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品数:19 被引量:59H指数:5
相关机构: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历史地理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考古
  • 5篇遗址
  • 2篇史前
  • 2篇史前遗址
  • 2篇文物
  • 2篇两汉
  • 2篇墓群
  • 2篇考古发掘
  • 2篇考古发现
  • 1篇德化窑
  • 1篇地理
  • 1篇地理环境
  • 1篇东周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文化
  • 1篇研究性
  • 1篇遗存
  • 1篇遗民
  • 1篇遗址发掘
  • 1篇遗址发掘简报

机构

  • 19篇重庆市文物考...
  • 2篇武汉市文物考...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南京博物院
  • 1篇重庆中国三峡...

作者

  • 1篇赵泉鸿
  • 1篇林留根
  • 1篇杨士雄
  • 1篇王宏
  • 1篇朱诚
  • 1篇魏成龙
  • 1篇罗传秀
  • 1篇刘成
  • 1篇李杰
  • 1篇刘春迎
  • 1篇李兰
  • 1篇张礼艳
  • 1篇郑卓
  • 1篇陈丽琼

传媒

  • 4篇江汉考古
  • 4篇2001三峡...
  • 2篇华夏考古
  • 1篇北方文物
  • 1篇四川文物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南方文物
  • 1篇长江文明
  • 1篇东北史地
  • 1篇中国第八届科...
  • 1篇2010年水...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2
  • 4篇200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阿蓬江涪碛口遗址近3000年来环境变化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涪碛口遗址位于黔江区两河镇高碛村,地理坐标为29°12′25″N,108°45′26″E,海拔高程399m。遗址探方共约3m,发现了东周以来的文化堆积,文化层底部测得AMS^(14)C年龄为4807±31aB.P.。对该遗址剖面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孢粉、炭屑等古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粒度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地层的沉积物粒度变化较小,均以粉砂为主,粘土次之。通过与1982年特大洪水沉积特征的对比,发现两者的沉积物概率累积曲线特征基本一致,而与研究区现代河漫滩的粒度特征存在较大差别,河漫滩较粗粒的滚动组分较高,比遗址点的疑似洪水层和1982年洪水粒度偏粗。该遗址剖面共鉴定出孢子花粉34个属/科,其中木本或灌木花粉共11个科/属,结果显示,整个剖面蕨类孢子含量较高,而花粉中的草本类型较为丰富,尤其以禾本科(Po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莎草科(Cyperaceae)、蒿属(Artemisia)为主,并且由下往上逐渐增加。乔木花粉在整个剖面中均含量较低,较常见的是栎(Quercus)、栲(Castanopsis)、松(Pinus)等。此外,根据禾本科花粉含量判断,该地水稻种植可能始于唐宋时期,而该地成为耕地应在明清以后,同时伴有十字花科等农作物花粉迅速增加。遗址剖面从老到新孢粉结果表明了森林类型的乔木植物花粉逐渐减少,而次生蕨类芒箕孢子、草本植物花粉和伴人植物花粉增多,显示出人类农业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逐渐加强的过程。同时炭屑的分析结果表明,先秦的商周时期地层中炭屑极少,反映了这一阶段可能仍属于高位河漫滩,雨季洪水淹没频繁,不利于农业生产,而唐宋时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粗颗粒炭屑开始增加,进入明清时期炭屑总量剧增,反映了人类活动加剧的过程。记录人类活动的各文化层是在多次洪水堆积的沉积面上发生,明清以后阶地面上明显存在人类聚落和耕作的痕迹。沉积地层在
李杰郑卓邹后曦袁东山王宏罗传秀杨士雄
关键词:环境考古粒度分析孢粉古洪水
重庆巫山下湾遗址发掘简报被引量:2
2009年
下湾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双龙镇下湾村一至四社境内,东邻大宁河。2002年5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遗址范围内布置3×10米探沟12条,布置5×5米探方72个,累计发掘面积2215平方米。发现东周、两汉、北宋等时期的陶窑、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遗迹103处。出土有铜器、陶器、瓷器、石器、钱币等类别文物180余件。此次发掘对研究和了解峡江地区古代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Wuhan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Wuhan,Hubei 430024) Chongqi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es and Archaeology (Chongqing 630013) Wushan Relics Administrative Office (Wushan,Chongqing 634700)
关键词:东周两汉北宋时期
西周都邑人群构成的比较分析——从墓葬材料考察被引量:4
2015年
从墓葬材料看,丰镐、洛邑和岐邑三个西周都邑人群构成的共性体现在人群主体均由周人和殷遗民构成;差异体现在丰镐地区除了周人和殷遗民以外,还存在一小部分羌人,而且三个都邑周人和殷遗民所占的比重不同,丰镐地区周人的比重高于殷遗民,洛邑的周人和殷遗民比重大致相当,而岐邑的周人比重低于殷遗民;究其原因在于三个都邑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不同。
张礼艳燕妮
关键词:周人
巫山大溪遗址历次发掘与分期
三峡地区处于我国地势变化三级阶梯中的第二级阶梯东部,是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也是长江上游地区丘陵地形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的交界衔接地区.境内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平行岭谷由于长江的横穿而形成一条沟通成都平原和江...
邹后曦白九江
文献传递
试论涪陵小田溪墓地的分期与时代被引量:10
2002年
197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重庆涪陵小田溪发掘了9座墓葬。研究者尚未对其年代达成共识。通过分析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本文将这9座墓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年代为战国晚期,第二组的年代为秦汉之际。
蒋晓春笪浩波
关键词:墓地战国时期秦汉时期
永安镇遗址的发掘及永安宫故址考
笔者调查过重庆境内长江常年水位的枯洪差,一般为28米左右,惟瞿塘峡口可达32米以上(1871年的最大枯洪差达71米),高出的4米应为夔门澭水效应的结果.奉节县一带雨热同季,山洪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梅溪河口一带江流变缓的情况下...
袁东山
关键词:考古发掘地理环境
文献传递
江苏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7500~5400BC的海侵事件记录被引量:10
2008年
在考古发掘基础上,野外共采集样品217个,对遗址地层剖面中63个样品进行了有孔虫、植物碎屑及种子化石等的鉴定分析,对4个地层相关样品进行了14C测年及相关分析。在第10层的泥炭层中发现底栖有孔虫2种1属,即压扁卷转虫(Ammonia compressiuscula)和近亲卷转虫相似种(Ammonia cff.sobrina),表明全新世以来骆驼墩遗址及其附近区域在马家浜文化出现之前的7500 ̄5400BC之间曾经历过海侵事件;共发现植物化石9种450颗,鉴定结果共统计出4(科)属,即Polygonum sp.(蓼属未定种)、Scirpus sp.(藨草属未定种)、Najas sp.(茨藻属未定种)、Physalis sp.(酸浆属未定种),多属湖泊、沼泽等水生环境。
李兰朱诚林留根赵泉鸿史恭乐朱寒冰
关键词:有孔虫海侵事件
重庆巫山县神女路秦汉墓葬发掘简报被引量:10
2008年
神女路墓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高塘村,现为巫山县新城区,西北部为大巴山脉,东南面距长江1.5公里,是一处时代为秦、两汉时期的中小型墓地。为配合三峡工程和迁建的巫山新城区建设,2000年9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在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发掘墓葬15座,主要为竖穴土坑墓,竖穴砖室墓和土洞砖室墓三种形制。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组合,这批墓葬可分为三期六段,是研究峡江地区秦、两汉时期丧葬制度及习俗等重要的考古资料。
刘志云陈艳徐晓红许志斌杜峰裴健
关键词:两汉时期
三峡地区东周至六朝铁器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被引量:9
2008年
本文介绍了三峡地区东周至六朝铁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情况,探讨了三峡早期铁器的特征和发展变化,提出了巴系铁器的概念,进而对三峡铁器的起源、三峡铁器与农业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从多角度对三峡早期铁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介绍和研究。
邹后曦白九江
略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明清德化窑白瓷被引量:1
2011年
德化窑是我国南方著名的民间窑场之一。明清时期德化窑烧造的白瓷造型多姿,手法多样,是我国瓷器艺术中独具特色之作。本文选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藏的德化白瓷,深入论述了其造型、质地及艺术特点。
陈丽琼董小陈
关键词:白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