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政史系
- 作品数:51 被引量:57H指数:4
- 相关作者:马少甫王世平白炜李悦李娜更多>>
- 相关机构: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进榆林经济的协调发展
- 2006年
- 榆林已是陕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但还存在县域经济发展、城乡发展、产业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和生态发展的不协调。解决对策为:对口帮扶、异地开发、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用城市化思路解决城乡差别;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建设文化大市;坚持生态优先。
- 董田春姜莉莉
- 关键词:县域经济城乡发展
-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被引量:1
- 2007年
-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思。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过程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过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关怀。
- 李学亮许仲举
-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价值诉求
- 基督教与近代陕北社会
- 2008年
- 出于传教之目的,兴办教育、创建医疗卫生机构、举办社会福利成为基督教传教主要教务活动。在近代陕北地区,基督教事业尽管数量有限,对于陕北社会却有着特殊而深远的影响,为封闭落后的陕北地区带来新的理念,为近代陕北地区社会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近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 吕波
- 关键词:基督教教育社会福利近代社会
- 论清末教育制度改革被引量:1
- 2007年
- 清末新政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而其中的教育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最大。主要特征有:优先发展师范教育;着力发展普通中小学教育。
- 王洪涛
- 关键词:清末新政教育制度社会转型
- 浅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 本文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历史渊源出发,进一步阐明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以及这一观点提出的伟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特别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和作用。
- 王美霞
-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 文献传递
- 大力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
- 2007年
-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城乡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当前,在全面加快产业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思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 王美霞
-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 新中国政府拥有西藏主权的合法性论析
- 2009年
- 近代以来关于西藏主权的争议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产物。从历史上看,元朝以来的历代中央政府都对西藏地方施政治理;从文化上看,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品质;从国际舆论上看,没有一个国家曾公开否认中国拥有西藏主权。新中国政府拥有和维护西藏主权的合法性是不容置疑和理直气壮的。
- 孙玉华许仲举
- 关键词:新中国政府西藏主权合法性
- 对现代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 2004年
- 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探讨了现代经济学在我国高等经济类专业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并从其学科性质提出了现代经济学教学对教师的几点素质要求。
- 王宇叶普万
- 关键词:本科教学教师经济类专业学科性质现代经济学历史发展
- 清末宪政改革的现代化特征被引量:4
- 2005年
- 宪政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政治制度由专制制度向君主立宪制度过渡,主要体现为在国家制度和政治生活中贯彻了民主原则和法制原则,并且取得了具体实效,是一次现代化性质的改革。
- 王洪涛
- 关键词:清末宪政改革民主原则法制原则
- 论1928—1930年陕西大旱灾的救荒
- 2007年
- 民国时期陕西省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其中最为惨烈的是1928—1930年的大旱灾。旱灾发生以后,国民政府和民间社会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积极救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种种约制因素的存在,使救灾效果受到了严重削弱。但是救灾也有其积极方面,国民政府通过救荒,权力得到了深化,政府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 肖育雷吕波
- 关键词: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