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63 被引量:223H指数:9
- 相关作者:杨勇田新莉朱颖旻陈振华成秋香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一株真菌所产环缩酚酸肽类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
- 2014年
- 对一株真菌ZME及其所产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通过形态观察和ITS测序对真菌ZME进行菌株鉴定,并对其发酵液上清液和菌丝体分别用乙酸乙酯和甲醇萃取;萃取后的有机试剂粗提物经硅胶柱层析和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纯化后的各组分利用光谱分析进行结构解析。结果表明,真菌ZME初步判断属于Beauveria felina。对这株真菌次级代谢物结构解析,共鉴定5个化合物Isaridin B、Isaridin A、Roseocardin、Roseotoxin B和Destruxin B,这5个化合物均为环缩酚酸肽类化合物,其中Roseocardin具有抗细菌活性。
- 张明娥熊智强刘巧霞杨迎迎王勇
- 合成生物学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探讨被引量:8
- 2012年
- 合成生物学是以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知识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综合了科学与工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使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发进入了以人工设计、合成自然界中原本不曾出现的人造生命体系,以及对这些人工体系进行体内、体外优化,或利用这些人造生命体系研究自然生命规律为目标的新时代。然而,合成生物学研究在迅速发展、表现出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相关社会、伦理、安全,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的重视与讨论。就世界各国针对合成生命对传统意义上生命概念的挑战、合成生物学产品存在的潜在风险危害、合成生物学研究的风险评估与监管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和相关探讨。
- 刘晓熊燕王方赵国屏
- 关键词:合成生物学伦理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 木质纤维素酶基因资源挖掘及真菌酶系改造被引量:1
- 2014年
- 简述了木质纤维素酶基因资源挖掘的策略和方法及其在丝状真菌酶系改造中的应用。从候选基因的获取(木质纤维素酶基因资源的挖掘和高效利用)、外源基因的表达、酶系的复配和重构等方面综述了丝状真菌酶系改造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丝状真菌酶系改造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 邹根刘睿魏勇军周志华严兴
- 关键词:木质纤维素酶系丝状真菌
- 3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分析及产生物碱菌株的筛选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究药用植物蛇足石杉、曼地亚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以及从中筛选产生物碱的内生真菌。方法用传统的表面灭菌和组织剪切法处理植物样品,通过加有抗细菌抗生素的真菌培养基分离和富集植物内生真菌。根据内生真菌的表型特征和ITS序列,对其进行分类和多样性分析,并用Neighbour-Joining的方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Dragendorff试验检测各内生真菌的发酵液,筛选具有产生物碱潜力的菌株。结果从3种植物中共分离到764株内生真菌,挑选出具有代表性表型特征的菌株83株,对ITS序列进行比对和多样性分析表明,这些菌株分布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3个纲、18个属。最后,采用Dragendorff试验从这83株真菌中筛选出青霉菌属(Penicillium)B14菌株具有产生物碱的潜力。讨论三种药用植物含有丰富多样的内生真菌分布。采用Dragendorff试验检测发酵液中的生物碱,该方法快速简便,能有效提高筛选速率,可应用于产生物碱微生物的高通量筛选。
- 杨迎迎熊智强王勇
- 关键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生物碱
- 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开发研究进展被引量:19
- 2011年
- 综述了近年来海洋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研究的新进展,总结了该类天然产物的开发策略.通过对样品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式、不同的分离培养基以及新的培养方法,讨论如何获得海洋来源的特有微生物和增加海洋来源微生物类群的多样性.阐述了在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开发过程中,采用宏基因组技术及基因组测序等手段,来发现难培养或不可培养微生物中的天然产物以及处于"沉默"状态的天然产物.最后介绍了异源生物合成、组合生物合成以及核糖体工程等技术在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开发和改造中的应用,并举例论述了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开发.
- 陈菲菲王勇王以光赫卫清
-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基因组测序组合生物合成
- 六蕊假稻Leersia hexandra病原真菌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的分子鉴定及致病性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为了筛选获得具除草潜力的病原真菌菌株,经形态学观察和18s rDNAITS序列分析,6株分离自感病六蕊假稻的菌株被鉴定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采用培养皿生测法和盆栽生测法分别评价其发酵液毒素和菌丝体悬浮液的除草活性,同时用盆栽生测法测定了菌丝体悬浮液对主要作物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6株稻平脐蠕孢培养14 d的发酵液对稗草根长、芽长均有很高的抑制作用,根长和芽长最高抑制率分别为100%和80.38%。培养7 d的菌丝体悬浮液对稗草的感病率、感病指数、株高抑制率、鲜重抑制率最高可达100%、72.00、50.29%和63.31%。6株稻平脐蠕孢菌丝体悬浮液对稗草、千金子、六蕊假稻、鸭舌草、矮慈姑、野荸荠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对双穗雀稗、异性莎草、看麦娘不致病。6株稻平脐蠕孢对主要农作物安全或致病性很弱,具有进一步开发为生物除草剂的潜力。
- 韩川段桂芳张建萍陆永良余柳青
- 关键词:分子鉴定
- 元基因组来源新型木聚糖酶的功能研究与分子改造
- 木聚糖酶是一类将木聚糖降解成低聚木糖或木糖的水解酶,其广泛应用于造纸、食品、饲料和果蔬制品等工业领域。木聚糖是自然界中第二大丰富的多聚糖,大约占地球上所有可再生有机碳的三分之一,因此木聚糖酶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中具有更重要...
- 钱昌丽刘宁王钱福周志华
- 关键词:木聚糖酶热稳定性定向进化结构域
- 文献传递
- DNA组装新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3年
- 2010年,蕈状支原体Mycoplasma mycoides的人工合成,迎来了合成生物学的崭新时代。这种突破性的进展主要得益于酵母自身强大的DNA体内重组能力。近几年来,除了利用体内重组的DNA大片段拼接技术,基于连接或聚合思想的不同尺度的DNA体外组装方法也相继出现,如Biobrick\Bglbrick、SLIC与Gibson等温一步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加快了合成生物学功能元件库、生物合成途径乃至微生物染色体的人工构建。事实上,目前所建立的各种DNA组装方法,均是由DNA分子拼接理念(包括两分子衔接思想与多片段组装模式)衍生而来。文中将在介绍DNA组装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体内、体外主要的DNA组装方法进行简要梳理,希望为不同类型的合成生物学功能器件及生物合成途径的构造提供参考与借鉴。
- 李雷芦银华姜卫红
- 关键词:合成生物学生物合成途径
- 复杂天然产物合成人工生物系统的设计与构建被引量:1
- 2013年
- 天然产物是人类疾病预防和治疗药物的最重要来源。合成生物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天然产物的开发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文中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合成生物技术进行复杂天然产物合成人工生物系统的设计与构建,包括与此相关的生物元件理性设计、生物元件挖掘、途径装配与集成,模块的组装与系统的适配等内容。
- 汪建峰蒙海林熊智强王勇
- 关键词:合成生物学
- 基因组工程改良多拉菌素和尼莫克汀工业生产菌
- 多拉菌素(Doramectin)是辉瑞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阿维菌素结构类似物,通过在前体合成缺陷的除虫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突变株发酵过程中添加环己烷羧酸生产.尼莫克汀(Nem...
- 夏海洋党福军黄隽徐晴雨王海彬覃重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