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
- 作品数:65 被引量:91H指数:6
- 相关作者:张美宏王茂泽张焱匡钊李亚青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略论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认同
- 2015年
-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活动和改变着一切,并且从不同的视域来解释和理解自身的这种活动。可以说,生活世界的政治是人创造的,它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理念展现出来,使得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紧密相关起来,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状况,这就使得公民身份的认同旨趣产生差异,通过论证和说明认同产生的困惑、焦虑和危机的缘由,指明和阐释克服这种公民身份危机的途径,重新为现代公民确立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 马俊峰
- 关键词:共同体公民身份
- 《沉思录》——和心灵的对话
- 2010年
- 《沉思录》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书,是他和心灵的对话集。本文进入作者那个安宁恬静的内心世界,对书中的意志自由、生命和心灵思想进行论述。
- 杨宝安
- 关键词:意志自由生命心灵
- 思想史视域中的话语表达与写作技艺被引量:2
- 2014年
- 从思想史角度出发,立足文本开显的意义,与阅读主体理解和把握的意义一致性问题,展开话语表达如何才能真正表达作者真实意图,以及如何才能洞察文本所显现的真理所在,阐述把握文本写作技艺才是唯一路径,在哲学、科学、修辞学语境中论述表达与技艺的关系,从而凸显思想史对深化理解哲学与政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马俊峰
- 关键词:思想史语言表达写作技艺
-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被引量:2
- 2016年
- 第三个二律背反给康德相容论的判定造成了困境.正题不足以自行表明康德是相容论者,因为尽管有许多文本指出自由和自然因果性能够在同一个行动上共存,但二者还有许多冲突的地方.此外,康德说正题和反题都对,这进一步加大了判定的难度.本文在尽量弱化先验观念论的情况下,以自由和自然因果性在概念上是否矛盾为标准,依据二者在概念上的不矛盾,将康德判定为相容论者.但基于康德伦理学的目的,最终主张康德是相容论者,但是个独特的相容论者.
- 胡好
- 关键词:相容论
- 关于智慧文明的哲学思考
- 2009年
- 一个确定的事实是人类科学到今天仍不能确切地证实外星人甚至外星生物的存在。根据智慧文明学习与融合的特征,假设宇宙中存在许多智慧文明,则目前任何文明的发展都尚未达到互相接触的程度。如果科技发展存在极限,则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孤独的。
- 罗峰
- 关键词:外星人文明社会
- 儒家先知传统与和谐社会——杜甫诗篇与圣经先知书《阿摩司书》的跨文本对话
- <正>在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旋律的前提下,中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中国的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世界的和平环境,也离不与世界人民的文化交流。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重温古代希伯来先知和中国儒家圣贤的伟大的和平主义理想...
- 姜宗强
- 文献传递
- 简论夏、商、周三代宗教的社会功能
- 2004年
-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 ,间接地反映并服务于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 ,古代宗教亦是如此。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前时代的宗教 ,就其积极的社会功能而言 ,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统一军事行动及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社会凝聚力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翟存明
- 关键词:夏朝商朝周朝社会功能社会秩序社会凝聚力
- 刍议共同体与公民身份认同
- 2014年
- 公民身份认同意味着公民对共同体表示赞成和接受,而共同体则构成公民表示忠诚、寻求归属感的对象。离开共同体,公民无法成为政治法律保护的对象,也就丧失了公民身份。因此,共同体使得公民身份成为可能,同样,也使公民身份认同成为可能。面对全球化的发展对公民身份认同提出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地域因素与全球化的统一,我们应该从保障人权的角度来重新建构世界公民身份,以全球治理方式来应对由公民身份产生的危机。
- 马俊峰
- 关键词:公民身份共同体自由主义
- 《易传》中“命”对“生”和“性”的统摄
- 2008年
- 就同一理论维度论,《易传》认为"生"、"性"同源于"命",即在"生"和"性"之间,"命"成为连接二者的契合点,"生"经由"命"转化为"性"。《易传》讲"生"是基于阴阳"转易"的,由此出发则使"生生不已"成为"命"的基本内涵,而讲"性"则是基于"命"向万物之"顺承"的。"命"的"生生不已"促成了"性"的积极有为,进而引领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 张美宏
- 关键词:易传
- 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与库恩在历史文化视域中的一种对话
- 2010年
- 作为一种具有公认成就的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无疑是一种范式。文章以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论文和成熟的教科书为主要样本,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观上的先验性来自其实践范畴的本体预设和承托,当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认识不足,形成了"实践范式"下以"科学"为表象的种种理论扩张和困境。因此,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上并没有走出多远,在谨慎地反省、回溯其双重历史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应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予以完善。
- 张焱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