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 作品数:637 被引量:1,074H指数:12
- 相关作者:张茂泽宋玉波郑熊夏绍熙王继训更多>>
- 相关机构:咸阳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解析陈寅恪文化本位论被引量:7
- 2006年
- 文化本位论是陈寅恪文化史观的核心,它是否有体系一直是学人争论的问题。通过研究,认为它有“文化”本位论、中国文化本位论、儒家文化本位论三个层面的含义。这三个层面所体现的从文化角度研究历史、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儒家文化精神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等思想,对陈氏的史学方法与信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 郑熊
- 关键词:陈寅恪
- 20世纪以来先秦儒家历史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2015年
- 20世纪以来,针对先秦儒家历史观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时期,新思想、新学说的大量涌现使史学界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一段时期,许多史学家、思想史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先秦儒家历史观的研究多从讨论西周、春秋、战国的社会形态,孔子、孟子、荀子所属的阶级立场等方面展开,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文革"中,大量"评法批儒"、"批林批孔"的文章将儒家和法家的历史观说成是"根本对立"的,从而贬抑儒家,褒扬法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思想文化界迎来了新的春天,新思想、新方法层出不穷,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先秦儒家历史观作出全新的阐释。20世纪以来先秦儒家历史观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 陈典平
- 关键词:先秦儒家历史观
- 道家养生学与道教养生学的关系辨析
- 2008年
- 赵文朝
- 关键词:养生学道教道家关系辨析专家学者
- 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座谈会综述
- 2010年
- 2009年11月27日至30日,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座谈会”在西安举行,近30位与会专家学者分别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暨南大学、聊城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等单位。
- 赵娜
- 关键词: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中国思想文化
- “同道”:柳宗元“统合儒释”之儒佛差异与矛盾的线索被引量:1
- 2010年
- 柳宗元提出"统合儒释"命题的理论依据是"儒佛同道",儒、佛二家学说之所以能够融汇、统合,即表现在:"中道"思维方式、心性论、生活规范与孝道伦理等三个方面的"同道"。但是,当深入分析以上三个所谓佛与"孔子同道"之内涵时,我们发现它们的理论内涵在本质上是"异质性"的。通过论述以上三个"同道"的具体内容,进而揭示出被学界普遍忽视的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中儒佛思想的差异性与矛盾性。
- 郑建钟
- 关键词:儒学佛教
- 论马克思的自由观被引量:2
- 2013年
- 马克思对自由的认识、论述和他为劳动群众争取自由奋斗一生的历程紧密相连,有一个形成发展过程;在此发展过程中,他最终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里只有资本才有真正的自由,而劳动群众的自由才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真正自由的主要标志。由于国家对自由的限制,所以必须让国家成为完全服从于社会的机关。共产主义社会人人自由全面发展,人们才拥有真正的自由。马克思的自由观对我们今天建设自由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张茂泽
- 关键词:自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 《中庸》思想试析
- 2008年
- 韩国庆
- 关键词:《中庸》试听中庸思想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
- 英国之行对孙中山早期民生主义的启示
- 2015年
- 孙中山作为一名具有世界眼光的革命家,他的民生主义理论的构成源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当时位居世界前列的英国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纵观民生主义早期的形成过程,孙中山求学经历以及在英国的流亡期间的所见所闻对民生主义的初具雏形具有重要启迪作用。当时英国在福利国家的初步实施中的政治、社会状况对孙中山在思考民生主义的措施和意义方面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孙中山所设计的民生主义已经超越单纯解决社会问题的层面,具有重组中国国家和政治共同体的意义。
- 刘欣
- 关键词:孙中山民生主义
- 试析《管子》“四篇”的君道论
- 2014年
- 《管子》"四篇"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治心,把论说的焦点集中君主德性养成及其实现上。"四篇"君道论体现出一种由解决君道问题进而达到解决治道问题的典型政治思维。从"君道"方面研究"四篇"无疑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审视"四篇"思想的新视角。
- 柴永昌
- 关键词:《管子》君道
- 孔子的人性论被引量:2
- 2013年
- 学人论孔子人性思想,多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作为代表。其实,根据孔子实质的人性论,他的人性思想远比这丰富、深刻而系统。孔子将人纳入理性考察范围,结合文明史情况,将观察他人、反思自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人性的主要内涵是以"仁"、"礼"等为中心的德性,性近习远的现实人性被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而变化,从而确立其在人性内涵中的真正地位;他认定、推重的人性是人性中善的内涵,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克己等修养,化不良的现实人性为善的人性。所以,孔子的人性论是倾向于人性善说的;这成为后儒所谓"孔孟之道"的人性论基础。孔子的人性论,还存在着可以和马克思人性论相沟通的内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为人类普世价值建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 张茂泽
- 关键词:孔子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