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中文系
- 作品数:187 被引量:300H指数:7
- 相关作者:查金萍刁世兰张爱萍张玄平吴先文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琴画楼词钞》的文献学及词学价值
- 2014年
- 《琴画楼词钞》是清代王昶所编的一部反映"浙派"中期词人创作成就的词选集,收录清代中期25位词人的词作共25卷,每人1卷。它在保存"浙派"词人词作、宣扬"浙派"词学观点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我们了解"浙派"中期词人精神世界和艺术风貌的重要渠道。
- 李庆霞
- “冰雪聪明”的文学史意义——从苏雪林与冰心的早期散文比较看“美文运动”中的女性写作
- 2008年
- 20世纪20年代"冰雪聪明"的存在构成了对以男性作家为主要代表的美文运动的冲击。苏雪林与冰心以其不同的"闺阁"写作,在主题内容、文体风格及为文为人等方面显示出女性写作对美文运动的特殊影响。
- 丁增武
- 关键词:女性写作偏至
- 苏雪林与中国新文学学科的创建被引量:1
- 2013年
- 在"中国新文学"走向学科化的链条中,除了朱自清、杨振声、王瑶、沈从文等人外,苏雪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她自1932年在武汉大学开始接手沈从文留下的"新文学研究"课程,在诸多困难之下,一直坚持了六年,直至抗战爆发武大迁川。她撰写的《新文学研究》课程讲稿,内容翔实,体例规整,成为自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至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之间的重要贡献。
- 丁增武
- 关键词:苏雪林《中国新文学史稿》
- 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在古徽州的实践
- 2007年
- 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易"、"道"哲学及"阴阳五行"学说。它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自然、人、天、地关系的感性体悟和辨证思考。核心成分是强调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古徽州在传承、实践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构建与天地、山水相融相谐的人居环境方面堪称典范。
- 何峰
- 关键词:生态伦理徽州村落
- 桐城派作为古文学到新文学的过渡——朱光潜对桐城派的评价
- 2012年
- 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生于安徽桐城,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初的二十年,接受了纯正的桐城派教育,并被桐城派后学誉为可以接古文一线之传。他认为桐城派在旧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桐城派文章是古文学到新文学的过渡,桐城派文字是文言与白话之间的过渡,桐城派对文章的要求可以作为一切好文章的标准。这些对我们今天科学认识评价桐城派和新文化运动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 任雪山
- 关键词:桐城派古文学新文学
- 口语交际课程教学中的情感原则
- 2006年
- 口语交际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由于口语交际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需要注重情感性原则,发挥情感的心理功能,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知识和技能的信号源、动力源,增强课程内容学习的感染力和迁移力。
- 张发清
- 关键词:口语交际情感原则心理功能
- 作为“公产”的诗与中国“诗歌型公共空间”的建构——以田间群众性诗学观为考察对象
- 2016年
- 在文学日益"小众"的今天,田间的群众性诗学思想借助对文学公共属性的确认,进而要求政治的公共本质和大众的政治参与,通过诗的主体与本体的双重群众化,鼓励大众自主参与文学行动,培养大众的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辨能力,让文学与政治成为"公产",从而确立人民主体性,体现了建构中国诗歌型公共空间的努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 许徐
- 关键词:田间
- 情景模拟法在秘书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9年
- 秘书专业课程实践性强,在教学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改变了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秘书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学生在秘书角色的模拟表演中,借助逼真的秘书工作场景,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梳理情景模拟中的在秘书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阶段和步骤,探讨了该教学法的应用。
- 杨梅
- 关键词:情景秘书学教学法
- 从古代乐论看中国音乐的生命精神被引量:2
- 2005年
-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中,音乐是最能体现出生命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古代音乐理论中可以看出音乐是古代乐家吸纳天地创化之元气,高扬主体之生命精神的结晶;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开拓了音乐的审美空间和宇宙情调;圆和、清寒、古雅等音乐审美的趣味,所体现的是一种大化流衍的生命境界。
- 张泽鸿
- 关键词:中国艺术宇宙意识生命精神
- 寿县地名文化透析被引量:8
- 2007年
- 寿县地名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其中凝结着寿县深厚的人文积淀。文章主要针对寿县地名文化进行尝试性探索,试图挖掘出寿县地名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包括地名中反映的寿县人的宗族文化、历史事件、民间文化、宗教信仰、经济生活等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保护与开发地名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 张爱萍
- 关键词:地名文化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