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 作品数:422 被引量:1,108H指数:17
- 相关作者:行龙张俊峰胡英泽常利兵李嘎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洋畜入中国:以民国时期美利奴羊进入山西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 2018年
- 以民国时期美利奴羊进入山西为个案研究,通过对美利奴羊的引进、推广、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具体过程的分析,初步探讨畜牧业背后的国家制度、政策、社会层面是如何运行的。进一步揭示近代中国政府和民众对于西方新事物的不同认识和行为。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从以土地和水为中心到以畜牧为中心,无疑为理解乡土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 张俊峰焦帅帅朱冠楠
- 关键词:民国时期美利奴羊
- 政治规制与革命伦理教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私人生活——以山西平遥双口村为考察中心被引量:2
- 2018年
- 集体化时代国家对农民的私人生活进行政治与革命伦理的双重改造。农民的私人生活被置放在阶级话语和革命伦理的宏大体系中,既承载着农民的自然生命及他们的基本处世态度,也成为体现国家意志的载体,是透视集体化时代社会运行机制的窗口,潜藏着国家政治运作的痕迹。国家从个人的婚姻和情感、生活习俗和娱乐活动等方面对农民的日常生活进行改造,以此促进农民私人生活的变革。政治性、阶级性和革命伦理的规制与教化对乡村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农民在接受国家改造的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自我主体性和能动建构。
- 马维强
- 关键词:革命伦理
- 土改前晋北乡村地权分配状况探析--基于定襄县阎家庄的考察
- 2016年
- 土地问题,尤其是地权问题一直是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迄今为止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山西省定襄县阎家庄为个案,对土改前的地权分配状况进行研究,得出其比较集中和相对分散结合的分配特点。在总结其分配状况的同时,归纳出地权变动以中农和富农阶层为主,而地权分配是受以土地买卖、分家析产为主的多方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 董秋伶
- 关键词:地权乡村基尼系数
- 近代蛋业贸易中的收购机制
- 2024年
- 20世纪初,蛋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其原材料的收购过程一般由蛋贩进入乡村直接进行收买,将蛋类转运至集市或直接售卖至蛋行(栈)、蛋号、鸡子店等机构,再由这些机构运往蛋厂加工或二次售卖。随着蛋业贸易的发展,部分资本雄厚的蛋厂及少量蛋行试图压缩收购成本,减少交易环节,在产地设置蛋庄直接向蛋贩收货。蛋业中的鲜蛋资源收购方式虽然在市场配置与企业配置之间不断进行调试,但始终难以越过蛋贩这一基层中间商。由于传统商业市场惯习与基层社会结构的稳定,这一机制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扩展近代社会的商业功能,但最终并未形成一种高度组织化、科层化的制度安排,无法从源头上控制蛋类的生产与收购。
- 赵慧斌
- 关键词:蛋业中间商交易成本
- 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被引量:23
- 2004年
- 开展区域社会史研究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趋势 ,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相关理论尤其是国家与社会、大传统与小传统等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者认为 ,在方法论上 :应从整体史的角度出发 ,加强区域间的比较研究 ;要重视区域史的分期问题及其划分区域的客观标准 ;要加强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 ,提倡史学工作者走出象牙塔 ,走向田野与社会。结合明清以来山西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结合国内外学术发展前沿和主要趋向 ,作者提出今后山西区域社会史应当首先从“明清以来山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 ;晋商与山西地方社会 ;三晋文化与民俗 ;山西抗日根据地社会状况及其变迁”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 行龙
- 关键词:区域社会史区域史明清社会三晋文化整体史
- 社会变动下的乡村传统——《退想斋日记》所见清末民国年间太原地区的乡村演剧被引量:8
- 2012年
- 清末民国年间,太原地区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乡村社会在对演剧为代表的民间传统表现出最大限度坚守的同时,也不得不囿于现实环境做出种种变通。演剧传统的保持与改变既体现了社会变动下乡民试图维持原有生活秩序的努力,也包含着他们对时代变化的无奈应对。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中关于清末民国年间乡村演剧活动的详尽记载,反映出社会变动对乡村传统和乡村生活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 韩晓莉
- 关键词:《退想斋日记》演剧乡村社会
- 20世纪50年代山西省崞县治所的迁移——基于地域历史的长时段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对待历史时期的治所迁移问题,应重视长时段理念下的过程性研究,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1959年12月山西省崞县治所由崞阳镇迁至原平镇。原平镇之所以能够成为新县治,绝非自新中国建立后方现端倪,实际上早在明代中期其交通优势开始显现(成为两条驿路的交汇点)之时既已埋下伏笔,这使得崞县境内的经济中心经历了从一元(崞阳镇)到二元(崞阳镇—原平镇)再到—元(原平镇)的'结构'变迁。就治所迁移'事件'本身而言,从1956年1月崞县方面提出首次迁治申请到1959年12月最终完成迁治,过程一波三折,新治所党政机关建筑的经费投入、忻县地委专署的迁治意向、'大跃进'运动的推进、崞县方面的迁治坚守等成为影响迁治进程的关键因素。
- 李嘎
- 关键词:交通区位长时段
- 身体叙事视野中的“丁戊奇荒”——以山西省阳城县为考察中心被引量:3
- 2016年
- "丁戊奇荒"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历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成果硕硕,多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把握整体,鲜少微观考察,更缺乏对灾荒中身处社会底层的个体生命的关注。因此,如何将其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理论创获,是"丁戊奇荒"研究的新课题。以留存在山西省阳城县乡间社会的、记载"丁戊奇荒"的民间碑刻为研究材料,以灾民的身体侵害变故以及遭遇变故后民众的身体伦理变化为考察对象,着力将灾民的身体重新放入其发生变化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关注身体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为了更加深刻地呈现这种变动,进一步引入叙事理论,就灾荒与叙事等理论核心要素之相互关系开展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尝试实现从灾荒叙事向身体叙事视角的转换。
- 郭俊红
- 关键词:丁戊奇荒身体叙事
- 区域、阶级与乡村役畜分配——以20世纪30-50年代山西省为例被引量:4
- 2017年
- 役畜是中国传统乡村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家庭财富。本研究利用新的资料分析发现,20世纪30—50年代山西乡村役畜分配在区域和阶级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和不平等的特点。区域上,晋南多牛,晋北多驴、骡;平原多牛、马,丘陵、山地多驴。数量上,地主、富农阶级占有的役畜较多,中农、贫农阶级占有的役畜较少。类型上,地主、富农多马、骡,中农、贫农多牛、驴,这与不同阶级的生产经营方式密切关联。役畜分配结构因家户经济结构、地理区位等因素而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受疫病、灾荒、战争等因素影响发生动态演变。土改对于役畜阶级分配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土改后至高级社入社前,役畜分配发生的新动向,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乡村社会经济演变的传统。整体而言,20世纪30—50年代山西乡村地区役畜比较贫乏,这是家户间互助合作的重要背景,也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推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关键原因。
- 胡英泽郭心钢
- 明代永乐朝官员惩治情状探微
- 2020年
- 官员惩治事关王朝兴衰,为明成祖所高度重视,永乐朝官员惩治按原因可分为政治清洗、皇储之争、同僚倾轧、违法渎职和触折龙颜五种类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复杂性,其实质是皇权的工具。它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成祖的政治意图,起到协调人事关系、平衡政治力量、稳固政治局势的作用,为谋求盛治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对司法公正、士人品节和官场风气造成了负面影响,阻碍了行政效能的充分发挥,使永乐朝政局隐含着衰乱的危险。
- 赵泽中
- 关键词:明代永乐朝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