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作品数:909 被引量:11,294H指数:50
相关作者:洪大用陆益龙李路路郭星华王水雄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45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8篇经济管理
  • 442篇社会学
  • 185篇政治法律
  • 101篇文化科学
  • 18篇哲学宗教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6篇医药卫生
  • 10篇艺术
  • 10篇历史地理
  • 5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 2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67篇社会
  • 137篇社会学
  • 64篇乡村
  • 56篇文化
  • 55篇农村
  • 41篇中国社会学
  • 35篇主义
  • 29篇农民
  • 28篇人类学
  • 26篇网络
  • 26篇教育
  • 25篇村社
  • 24篇社会转型
  • 23篇秩序
  • 23篇城市
  • 22篇纠纷
  • 21篇学科
  • 20篇社会治理
  • 19篇青年
  • 18篇政府

机构

  • 864篇中国人民大学
  • 18篇中央财经大学
  • 17篇北京科技大学
  • 14篇北京大学
  • 12篇华中师范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0篇安徽大学
  • 7篇西北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社会科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南京大学
  • 5篇清华大学
  • 5篇中山大学
  • 4篇东南大学
  • 4篇南开大学
  • 4篇周口师范学院
  • 4篇青海民族大学
  • 4篇上海大学
  • 4篇中国青年政治...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14篇陆益龙
  • 95篇刘少杰
  • 89篇郑杭生
  • 48篇赵旭东
  • 44篇郭星华
  • 41篇李路路
  • 27篇王水雄
  • 26篇洪大用
  • 26篇黄家亮
  • 25篇冯仕政
  • 24篇奂平清
  • 23篇朱斌
  • 20篇杨敏
  • 18篇黄盈盈
  • 16篇李迎生
  • 12篇刘谦
  • 12篇潘绥铭
  • 8篇邢朝国
  • 8篇刘精明
  • 7篇邵占鹏

传媒

  • 36篇社会学评论
  • 30篇中国人民大学...
  • 28篇社会建设
  • 25篇江苏社会科学
  • 25篇社会学研究
  • 2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0篇甘肃社会科学
  • 19篇江海学刊
  • 18篇社会
  • 16篇中国社会科学
  • 16篇探索与争鸣
  • 15篇新华文摘
  • 15篇学习与探索
  • 15篇河北学刊
  • 15篇社会科学研究
  • 14篇人民论坛
  • 14篇天津社会科学
  • 13篇学海
  • 13篇中国农业大学...
  • 12篇中国青年研究

年份

  • 45篇2024
  • 61篇2023
  • 89篇2022
  • 84篇2021
  • 57篇2020
  • 61篇2019
  • 51篇2018
  • 44篇2017
  • 36篇2016
  • 30篇2015
  • 36篇2014
  • 28篇2013
  • 26篇2012
  • 26篇2011
  • 36篇2010
  • 50篇2009
  • 21篇2008
  • 24篇2007
  • 13篇2006
  • 13篇2005
9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与城市基层共同体的重构——社会学视野下社区建设的“中国经验”(1986-2012)被引量:7
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解体,我国城市社会实践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巨变,这使得旧有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制逐渐被新型社区体制所取代。相对于西方自下而上的社区发育实践来说,我国社区建设走的是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理论界必须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认真对待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特色的社区理论。本文从历史背景、历史使命、实践历程、实践模式等方面入手,梳理了我国社区建设的内在逻辑,并初步概括出社区建设的"中国经验"。
彭莉莉黄家亮
关键词:社区建设社会生活共同体
“分化的后权威主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及其变迁分析被引量:44
2015年
本文通过世界价值观调查(1990—2007)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的数据,围绕着政体偏好、政府偏好、政治重要性、政府信任度和政治顺从这五个维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政治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及其变迁趋势,发现中国人存在较为一致的、因此是主导性的政治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偏好、信任并顺从权威政府,但强调政府以人的自由与发展为导向,可称之为"分化的后权威主义"。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虽然中国社会经历了时代变革和世代更替,但中国人的政治价值观并没有经历整体性的变迁,这种政治价值观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了支持。
李路路钟智锋
关键词:政治价值观转型社会主流价值观
网络媒介与主观公平感:悖论及解释被引量:33
2018年
在一个社会不平等维持在较高水平的社会,主观公平感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既有研究聚焦于客观社会经济结构与主观公平感的关系,揭示了其中存在的社会认知机制与相对剥夺机制,却较少关注影响这两种机制的具体因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介的使用对主观公平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媒介的"守门人"效应更弱,使用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社会不平等信息。这一方面提高了网络媒介使用者感知到的社会不平等程度,降低了人们的社会公平感;另一方面,网络媒介使用者通过向下比较反而降低了相对剥夺感,从而提升了个人公平感。这一发现反映了中国社会中主观公平感的变迁趋势,应引起各界重视。
朱斌苗大雷李路路
关键词:网络媒介社会认知相对剥夺感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整合困境的透析--兼谈社会互构论的理论意义被引量:5
2009年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整合再现其一贯的困境。自古典时期以来,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深刻地决定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调与走向,具有绝对意义的自由信条不仅为理论的发展自我设限,从而导致抽象的二元对立以及形而上学的自我循环,并且化为一种抽象空洞的逻辑起点,导致理论的匮乏与无力。当代的"消解"逆动客观上又再现同样的逻辑及刷新固有的对立。真正的超越之途,从根本上说,就是回到事情本身,即回到现实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本身。对于陷入困境的西方社会学理论传统而言,回到事情本身,首要的就是卸下虚假的意识形态价值预设与信条,使丰富立体的"个人与社会"及其生动的关系过程真正映入其原本蒙蔽了的视野,以破解二元困境。这也正是"社会互构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郑杭生费菲
关键词:二元对立建构论
从集体表象到数字表象:元宇宙热潮的演化与扩展
2022年
元宇宙热潮升腾面至,元宇宙阐释众说纷纭,快速生成的元宇宙现象令人感到虚实难辨。可以借鉴迪尔凯姆在宗教生活中发现集体表象和社会制度的研究方式,在快速变化的元宇宙热潮中揭示元宇宙的观念演化、扩展根据和发展趋势。时至今日,元宇宙已经不能仅被理解为表象空间或精神社会,它在利益、权力和技术的驱动下已开始同现实社会融合,进而扩展为丰富而端新的社会形态,由此成为社会学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
刘少杰
关键词:集体表象迪尔凯姆社会融合网络化数字化
游与离:农村青年淘宝店主的双重生活面向——以鲁西湾头村为例被引量:11
2019年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淘宝以其门槛低、技术难度小和初始资金少的优势逐渐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势力。在这一背景下,利用电商平台创业增收的返乡青年,是再次融入城市以满足发展需求,还是嵌入乡村以发展乡村经济,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研究发现,以青年淘宝店主为代表的返乡青年,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农民工被动融入城市的新模式,他们一方面对城市文化和生活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在行动中展开了融入城市的新实践;另一方面对乡村经济和社会具有依赖,淘宝经济的发展使其嵌入村域经济和乡村伦理。这种双向吸引和嵌入,加强了城乡交流,使青年淘宝店主成为城乡交融的获益者。
肖葛根王艺璇
关键词:乡村伦理
迈向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一种面向于世界未来的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探索被引量:2
2023年
面对世界性的文化转型,不同的文化借由各美其美转换到了文化自觉的自我意识上。文化的一和多的问题意识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新关注。这就需要有一种面向各自文化自觉存在的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存。由此,一种迈向文化转型的人类学成为当下及未来的新发展趋势,成为多样性和共同性同时存在的大背景,并要求我们从各种变化中看到文化交流中的和而不同价值的智慧性存在。人类学需要在差异性共存中寻找自身在未来世界发展中的新定位,在文化交往、交流和交融中看到一种实践性意义上的文化共同性意识的养成。中国人类学需要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现其自身可能拥有的那种构建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的文化智慧的存在,并借此智慧性的价值而真正贡献于全人类在未来的共同性发展。
赵旭东
关键词:和而不同文化自觉全球社会
科研人员的社会资本与职业倦怠被引量:1
2024年
研究利用一项关于全国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分析我国科研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以及社会资本对于职业倦怠的缓解机制。研究发现科研人员的社会网络规模、社会网络密度和社会网络差异性等社会资本特征对缓解其职业倦怠水平有一定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紧密的强关系网络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组织人际氛围,并在负面事件来临时提供社会支持,从而降低科研人员职业倦怠水平;而松散且广泛的社会网络可以促进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和资源获取,提高学术绩效,也可起到缓解职业倦怠的作用。本文将社会资本视角引入职业倦怠研究,拓展了对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理论认识,同时也为缓解科研人员职业倦怠,提升科研人员创新效率提供了政策参考。
赵延东赵智渊石长慧
关键词:社会资本职业倦怠社会网络
城市民工群体的自愿性隔离被引量:77
2005年
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在拉大,两个群体之间的自愿性隔离的程度很高。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等歧视性政策、城市居民对城市民工的整体性偏见与歧视,是造成民工与城市居民自愿性隔离的主要原因,而民工的社会网络又为民工选择自愿性隔离提供了现实条件。
郭星华杨杰丽
关键词:民工社会距离
找回礼物精神:重审“时间银行”的理念基石与实践路向
2024年
发展“时间银行”对于缓解老龄社会压力具有积极意义,但目前其发展陷入了理念与实践之困。通过回顾“时间银行”创始人埃德加·卡恩的论述可以发现,“时间银行”蕴含着礼物精神,挖掘这种礼物精神有助于回应当下的困境。在理念层面,时间等价是否公平、有偿性与志愿性是否冲突等问题可以借助礼物精神得到澄清:时间等价的公平性源自单位时间内劳动市场价值与基本人类价值的融合;有偿性原则不仅是对基本人类价值的承认和对“受辱的施舍”的规避,也可经由回礼义务促成更广泛的助人利他行为。在实践层面,可以通过情感植根与伦理嵌入等方式将礼物精神带回实践的中心,重构“时间银行”的实践路向。鉴于“时间银行”与礼物精神之间的亲和性,可以在未来研究中引入“礼物”这一理论范式。
赵万林张若珊
关键词:互惠性
共8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