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 作品数:241 被引量:432H指数:9
- 相关作者:慈波崔小敬陈开勇孟国栋韩洪举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红楼梦》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
- 2022年
- 《红楼梦》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主要摘译原著中的片段,发表在非文学的读物上,翻译目的是学习语言或了解东方文化习俗;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为第二阶段,欧洲相继出现《红楼梦》选译本和全译本,西欧译本站在资本主义立场的评论与东欧译本的社会主义立场形成鲜明的对比,翻译者与评论者的身份构成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红楼梦》全译本、重译本在西欧和东欧先后问世,伴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带来的是欧洲“红学”多元化而又边缘化之格局的重塑。以上三个时期在西欧和东欧两大学术板块中的不同取向与反映,在总体上呈现为合—分—合的发展轨迹与趋势。
- 高玉海李源
-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
- 元初族群政治与帝国漕粮海运体制被引量:1
- 2021年
- 元人视漕粮海运为本朝超越汉唐盛世的标志性政治成就,而其创立过程与元初族群政治形势密切关联。元灭南宋后,阿合马就着力开通江南至大都间的漕运,然在北方汉人官员的强烈反对下受挫。至元十九年,伯颜为首的江南政治集团提出试行漕粮海运,南人海运群体得以进入帝国漕运体制之中。桑哥执政时引入回回人群体掌管漕粮海运,压制南人势力的扩展,不过这也使得海运逐步成为帝国漕粮运输的主要方式。元初忽必烈灵活、实用的族群政策将朱清、张瑄等南人海运群体收服于海运体制之中,然成宗朝时,朱、张等试图突破帝国族群政治的桎梏,终至败亡,此后元廷注重各族群政治力量的互相制衡,建立蒙古人为监督,色目人、北人、南人互相制衡的漕粮海运体制,而体制中存在严重的族群藩篱和待遇不公,为漕粮海运在元末的崩溃埋下伏笔。
- 陈彩云
- 关键词:元代族群政治漕粮海运忽必烈
- 新巧之外:《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与朱熹、吕祖谦的文理之争
- 2023年
- 吕祖谦任太学博士期间,对三苏论体文进行细致绎读而编选《东莱标注三苏文集》。这一文章选本创造性地使用标抹符号以揭明主旨、划分段落、勾勒大意,是评点第一书《古文关键》的形态滥觞。以三苏文章为中心,朱熹与程洵、汪应辰、芮烨、吕祖谦等人展开激烈争论,他秉持排他性道学立场,抨击苏氏学术驳杂、政治摇摆、人品浮华,却也无法忽视苏轼作为“科举之宗”的文章史地位存在。吕祖谦则坚持文理会融的思想,力图弥合性理与文章之间的罅隙。吕祖谦通过标注三苏论体文,推扬其积极修辞效用,抉发其格法意义,推动了科场论体文写作的规范与定型。
- 慈波
- 关键词:吕祖谦道学
- 试论文言小说的知识性--以明代文言小说丛书为考察中心
- 2021年
- 学界对古代小说文体知识性的探讨多集中于明清通俗小说方面,而对文言小说文体的知识性问题关注度一直很低。明代人编刊了众多文言小说丛书,其选目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志怪、传奇、杂录、丛谈等小说类型,还收录许多专业著作,这反映出编纂主体将“知识性”纳入小说本体性内涵的观念。小说丛书编纂与目录学传统存有深度的关联,由于知识性、实用性是子部学术的共性,“小说家”又一直栖居于子部,故书目“小说家”著录专业书是一种当然的惯例。小说丛书在展示“小说”本体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是因为编纂主体对小说本体性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因其继承了前代《百川学海》《说郛》的编纂义例。
- 刘天振
- 关键词:知识性
- 《太平广记》人鬼遇合故事的主题类型与文化蕴涵被引量:3
- 2013年
- 《太平广记》人鬼遇合故事按其主题可分为婚配型和偶合型两种亚类型,每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次生类型。这些故事蕴含了冥婚习俗、世俗情爱和阴阳哲学等文化观念。
- 曾礼军
- 关键词:《太平广记》文化蕴涵
- 历史追忆与现世沉迷:唐诗中的金陵与广陵--以江南城市文化圈为研究视阈被引量:7
- 2009年
- 金陵(南京)与广陵(扬州)同为对唐代文人产生重要影响的江南城市,这在唐诗中表现得颇为充分。在六朝末年金陵被毁后,广陵历史性崛起,于是六朝金陵的繁华逐步过渡为唐代广陵的繁华。以唐诗为观照点,可见出描写金陵与广陵的作品在吟咏内容、情感意向等多方面的不同。诗作对两城的不同展示,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从金陵到广陵的文学演进,同时,这一典型的文化现象也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得以观察江南城市文化的变迁轨迹以及城市发展与诗歌表现的互动关系。
- 葛永海
- 关键词:唐诗金陵沉迷
- 《越人歌》楚译的象征主义审美表现及其对诗歌翻译的启示被引量:1
- 2020年
- 公元前6世纪的《越人歌》楚译是中国第一首译诗,它不仅直接促成了诗歌史上“骚体”的确立,也大大影响了南朝吴歌风格的形成。《越人歌》有原始古越语记音文本保存在刘向《说苑·善说》中,由于楚译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当代不少学者对此记音文本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做了不少复原性的破译工作。本文从楚译对越语原文本创作原则的充分把握和综合运用切入,通过对《越人歌》楚译与当代众多破译之文本内涵和结构层次的深入比较,分析《越人歌》楚译的象征主义审美特质及艺术表现。楚译《越人歌》之所以能将原本粗糙的现实仪式之唱词改造成为具有综合象征意蕴的千古绝唱,原因就在于它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化被动的还原论者为主动的再创造者,对原作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加工,大大提升了其审美表现的层次和效果。这种提升既体现在对《越人歌》原作显在文本之形式与内涵的调适和延展方面,更成功地体现在对其潜在文本之隐喻象征意蕴的挖掘和补充方面。
- 陈玉兰
- 关键词:《越人歌》仪式
- 清代两浙文学世家的时空分布与文学建设被引量:9
- 2013年
- 清代两浙文学世家的区域分布极为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宁绍五府,其中浙西地区远多于浙东;其时代演变总体上呈现历时递减态势,从清前期到中期世家数量骤然剧减,清后期依然衰减。清代两浙文学世家的文学传承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即家族、地域与流派唱和有着高度的融合性。文学世家一方面致力于本家族的文学建设,另一方面又是乡邦文学的引领者和建设者。同时,文学流派和文人结社也往往由家族文人群体组成和参与,建立在家族文化圈的基础上。
- 曾礼军
- 关键词:文学世家文学建设
- 浙东文人群与明前期文坛走向——从“元正统论”视角观照被引量:5
- 2017年
- 明代文坛格局中,浙东文人群的主要意义在于承元。在忠实执行朱明王朝意志,快速修撰《元史》的进程中,浙东文人秉持"元正统论",概括提出元季创作总体上"通经显文"的特点,这也可以看作是明初的创作取向。基于"元正统论"而提出的"通经显文"创作观,没有因为浙东文人群退下文坛主宰地位而消失,代浙东文人群而起的江西派和台阁体,继续承元统之绪,以理学主导文学创作。直到"土木堡之变"动摇了"元正统论"的根基,更兼嘉靖时期与北元关系的变化,明代文坛才以复古运动的掀起而真正开启明季文风的锻造进程。
- 邱江宁
- 关键词:元末明初
- 屠隆《舆图要略》辑纂特色管窥
- 2019年
- 屠隆《鸿苞》卷三、卷四《舆图要略》(上、下)是对大明各地方志的撮述,于全书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别于传统的地理书,《舆图要略》的编纂宗旨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性,其撰述体例采用文章体而舍弃纲目体,而屡引民谣、诗歌、传说故事,又使其充溢文学色彩。《舆图要略》还体现出屠隆强烈的主体性,是其“用世”“出世”矛盾思想的一种图解。《舆图要略》对张岱的《石匮书·地理志》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 贾秀兰刘天振
- 关键词: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