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州国际学校

作品数:93 被引量:126H指数:6
相关作者:张忠孝肖莉张昆张红梅万小平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铜川矿务局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7篇文化科学
  • 3篇语言文字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理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2篇教学
  • 7篇教育
  • 7篇课程
  • 7篇课堂
  • 6篇语文
  • 6篇政治
  • 6篇知识
  • 5篇数学
  • 5篇教学参考
  • 4篇心理
  • 4篇理教
  • 4篇课堂教学
  • 3篇生物学
  • 3篇试题
  • 3篇思维
  • 3篇物理教学
  • 3篇考试
  • 3篇化学教学
  • 2篇心理学
  • 2篇学科

机构

  • 63篇常州国际学校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铜川矿务局

作者

  • 9篇王中连
  • 8篇张忠孝
  • 3篇戴晓娥
  • 2篇肖莉
  • 2篇刘立新
  • 2篇吴曦
  • 2篇穆楠
  • 2篇张昆
  • 2篇万小平
  • 2篇刘喜山
  • 1篇许宁
  • 1篇蔡权
  • 1篇柏春广
  • 1篇张雪莲
  • 1篇徐嘉鸿
  • 1篇陈萍
  • 1篇陈萍
  • 1篇李娟
  • 1篇薛勇
  • 1篇阎振华

传媒

  • 4篇中学政史地(...
  • 3篇中学化学
  • 3篇生物学教学
  • 3篇中学化学教学...
  • 2篇数理化学习(...
  • 2篇语文教学通讯...
  • 2篇物理教师(高...
  • 2篇思想政治课教...
  • 2篇江苏教育
  • 2篇政治教育
  • 2篇地理教学
  • 2篇中学政治教学...
  • 2篇学校管理
  • 1篇中学生物学
  • 1篇初中数学教与...
  • 1篇中学生数理化...
  • 1篇中学物理
  • 1篇物理通报
  • 1篇化学教育
  • 1篇课程.教材....

年份

  • 5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5
  • 9篇2004
  • 10篇2003
  • 10篇2002
  • 5篇2001
  • 8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透镜光路正误判定法
2000年
判定已知光路图画得正确与否,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孙凯慧
关键词:光路图判定法图画透镜
对台湾当局企图“挤入世界卫生组织”再遭挫败的理论思考
2003年
王中连
关键词:世界卫生组织教学政治教学
有效生成让课堂变得更精彩
2012年
正"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概括,是对强调过程的预先设定、计划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它要求我们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赋予了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那么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生成呢?
何小志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过程生成性新课程改革开放性教育智慧
“以人为本”从教学设计开始
2004年
戴晓娥
关键词:教学设计《十三岁的际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三)
2003年
王中连刘小平赵裕军
关键词: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题考试
子集、补集和命题
2003年
无论新旧教材,集合都被放在第一章,显示集合在整个高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注重集合本身的内容——子、交、并、补的运算,而忽视集合本身的一些独特功能.下面介绍集合的另外两个作用.
吴曦
关键词:子集补集命题数学
浅析阅读理解型问题
2002年
阅读理解型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背景较为宽广,叙述性的文字较长,包含的信息量较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阅读理解文字的能力,而且要会阅读理解图表、公式、符号,还要善于把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读题,梳理信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题意;然后通过列方程或不等式或建立目标函数来求解.
薛友正
关键词:数学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思考与实践被引量:11
2011年
一、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构建(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到数学魅力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
何小志
关键词: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构建生活情景情境创设教学思考知识形成过程
研究性活动课的尝试被引量:1
2002年
张忠孝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实践
如何理解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2002年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对子”。正确理解这两个“对子”,对于准确把握二者的区别和内在联系,以至全面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有必要对“两个对子”的区别和联系作简要分析。
王中连
关键词:哲学课教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