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湖北省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290 被引量:998H指数:13
相关作者:崔正威梁文懂徐珍张利玉陈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7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3篇化学工程
  • 47篇理学
  • 29篇环境科学与工...
  • 26篇一般工业技术
  • 13篇冶金工程
  • 10篇石油与天然气...
  • 9篇动力工程及工...
  • 8篇电气工程
  • 6篇金属学及工艺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5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4篇生物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矿业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5篇催化
  • 24篇炼焦
  • 18篇纳米
  • 17篇焦炭
  • 15篇改性
  • 15篇GC/MS
  • 14篇离子
  • 13篇氧化脱硫
  • 12篇配煤
  • 12篇萃取
  • 12篇脱硫
  • 12篇焦化
  • 12篇焦煤
  • 12篇GC/MS分...
  • 11篇电化学
  • 11篇沥青
  • 11篇炼焦煤
  • 11篇废水
  • 11篇
  • 10篇噻吩

机构

  • 288篇武汉科技大学
  • 27篇中国矿业大学
  • 10篇湖南大学
  • 8篇武汉钢铁(集...
  • 6篇武汉钢铁股份...
  • 6篇湖北国创高新...
  • 5篇航天材料及工...
  • 4篇福建师范大学
  • 4篇湖北汽车工业...
  • 4篇天津大学
  • 4篇宁波钢铁有限...
  • 4篇河南省顺成集...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湖北理工学院
  • 3篇天津水泥工业...
  • 2篇九江学院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

  • 58篇王光辉
  • 46篇李轩科
  • 42篇董志军
  • 37篇袁观明
  • 37篇曾丹林
  • 27篇邱江华
  • 27篇魏贤勇
  • 25篇王世杰
  • 24篇宗志敏
  • 22篇丛野
  • 21篇田永胜
  • 17篇崔正威
  • 15篇史世庄
  • 13篇李其祥
  • 12篇毕学工
  • 11篇郭光辉
  • 11篇何选明
  • 10篇周尽晖
  • 10篇赵磊
  • 10篇丁玲

传媒

  • 78篇武汉科技大学...
  • 11篇材料导报
  • 10篇化学与生物工...
  • 8篇燃料与化工
  • 7篇工业安全与环...
  • 7篇钢铁
  • 7篇有色金属(冶...
  • 6篇化工新型材料
  • 6篇煤化工
  • 6篇炭素技术
  • 5篇现代化工
  • 5篇新型炭材料
  • 5篇湖北大学学报...
  • 4篇应用化工
  • 4篇中国抗生素杂...
  • 4篇炭素
  • 4篇煤炭转化
  • 4篇中国陶瓷
  • 4篇无机材料学报
  • 4篇电源技术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5篇2022
  • 9篇2021
  • 14篇2020
  • 12篇2019
  • 20篇2018
  • 12篇2017
  • 10篇2016
  • 20篇2015
  • 28篇2014
  • 18篇2013
  • 24篇2012
  • 27篇2011
  • 36篇2010
  • 33篇2009
  • 12篇2008
  • 1篇2007
2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导热石墨膜的制备及表征被引量:12
2015年
将不同厚度杜邦聚酰亚胺(PI)薄膜进行压制炭化、石墨化处理得到PI石墨膜。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等测试手段分析了PI薄在高温热处理过程中的结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50μm厚PI膜经3 000℃高温石墨化后能形成三维有序堆积的石墨层状结构和较为完整的石墨晶体,其石墨片层间距为0.336nm,层片堆积高度达到65.94nm,石墨化度高达93%,室温面向电阻率为0.48μ!·m,实测面向热导率达到了994 W/(m·K)。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PI膜微晶由无定型向有序类石墨结构转变,其结晶度和层片取向程度提高,石墨晶体逐渐完善。PI膜厚度越大,其类石墨晶体生长发育越困难,层片择优取向程度越低。
袁观明李轩科董志军崔正威从野张江李艳军张中伟王俊山
关键词:导热
表面活性剂在合成超细氧化铅粉体中的应用研究
2014年
以草酸钠和硝酸铅为原料,聚乙二醇400(PEG400)、聚乙二醇1000(PEG1000)和聚乙二醇2000(PEG2000)为表面活性剂,采用化学沉淀法合成草酸铅并在320℃煅烧得到超细氧化铅粉体,采用XRD和SEM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反应合成的前驱体草酸铅纯度很高,煅烧生成的氧化铅主要是α-PbO,还含有少量的β-PbO;产物的形貌随PEG分子量的增加,由不规则状向棒状转变;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产物粒径有减少的趋势,但同时颗粒更容易发生团聚。
郭光辉刘芳芳曹新陈珊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化学沉淀法氧化铅
高性能纤维热牵伸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热牵伸贯穿聚丙烯腈基纤维制备全过程,能够使纤维内部类石墨微晶尺寸增大、沿纤维轴向取向度提高,明显改善纤维的微观结构,从而提高其物理性能。本文概述了牵伸处理在纤维制备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主要介绍了牵伸在聚丙烯腈基炭纤维、中间相沥青基炭纤维、黏胶基炭纤维、纳米炭纤维以及生物可降解纤维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聚丙烯腈基炭纤维制备各工段(纺丝、预氧化、炭化和石墨化)施加牵伸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对炭纤维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能的影响。
颜凤李保六唐万莲崔正威崔正威袁观明丛野董志军
关键词:热牵伸炭纤维纳米炭纤维生物可降解纤维
从脱硫废液中提取硫氰酸钠的工艺进展被引量:8
2011年
介绍了改良ADA法脱硫的反应机理和反应历程,阐述了脱硫废液中回收NaSCN在资源环境方面的意义。并且对溶析结晶法,分步结晶法,膜分离法,凝胶色谱法,阴离子交换树脂法和萃取法提取NaSCN的主要工艺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
曾丹林马亚丽张胜兰严铁军胡义石晓明王光辉
关键词:改良ADA法脱硫废液硫氰酸钠
利用转炉尘泥制备聚合硫酸铁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以转炉尘泥为原料,采用混合酸酸浸法浸出铁,探讨了硫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盐酸用量对铁浸出率的影响。将浸出液经铁粉还原、双氧水氧化工艺制备聚合硫酸铁,并对制得的聚合硫酸铁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硫酸质量分数为70%,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120 min,盐酸用量为15 mL时,铁的浸出率可达95%以上。
曾丹林刘胜兰王光辉马亚丽苏敏龚晚君严铁军
关键词:转炉尘泥聚合硫酸铁
PEG-HPMo/SiO2介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脱除模型油中苯并噻吩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分别以聚乙二醇(PEG6000)及正硅酸乙酯(TEOS)为模板剂和硅源,采用沉淀法制备了SiO2负载型磷钼酸(HPMo)催化剂PEG-HPMo/SiO2,对催化剂进行了FT-IR、XRD、FE-SEM等表征。采用NLDFT平衡模型对吸附-脱附等温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了催化剂的孔径分布及比表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PEG-HPMo/SiO2含有HPMo的Keggin结构且具有较高的脱硫活性。当催化剂用量0.06g、H2O2用量0.04mL、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5min时,10mL模型油中的苯并噻吩(BT)基本被完全脱除;催化剂重复使用6次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没有明显降低。
田永胜王光辉赵磊邱江华曾丹林
关键词:氧化脱硫苯并噻吩
聚氨酯用作抗癌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0年
将聚氨酯抗癌药物载体分为靶向输送型、敏感释药型和增强摄取型3种类型,介绍了在抗癌药物载体领域聚氨酯的研究现状,展望了其研究前景。
张菘周瑜刘静怡陈红祥陶旺旺
关键词:聚氨酯药物载体胶束抗癌
煤气流解吸废氨水中氨氮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煤气流解吸焦化废水中的氨氮,通过小型工业化试验,得出其较优工艺条件:废水温度为90℃,气液体积比为850,解吸助剂投加量为20 mg/L,废水pH值为10.4,废水停留时间为120 min。此时焦化废水氨氮脱除率高达94.79%,处理后焦化废水中剩余氨氮含量为195 mg/L,完全满足生化进水要求。
李笑原王光华李文兵龚凡杰刘奇刘铁军杨书琴
关键词:氨氮焦化废水
碳包覆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2009年
通过热处理在多壁纳米碳管上负载2种金属氧化物颗粒,以其为催化剂,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包覆金属粒子,并利用XRD、TEM、FESEM和EDS对催化剂和产物的物相组成、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金属氧化物颗粒均匀地负载于纳米碳管的管壁上,所制备的碳包覆金属粒子粒径较为均匀,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
袁观明苏勇董志军李轩科
关键词:纳米碳管碳包覆金属粒子
氧芴在超临界乙醇中溶解度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以乙醇为超临界溶剂,采用恒容加温法研究煤焦油洗油馏分中的氧芴在超临界乙醇中的溶解度。通过GC检测分析萃取余液的,结果表明在萃取温度为255℃、压力为7.0MPa时,氧芴在超临界乙醇中的溶解度达到0.01 652 g/mL,萃取效率达到106.5%,实验效果明显。研究得出,温度与压力对于固体物质的超临界溶解度的具有明显的选择调节性,其中温度对于溶解度的影响较大。
何选明张连斌彭宏杰潘琛
关键词:GC分析溶解度
共2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