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宋全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人类学
  • 2篇田野
  • 2篇田野研究
  • 2篇民族学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时代
  • 1篇新石器时代晚...
  • 1篇新石器时代遗...
  • 1篇信仰
  • 1篇学科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回顾
  • 1篇学术经历
  • 1篇学者
  • 1篇遗址
  • 1篇意蕴
  • 1篇饮食
  • 1篇玉器
  • 1篇中国民族学
  • 1篇中国学

机构

  • 8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不列颠哥伦比...

作者

  • 3篇潘守永
  • 2篇王建民
  • 2篇曾穷石
  • 1篇彭文斌
  • 1篇刘冬梅
  • 1篇王明珂
  • 1篇施坚雅
  • 1篇汤芸
  • 1篇胡冬雯
  • 1篇宋全
  • 1篇杨清媚
  • 1篇车延芬
  • 1篇李自然
  • 1篇杨正文
  • 1篇赵书彬

传媒

  • 4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民族艺术
  • 1篇华夏文化
  • 1篇黑龙江民族丛...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满族饮食节令性特点的表现及成因被引量:2
1996年
满族的饮食习俗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其文明程度是比较高的。这不仅表现为饮食的多样性特点,更突出的表现在其饮食的节令性上,即:饮食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果腹,还十分注重饮食的营养与卫生等多层面的考虑。究其成因,笔者认为是由满族的生计方式、居住区域的气侯环境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宋全李自然
关键词:满族饮食
土家族“梅山菩萨”信仰的几个问题——长江三峡人类学田野研究之一被引量:2
1998年
梅山菩萨被奉为猎神,是土家族的民间信仰之一。这种信仰与狩猎有密切关系,或与狩猎用“媒”有一定联系。在其传播中又与湖南中部的“梅山教”发生某些关系,与瑶族、白族的“猎神”似有共同的起源。三峡一带的土家族对梅神的态度是又敬又怕,但有时又不乏戏谑,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符合李亦园所说的“仪式”与“传说”有“任择”(arbitrary)关系。
潘守永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意蕴
反思历史与关怀现实的学者--历史学家王明珂专访被引量:3
2008年
王明珂教授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丰富的民族志田野经验,对西南少数民族,尤其是川西北羌族作了多年的考察和研究。近年来他的史学和人类学的互证方法,社会记忆、结构性叙事、表征、文类、社会场景和历史心性等方面的独到的研究,渐为中国史学界和人类学界所熟知。王明珂教授在访谈中,回顾了他在哈佛大学的受教经历,对典范史学的概念和方法的存疑,以及他在岷江上游的考察和史语所的工作经历,并且从其著述经历中阐释了他的史学和人类学跨学科的研究取向,这对目前中国历史人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原曾穷石覃慧宁赵书彬王明珂
关键词:学术回顾跨学科研究历史人类学
中国古代玉兵之迷被引量:1
1996年
中国古代玉兵之迷潘守永考古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世界上曾经有三个玉器文化发达区,即中国、中美洲和新西兰。它们形成了一个环抱太平洋的玉文化圈,在这个环太平洋的广大的爱玉的、崇玉的文化圈中,有许许多多关于玉的美丽多彩的神话和传说故事,也有诸多的千古谜...
潘守永
关键词:民族学人类学玉器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美术馆
在乡村“巧遇”美国人类学家(续)
1999年
(续本刊1998年第四期)四我在抬头呆得久了,与村民的关系也就“瓷实”起来。当我于第二年的暑假再返抬头时,人们就象对待返乡的学子一样,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让我感动的是,人们的用语也有了“质”的变化,他们说的是“回来了”或者“又回来了”。这样的问候不仅使...
潘守永
关键词:田野研究礼物交换乡村田野工作
从川西集镇走出的中国学大师--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施坚雅(G.W.Skinner)教授专访被引量:8
2009年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中国学大师施坚雅教授所创立的"集市体系理论"和"区域体系理论",涉及了人类学、人口学、地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多学科体系,为海内外各学界所广泛称道和长期引用。不太为人熟知的是这些丰碑性的理论构架均肇始于川西一隅,即成都东南郊区的高店子的点滴生活经验与施坚雅对城市化的长期兴趣。在访谈中,施坚雅教授对特定时空和政治环境里田野调查经历作了详细的回忆,为我们理解这位学术伟人的早期学术生涯和人生经历提供了一种现有文献中鲜有的视角。
王建民施坚雅汤芸彭文斌胡冬雯
历史叙述与书写的“可表述性”--以四川凉山民主改革历史的话语特征为例被引量:2
2008年
本文讨论的是历史叙述与书写的"可表述性"。历史表述存在着与当下的政治和社会相关联的现实意义。因此,国家在建构统一、团结、和谐等社会目标时,势必要透过制度和权力的方式进入公共领域,规范公众阅读或社会记忆的历史表述形式。这是历史可表述性的具体呈现。国家定义的历史表述,会成为个人历史表述的准则。类似四川凉山民主改革历史的书写,同样存在可表述性。民主改革亲历者的口述历史也因为其对当下国家政策、意识形态对过去事件的态度,及事件其他参与者的看法等而存在表述性"规则"。可表述性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历史书写的选择和历史的表述过程。
杨正文
关键词:民主改革
学科关怀与学术思想传承--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史专家王建民教授访谈录
2008年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顾定国先生在与中国学界的交流过程中,认为有必要给美国的同行们写一本有关中国人类学发展动态的专著作为教学参考材料。1994年顾氏的《中国人类学逸史》(The Saga of Anthropology in China:From Malinowski to Moscow to Mao)出版后,被美国人类学界的书评誉为"填补空白"之举。时隔三年后的1997年,王建民教授的《中国民族学史》的出版,也被国内的学界大师认为是学科史上"超过前人研究"的"先锋之作"。二本学科史的著作,一为"知彼",另一本则为"知己",无"民族"与"学术"竞争之嫌,但在彼此的目标领域和对象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本次访谈中,王建民教授回顾了《中国民族学史》的知识与文本生产过程,对个人的受教经历、特定时段的学术语境、学术机制和范式的转换以及当今的中国人类学学术动态都作了广泛而深刻的阐述。
杨清媚曾穷石车延芬刘冬梅王建民
关键词:学术经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