在田间定位试验中,设置了常规施肥(CF)、秸秆半量还田(CFS1)、秸秆全量还田(CFS2)和秸秆1.5倍量还田(CFS3)4种施肥模式,应用能值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农田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总量、结构及综合指标的变化。[结果](1)从能值结构看,较CF模式,秸秆还田模式降低了农田系统能值投入中工业辅助能的比重,增强了系统的自给能力,并提高了系统总能值产出;(2)从能值指标看,较CF模式,秸秆还田模式提高了农田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能值反馈率、能值生产力和能值—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环境负载率,有效提升了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增强了系统的发展潜力,其中CFS2和CFS3模式的养分物质内部循环利用率较高,环境负载率较小,有利于农田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行。[结论]CFS2和CFS3模式是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较优的秸秆还田生产模式。
黄春邓良基杨娟周伟
关键词:能值分析稻麦轮作成都平原
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微地形下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3
2009年
通过实地调查、土壤采样分析和数理统计结合的方法,对川中丘陵区微地形下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坡位之间表现为:丘脚>丘腰下部>丘腰上部>丘腰中部>丘顶。在不同坡形之间表现为:凹形坡>线形坡>凸形坡。在不同坡度之间,有机质含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在不同坡向之间,阴坡和半阴坡有机质含量高于阳坡。
李亨伟胡玉福邓良基张世熔林正雨黄春杨明朝
关键词:紫色土微地形有机质
成都平原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应用被引量:22
2008年
采用分形模型研究了成都平原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成都平原土壤颗粒分形维数(0 ̄40cm)介于2.903 ̄3.005之间。在水平方向上东北方的中江县最大,西南方向的温江区和双流县次之,北方的绵竹市最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是反映土壤质地的一个较好的指标,重点反映粘粒含量,其次是粉粒含量。分形维数的变化能很好的表征平原区土壤化学、物理性状的变化趋势,可以作为评价土壤结构、土壤肥力诊断的一个综合指标。
邓良基林正雨高雪松张世熔
关键词:成都平原土壤性状土壤颗粒分形维数
基于能值理论的秸秆利用生态足迹评估——以成都平原典型稻麦轮作区为例被引量:18
2014年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与生态足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成都平原典型稻麦轮作区——广汉市和大邑县为例,对研究区各种利用方式的秸秆资源进行能值评估,并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区域秸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广汉市稻草和麦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066 1 hm2和0.034 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83 9 hm2和0.042 3 hm2,人均生态盈余达0.017 8 hm2和0.008 1 hm2,其中稻草不同利用方式的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肥料化>原料化>焚烧及其他>饲料化>沼气化,麦秆表现为肥料化>焚烧及其他>原料化>沼气化>饲料化;2011年大邑县稻草和麦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051 6 hm2和0.020 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61 0 hm2和0.021 7 hm2,人均生态盈余达0.009 4 hm2和0.000 8 hm2,其中稻草不同利用方式的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原料化>肥料化>沼气化>焚烧及其他>饲料化,麦秆表现为肥料化>焚烧及其他>原料化>沼气化>饲料化。这表明广汉市和大邑县的秸秆利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消纳空间,尤其是现有秸秆处理结构中未经合理利用甚至废弃的秸秆资源,如能充分再利用,必定会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黄春邓良基高雪松张世熔
关键词:能值生态足迹稻麦轮作成都平原
川中丘陵区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2006年
分析了27个紫色土丘陵区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运用分形模型计算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D=2.817—3.030),探讨了分形维数D与土壤粒度组成、土壤抗蚀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与土壤有机质含量(O.M)、土壤容重(B.D)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能够很好的表征土壤质地,重点反映〈0.05mm的细颗粒物质,尤其是粘粒,其次是粉粒;与土壤有机质含量(O.M)、土壤容重(B.D)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次分形维数D还能作为评价土壤水土流失和土壤生态恢复的指标。
林正雨邓良基高雪松
关键词:紫色土土壤颗粒分形维数
微地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以川中丘陵区微地形95个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运用分形模型计算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粒度组成的关系,并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小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能够很好的表征土壤质地,重点反映小于0.05mm的细颗粒物质,尤其是粘粒,其次是粉粒;空间分析表明土壤分形维数在微地形上受地形影响,高值区多出现在丘顶及丘腰中上部,低值区出现在丘脚及冲沟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能够反映出丘陵区水土流失的强度。
林正雨高雪松邓良基李亨伟郭燕梅
关键词:微地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丘陵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