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作品数:998 被引量:4,113H指数:23
相关作者:万红莲徐玉霞刘引鸽张翀傅志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46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90篇天文地球
  • 169篇农业科学
  • 159篇经济管理
  • 64篇文化科学
  • 47篇历史地理
  • 39篇水利工程
  • 25篇生物学
  • 21篇建筑科学
  • 18篇自动化与计算...
  • 16篇化学工程
  • 14篇理学
  • 10篇医药卫生
  • 9篇社会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87篇气候
  • 84篇污染
  • 73篇灾害
  • 70篇土壤
  • 56篇气候变化
  • 53篇旅游
  • 51篇城市
  • 44篇地理
  • 44篇生态
  • 44篇重金
  • 44篇重金属
  • 40篇降水
  • 34篇教学
  • 30篇影响因素
  • 29篇植被
  • 29篇小麦
  • 26篇气温
  • 25篇水分
  • 22篇地震
  • 20篇水质

机构

  • 973篇宝鸡文理学院
  • 88篇陕西省灾害监...
  • 83篇中国科学院
  • 48篇陕西师范大学
  • 30篇长安大学
  • 19篇西北农林科技...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西安建筑科技...
  • 8篇青海师范大学
  • 7篇西安理工大学
  • 7篇西北大学
  • 7篇陕西省气象局
  • 7篇绥德中学
  • 6篇湖州师范学院
  • 6篇西安交通大学
  • 6篇北京市农林科...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东北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环境科学...
  • 5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89篇万红莲
  • 81篇周旗
  • 70篇徐玉霞
  • 57篇文彦君
  • 45篇张蓓蓓
  • 43篇郁耀闯
  • 38篇耿雅妮
  • 37篇王长燕
  • 33篇易文利
  • 33篇张翀
  • 32篇刘引鸽
  • 30篇张军
  • 25篇宋海龙
  • 24篇张军
  • 22篇朱婵婵
  • 20篇范拴喜
  • 19篇包光
  • 19篇马莉
  • 16篇傅志军
  • 16篇李景宜

传媒

  • 124篇宝鸡文理学院...
  • 63篇江西农业学报
  • 62篇河南科学
  • 31篇中国农学通报
  • 27篇陕西农业科学
  • 24篇湖北农业科学
  • 21篇干旱区资源与...
  • 20篇水资源与水工...
  • 16篇四川环境
  • 14篇水土保持通报
  • 13篇干旱地区农业...
  • 13篇干旱区地理
  • 1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0篇水土保持研究
  • 10篇灾害学
  • 10篇宝鸡文理学院...
  • 9篇环境科学

年份

  • 34篇2024
  • 57篇2023
  • 66篇2022
  • 78篇2021
  • 76篇2020
  • 90篇2019
  • 100篇2018
  • 105篇2017
  • 91篇2016
  • 40篇2015
  • 32篇2014
  • 31篇2013
  • 31篇2012
  • 50篇2011
  • 39篇2010
  • 10篇2009
  • 13篇2008
  • 2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9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析CO_2浓度升高对小麦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了解近来年CO2浓度升高对小麦生长产生的重要影响。方法参考大量文献,分别从生长、生理和品质3个方面阐述了CO2浓度升高对小麦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首先,CO2浓度一定范围内的升高属于施肥效应,促进了作物的生长、提高了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了呼吸作用,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其次,CO2浓度升高对小麦的品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后,指出了研究的重点,对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思路。结论可以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利用CO2浓度增加的肥料效应,使用一定手段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张蓓蓓
关键词:小麦生理
基于CCME WQI模型对渭河宝鸡段水质的风险评价被引量:2
2020年
为研究渭河宝鸡段的水质问题及其相应指标的空间分布,选取渭河宝鸡段水体中COD、NH3-N、TP、TN及重金属元素(Cr、Mn、Co、Ni、Cu、Zn、Cd、Pb)和类金属元素As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加拿大水质指数(CCME WQI)对其污染特征进行评价,并对其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可视化表征.结果表明:①水中NH3-N、TN、TP及重金属元素(Mn、Ni、Co、Cd、Cu、Pb、Zn)变异系数高,受人为影响因素大;②单因子评价中,TN、NH3-N以及As整体超标,超过Ш类水质标准;类重金属元素As在吊桥采样点处达峰值3.093,与该处施工有关;③CCME WQI评价表现为“上游污染轻,下游重”,神农桥至蟠龙桥为中等水质,卧龙桥至虢镇渭河桥为较差水质,同等水质中吊桥评分较低.评价结果空间可视化表明研究区的污染状况为“西高东低”.
郭婵易文利郑浩浩
关键词:水质单因子污染指数
地理学科价值观在教材中的渗透——以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1新教材为例
2021年
地理学科价值观蕴含在丰富的地理教材中,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1新教材是新课改背景下编写的教材,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到的首本地理教材。因此,如何在教材中渗透学科价值观成为关键问题。本文将从地理学科六个层面的价值观出发,对教材进行梳理与研究。以“何时‘蓝天’常在”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为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与教学过程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为凸显新教材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提供更多可思考的路径。
汪安亮万红莲
关键词:地理新教材
西北水土流失区生态安全保障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综述了西北水土流失区生态安全保障理论研究背景、生态安全保障的思路和基本原则,总结了生态安全保障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耕作措施。
文彦君
宝鸡市近54年来人居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近年来宝鸡市人居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方法收集宝鸡1960-2013年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资料,利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评估研究区的各月份的舒适度等级和舒适度的季节特征。结果 1 2013年为近54a最舒适年份,5-6月,8-9月为全年最舒适月份;2宝鸡冬季冷不舒适程度下降,春季舒适日数增加,夏秋两季舒适程度变化不明显;3舒适度年突变以及春、冬两季突变显著,夏、秋两季存在突变现象,但不明显。结论气候变化对宝鸡人居气候舒适度发展总体是有利的。
何佳周旗李建军
关键词:MANN-KENDALL法
Farquhar模型在覆盖措施下春小麦光合光响应曲线分析中的应用
2016年
采用Farquhar数学模型对3种覆盖措施下春小麦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模拟分析,并计算了不同覆盖措施下春小麦光合特征参数。模拟结果显示:RMSE的变化范围为0.29~0.59,R2的变化范围为0.99,拟合效果极佳。春小麦光合特征参数显示,地膜覆盖措施较其他覆盖措施更有利于提高春小麦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且具有最高的光饱和点和较低的光补偿点,并使春小麦暗呼吸速率消耗减小,是春小麦光合产量累积的最佳种植方式。
宋佃星马莉
关键词:春小麦净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生态风险评价为生态环境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生态风险评价基本概念、内涵以及理论框架的阐述和分析,认为目前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估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动态演变性等特征;主要目的是探讨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和运行机制...
李景宜文彦君
关键词:生态环境
宝鸡市城郊农业用地土壤重金属及氮磷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实地采样与室内测试方法对宝鸡市城郊区农业用地土壤样品中重金属(Pb、Zn、Cu、Cd和Cr)进行了测定;利用地积累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指数法和环境风险指数法对其农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污染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中三种农业用地土壤中5种重金属均已超过陕西省土壤背景值,但均未超过国家农业用地标准中的二类标准;5种重金属在三种类型的农业用地中累积程度均存在差异,而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布较均匀;地质累积指数法进一步证实,研究区域除了Cd在部分点属于中污染和中污染~重污染状态外,其余均处于无污染~中污染状态及其以内;而5种重金属在在部分点的综合污染处于中污染至强污染外,其余处于中污染状态及其以内;Cd在部分采样点处于中等生态危害,其余各点和其他4种重金属均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状态,且5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均属于轻微生态危害;几种农业用地中5种重金属污染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均处于低风险状态;而源解析表明TN、TP、Zn、Cu和Pb为同一类污染源,而Cd和Cr为其他污染源。
范拴喜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环境风险
近200年来渭河流域干旱洪涝事件特征被引量:11
2019年
通过对渭河流域1813—2017年旱涝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重建旱涝等级以及指数序列,采用滑动t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渭河流域近200年来旱涝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200年来渭河流域发生水旱灾害共111次,水灾和旱灾分别发生了55次和36次,同年水旱灾害交替出现20次,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轻度旱灾>中度旱灾>轻度涝灾>旱涝交替>中度涝灾>重大涝灾及重大旱灾。旱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833—1880年、1914—1933年为中度和重大旱灾的多发期,1894—1910年、1933—1939年为中度和重大涝灾多发阶段。旱涝演变存在5~7年、10~11年、18~20年、60年和105~110年周期震荡。110年左右的周期震荡最强,为第一主周期,第二主周期为60年,第三主周期为20年,同时检验出旱涝有5个突变年,分别为1825年、1881年、1914年、1933年及1981年。空间分布上,渭南地区旱灾发生频率最高,天水和铜川次之,渭河源头处发生频率最低。西安、渭南涝灾发生频率最高,天水、宝鸡、咸阳次之,渭源和铜川涝灾发生频率最低。
刘引鸽胡浩楠周欢欢郑润禾龙颜
关键词:气候学小波分析渭河流域
清代民国时期黄河上游洪水灾害--以兰州地区为例被引量:6
2008年
借助红噪声分析软件Redfit35和Excel软件,整理、计算和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对清代民国时期兰州地区洪水灾害做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清代民国时期兰州地区洪水灾害发生频次为2.78年/次。轻度水灾发生频次为6.38年/次,中度水灾8.74年/次,大水灾11.77年/次,特大水灾306年/次;前期洪水灾害较少,中后期有四个集中高发时段,越到后期,严重水灾发生越频繁,灾害危害越大;洪水灾害主要是夏季水灾,其次为秋季水灾;洪水灾害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其存在的2~8年周期、准22年周期、70—80年周期说明该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与低纬海洋大气活动、太阳黑子活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兰州地区所辖四地中,皋兰是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的地区。兰州发生的洪水灾害主要为大水灾和轻度水灾;皋兰发生的洪水灾害主要为中度水灾和轻度水灾;榆中发生的洪水灾害主要为大水灾;永登共发生3次洪水灾害,全部为大水灾。
王长燕赵景波郁耀闯
关键词:洪水灾害
共9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