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作品数:15 被引量:145H指数:9
- 相关作者:陈少伟张剑锋陈庆王文毅韩文涛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海南黑冠长臂猿主要摄食植物的区系分布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0
- 2006年
- 通过跟踪观察和区系分析方法,对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摄食植物进行了整理汇总,分析了其地理分布特征,建议加速恢复其栖息地低地雨林,恢复栖息地低地雨林时优先考虑营养较全面的榕树。
- 林家怡莫罗坚庄雪影陈庆陈升华张剑锋
- 关键词:海南黑冠长臂猿区系
- 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老龄林木本植物幼苗的功能性状分析被引量:19
- 2011年
- 运用功能性状的研究方法能有效地利用植物的生理、形态和生活史等特征,揭示性状对物种共存的影响。以往有关热带林的群落生态学分析中,基本上都是以胸径(DBH)≥1 cm以上的个体为对象,而对DBH<1 cm的幼苗很少关注。该文以海南岛典型的热带低地雨林老龄林内幼苗多度最大的16个物种的幼苗为研究对象,详细测定了4种功能性状: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比例(LMF)、比茎密度(SSD)和茎干物质比例(SMF),分析了这些性状之间及其与幼苗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SLA和LMF随幼苗高度增加而显著减小,SSD和SMF随幼苗高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幼苗功能性状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均达到显著差异;乔木和灌木幼苗的各功能性状均无显著差异,藤本植物幼苗的各功能性状与前两种生长型植物有显著差异;乔木、灌木通过低的SLA、LMF和高的SMF来适应热带低地老龄林的林下低光环境,藤本植物则通过相反的策略实现在老龄林中的共存;幼苗通过调节各功能性状之间的权衡来适应环境。
- 路兴慧丁易臧润国邹正冲黄卢标
- 关键词:生长型比叶面积
- 海南岛3个林区热带云雾林植物多样性变化被引量:10
- 2016年
- 以分布在海南岛西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样方)、西南部(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样方)和中部(黎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5个样方)的热带云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α及β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谱系多样性的变化,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尖峰岭群落树木个体多度、物种丰富度最大,黎母山群落树木个体多度、物种丰富度最小;黎母山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最大,霸王岭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最小,海南岛霸王岭(西部)、尖峰岭(西南部)和黎母山(中部)3个林区热带云雾林物种多样性差异可能与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关。尖峰岭群落内功能丰富度、Rao’s二次熵最低,功能均匀度最高,群落间平均成对性状距离最小,反映群落构建主要受环境筛影响;霸王岭群落Rao’s二次熵最高,功能均匀度最低,群落间平均成对性状距离最大,反映群落构建主要受限制相似性影响;黎母山群落内功能丰富度最高,群落间平均最近性状距离最大,表明限制相似性在黎母山热带云雾林群落构建中的作用更重要。霸王岭群落内谱系多样性、物种间平均最近相邻谱系距离均较大,反映物种间谱系关系趋于发散;黎母山群落内谱系多样性、物种间平均成对谱系距离及群落间平均成对谱系距离均最小,反映物种间谱系关系趋于聚集;而尖峰岭群落内物种间平均成对谱系距离、群落间平均成对谱系距离最大,但物种间平均最近相邻谱系距离最小,反映物种间谱系关系既具有发散又具有聚集的共存格局。因此,海南岛热带云雾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与环境及物种间相互作用有关。
- 王茜茜龙文兴杨小波熊梦辉康勇黄瑾王旭洪小江周照骊陆雍泉方精李时兴
-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 海南俄贤岭石灰岩山地海南凤仙花所在群落植物区系及生态特征被引量:5
- 2012年
- 通过样方调查对海南俄贤岭石灰岩山地海南凤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所在群落的植物区系及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总面积为800 m2的样地中,共记录了维管植物46科76属83种(含种下单位),以兰科(16种)、水龙骨科(5种)和大戟科(4种)等为优势.属的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18属)和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15属)为主.群落以灌木层(29种)和草本层(45种)为主,灌木层以海南大戟Euphorbia hainanensis为优势,草本层以玫瑰毛兰Eria rosea占优势;藤本层植物9种,以眼树莲Dischidia chinensis为优势.生活型以矮高位芽(57种)为主.频度等级分布规律为A>B>D>C>E,属于A级的种类最多,有41种,其中草本层20种.与相同生境的海南大戟灌丛群落进行了比较,并对其有效保护提出了初步建议.
- 秦新生何科稣刘立武孙君梅齐旭明施浩
- 关键词:石灰岩群落
- 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木本植物幼苗层组成与功能群恢复动态被引量:5
- 2012年
- 以海南岛霸王岭林区内不同恢复阶段低地雨林幼苗(DBH<1 cm)层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恢复群落中幼苗的物种组成和功能群变化,分析了幼苗层的自然恢复动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幼苗层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恢复阶段幼苗层的物种个体多度都随高度级的增加而减少,其中,第I高度级幼苗的物种数和个体多度在各个恢复时期均显著高于其它3个高度级,这说明幼苗层的存活曲线接近凹型;恢复60年的次生林群落中幼苗的个体多度最高,符合中度干扰假说;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不同功能群重要值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先锋种的重要值随恢复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少,而耐荫种的重要值则随恢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说明在恢复过程中耐荫种逐渐取代先锋种,从而实现了群落的更新和演替。
- 路兴慧丁易臧润国蔡笃磊林崇黄卢标许洋瑜
- 关键词:幼苗物种组成功能群
- 南湾自然保护区鼠类群落结构分析
- 1998年
- 应用线路样方铗日法,调查海南省南湾保护区的鼠类群落,采用ShannanWiener群落的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和Whitaker指数相似,分析南湾旱、雨季和不同栖息地(居民区、旅游区、灌林、次生季雨林)的鼠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①旱、雨季对鼠类组成结构的影响不显著,其中,群落间相似系数为844%,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36和133,均匀度指数069和068;②4种生境可分为居民区类型、过渡类型(旅游区)和林区类型(灌林、次生季雨林)3种类型,其中过渡类型更接近于林区类型,与灌林、次生季雨林的相似性指数分别为573%和6389%,而与居民区的是26%5%.
- 李艳红江海声苏文拔张剑锋
- 关键词:鼠类群落
- 海南黑冠长臂猿栖息地群落优势种及采食植物生态位特性被引量:11
- 2006年
- 应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海南黑冠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现生栖息地群落优势种及其采食植物生态位特点,以了解它们对生境的适应和相互之间的竞争状况.在4 800 m2调查样方中,有41种海南黑冠长臂猿采食植物,占总种数190种的21.58%,但其重要值占58.89%.群落中生态位宽度在1以上者仅有24种,占12.63%,生态位宽度小于1者比例较大,共有166种,占87.36%,其中,采食植物生态位宽度大于1者只有13种,其余28种小于1者占采食植物总数的68.29%.生态位重叠值在0.5以上的17对种群中有12对为海南黑冠长臂猿采食植物.研究表明:海南黑冠长臂猿采食植物之间生境要求相似或者竞争较为激烈,迫切需要恢复栖息地低地雨林以使它们有更广阔更适宜的生存空间.
- 林家怡莫罗坚庄雪影陈庆陈升华张剑锋
- 关键词:海南黑冠长臂猿栖息地群落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
- 海南岛霸王岭林区低海拔热带林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被引量:16
- 2010年
- 植物群落分类是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或属性对植物群落进行划分,是植被生态学的最基本也是最复杂的研究内容。热带林由于其复杂的环境条件及丰富的物种数量导致了其分类更加困难。本文根据海南岛霸王岭林区低海拔热带林群落的野外调查数据,运用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主分量分析(PCA)及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该地区低海拔热带林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与排序。结果表明:TWINSPAN将21个样地共分成3组:热带低地雨林(样地9—12)、转化型季雨林(样地1—8)和热带季雨林(样地13—21)。PCA和DCA排序结果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同时也反映了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热带低地雨林与海拔和凋落物厚度呈正相关,而热带季雨林与坡度和岩石裸露度呈正相关,转化型季雨林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PCA和DCA中则有所不同。DCA排序结果同时也表明,转化型季雨林是介于热带低地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中间的一种群落类型。
- 刘万德丁易臧润国苏建荣杨民蔡笃磊李儒财陈少伟
- 关键词:排序环境因子热带林
- 海南霸王岭壳斗科植物优势的山地雨林群落特征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通过对霸王岭地区壳斗科植物优势的山地雨林群落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249种,分属于84科,166属,其中蕨类植物12科18属25种,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69科144属219种,表现了该群落的物种丰富程度;在种子植物的地理区系分布方面,该类型群落的种子植物的科和属的地理区系分布类型都有10种,总体而言都是以热带区域的分布类型为主,具有强烈的热带性特征;根据Raunkiaer的生活型划分原则,群落中的植物以高位芽的生活型为主,尤其是中高位芽生活型种类最多;群落中植物的叶的特征是以革质、全缘、单叶、中型叶为主,体现了该地区群落的气候和水热条件相适应的特征。
- 吕晓波杨立荣杨小波李东海陶楚万春红杨民
- 关键词:热带山地雨林生活型
-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云雾林雨季的环境特征被引量:27
- 2011年
- 以海南岛霸王岭热带云雾林中热带山地常绿林和热带山顶矮林群落为对象,分析了热带云雾林雨季光照、空气湿度、空气温度、土壤和地形特征,为分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应等生态学过程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热带山地常绿林和热带山顶矮林在一天中的光合有效辐射呈单峰曲线变化,热带山地常绿林各时段的光合有效辐射显著低于热带山顶矮林;5–10月两群落类型日平均空气温度分别为(21.76±2.44)℃和(19.33±1.03)℃,且随时间变化呈单峰曲线,热带山地常绿林日平均空气温度显著高于热带山顶矮林;5–10月两群落类型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分别为(88.44±2.90)%和(97.71±0.80)%,且随时间变化呈倒"S"型曲线,热带山地常绿林各月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显著小于热带山顶矮林;与热带山顶矮林相比,热带山地常绿林的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机质、pH和土壤厚度显著大,而全钾和有效磷含量显著低;热带山地常绿林的坡度、岩石裸露比例和海拔高度显著小于热带山顶矮林,地形因子与其他生态因子显著相关;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表明:空气温度、有效磷、全钾、全氮及地形因子对热带云雾林植被分布有重要影响。
- 龙文兴丁易臧润国杨民陈少伟
- 关键词:空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因子地形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