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
- 作品数:703 被引量:3,772H指数:26
- 相关作者:杨知文满永张勇马金芳茆巍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隐性现物出资规制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隐性现物出资将现物出资分解成现金出资与财产交易两个过程,在财产交易中,公司因自利性欠缺而无法作为"理性经济人"尽享契约自由,为保证资本充实和维护债权人利益,其与股东的交易必须公开并接受检验。隐性现物出资乃规避现物出资规则之行为,从逻辑解释和法律体系的角度分析,该行为亦应受到法律规制。
- 王东光
- 关键词:现物出资股东出资规避法律
- 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
- 2015年
- 博尔赫斯说,我永远也无法走出父亲的书房;我想说,我永远也无法走出父母和导师(吕世伦)的目光。推广开来,我相信,在座和不在座的同门都有过类似的感动。那是因为导师爱生如子、无微不至的培养。我相信,很多嫡传和非嫡传、人大和非人大的学子,被老师改过论文、向老师请教过问题的学子,也会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是因为吕老师心胸广博、没有门第之见的关怀。
- 马金芳
- 关键词:功名导师学子老师
- 印度刑法现代化——以《印度刑法典》为线索
- 2022年
- 《印度刑法典》是普通法地区法典化的成功先例,也是法律移植的经典范例。从立法历史背景来看,这部刑法典是英帝国变革印度殖民统治的产物,并因此深受19世纪英国刑法改革的影响。从起草与实施过程来看,法律参事和法律委员会是刑法典编纂的主要设计者和执行者。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不仅实现了印度刑法的统一,而且也促进了印度刑事司法的统一,从而推动印度刑法现代化。从内容、形式与特征来看,刑法典是以英国刑法为基础,并吸收了当时英国刑法改革的成果,如大量减少死刑的罪名和以边沁的法典编纂原则为指导,从而反映出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西方刑法改革理性化、世俗化和公法化之特征。从立法修订与刑法发展来看,刑法典的立法修订模式是以刑法(典)修正案为主,同时,以单行法规立法为辅。160年来,印度刑法发展呈现出此消彼长的三个趋势,一是殖民化与去殖民化,二是宪治化与反宪治化,三是解法典化与再法典化。因此,探讨印度刑法现代化的经验和特点,也许能为中国刑法的法典化和现代化提供有益启示。
- 张文龙
- 关键词:刑法现代化法典化
- 比较法上的个人数据信息自决权被引量:109
- 2013年
- 体现个人人格的肖像、个性表达和言论、个人数据信息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的是人内心层面的心理和情感的过程。在社会现实和社会共同生活中,它们是通过个人的决定权来转化和实现的。个人信息自决权应该作为独立的人格权,还是隐私权在信息社会的新外延,美国法和德国法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 贺栩栩
- 关键词:个人数据比较法自决权隐私
- 生态消费需求视角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研究被引量:11
- 2015年
- 生态消费是一种平衡人类生存环境里各种构成关系的消费方式,它使人类的需求不因向自然界或社会的索取、消耗而破坏生态环境。从根本意义上说,生态消费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目前我国的产业类型及产业结构还不能满足生态消费理念的要求,通过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来维护、建设生态化的产业环境势在必行。在生态消费需求的视角下,分析了生态产业发展应有的要素条件和我国产业结构现状,提出通过生态消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生态消费、以自主创新推动生态发展以及建立生态消费的保障机制等措施,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俞世峰
- 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生态文明
- 经典理论阅读与中国当下的法学教育——以作为德性法制的现代法治为主题展开被引量:3
- 2017年
- 讨论经典阅读对法学教育的意义可聚焦于以法治为主题而展开相关的话语与商谈建构。在当代法学视域中,诸如自然法学的经典理论为现代法治意识、法治理念和原则的巩固与传播积淀了诸多值得宣扬的叙述。从中国当下现实来看,德性法制的发展和现代法治的构建确需包括自然法理论在内的经典理论对当下法律实践和法学教育的持续性支持与浸润。中国法学教育要综合地揭示和传授有关法律或法治的全部图景。经典理论的研读无疑可以给法科学生带来不同理论范式和语境脉络下的有关法律秩序的认知。
- 杨知文
- 关键词:法学教育现代法治法律职业
- 对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现象的反思——以严存生教授的研究为例被引量:2
- 2014年
- 中国法哲学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除了一些学术综述外,我们很少把中国法哲学研究作为文化现象来反思。以至于有些人认为,在中国并不存在"中国法哲学",存在的只是"西方法哲学在中国"。虽然这一判断有一定道理,但今天的中国确实存在着中国法哲学研究,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整合法学派。老一辈学者对整合法学派的出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研究的结构性缺陷。过度的整合使中国法哲学研究成果缺乏鲜明的个性,对未来的法治中国建设也可能有负面作用。中国法哲学需要发挥其整合性优势,但也需要改变以认识论代替方法论的惯性思维。
- 陈金钊
- 关键词:法哲学法理学法律方法论
- 特殊动产物权变动的规则——兼评《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十条被引量:3
- 2015年
-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一方面肯定均未交付时登记可先于一般债权人取得特殊动产的所有权,一方面又规定交付优先于登记取得物之所有权。交付产生的物权变动公示效力小于登记产生的物权变动公示效力,法律却规定交付的买受人优先于登记的买受人取得所有权,这显然违背了法理。登记的公示效力具有独立性,在一定条件下仅登记不为交付亦可产生物权变动效力且该变动具对抗效力;登记对抗的实质是对物权变动相对人未为登记时善意第三人可基于善意取得制度优先取得物权的提醒。间接交付不转移物的实际占有的情形下,物权变动的公示效力大大减损。因而,有必要根据交付的形式区分善意取得的具体构成,以达到均衡当事人之间利益的目的。
- 李霞
- 关键词:登记对抗善意取得
- “先私后售”行为的实务处断与裁判规则被引量:2
- 2020年
- 我国刑法对于走私犯罪的立罪模式采"截短型"结构,以形式的法律属性作为行为立罪的原则,由此使得走私犯罪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为"必然的"数罪类型。囿于司法适用中对这一立罪原则的认识不足,导致走私行为与后续销售行为在罪数处置判断上混乱。我国刑法未采用大陆法系国家对部分罪数类型与处断原则法定化的方式,而仅在分则中对同种罪数类型设定出不同的处断原则,现实地造成了理论与立法关系的错位。"先私后售"行为的罪数判断,必须建构明确的理论解决方案,区分确定性目的走私与非确定性目的走私,将罪数理论基本原理引入走私行为的分析之中,确定行为本质的差异,明确罪数判定一般原则,通过立法完善之路径,将走私犯罪罪数认定原则法定化。
- 程衍
- 关键词:走私犯罪罪数理论
- 系统论宪法学新思维的七个命题被引量:35
- 2019年
- 系统论宪法学复兴了宪法社会学传统,从社会整体视角出发破解了现代宪法的"源代码",可能给当代的宪法学研究带来新思维。这种新思维致力于构造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其内在逻辑是:现代宪法独特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它在时间、空间、事物三个维度的内涵和特征,使之得以处理现代社会固有的宪法问题;全面理解现代社会面对的宪法问题,才能准确把握现代宪治的实践历史和当下发展,合理预测现代宪治的未来走向;与此进程相应的宪治模式转换,反过来又取决于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之中有效执行现代宪法功能的客观需要。这一新思维可以初步概括为七个命题:现代宪法的社会功能是"维系功能分化";现代宪法的"现代性"体现为"效力自赋";现代宪法位于法律系统与政治等功能系统的"结构耦合"处;现代宪法的内容有其"社会规定性";抵御体制性社会力量的权利才是"基本"权利,它涉及多重主体,具有双向效力;除了权力滥用的"政治宪法问题",现代社会还面对社会媒介失控的"社会宪法问题";为了处理日益复杂的社会宪法问题,现代宪治持续发生模式转换,正在迈向多元主义的未来。
- 陆宇峰
- 关键词:宪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