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 作品数:45 被引量:158H指数:6
- 相关作者:李旭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被引量:1
- 2019年
- “微型演讲”是正面教育的新形式,是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脱稿演讲。它除了具有教育性与思想性等共性外,还具有新颖性、精辟性、灵动性、草根性、简洁性和感召性等特性,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很好地起到价值引导、思想澄清和行为指导的作用。微型演讲重在“知行合一”,注意行为跟进。为保证效果,微型演讲要力求做到“要言不烦、有条不紊、从容不迫、言之有物、张弛有度、掷地有声”。
- 翁乾明
- 关键词:短小精悍行为跟进
- 试论“教学文化”的概念与要义——面向中小学又不止中小学
- 2020年
- “教学文化”,就是关于教学的默认系统,也是一种集体人格。即:从教师“教什么”“为何教”“如何教”,学生“学什么”“为何学”“怎么学”,领导“管什么”“为何管”“如何管”等方面所形成的默认系统,进而沉积为师生的“集体人格”。其主要内容无形的精神价值和有形的生活(行为)方式。“教学文化”建设存在着“人化”与“化人”的两大过程。优秀的“教学文化”有十个要义:超越功利,内涵深厚,价值坚守,富有趣味,心态积极,言说美妙,节奏感强,关注教养,制度保证,师生敬业。
- 翁乾明
- 关键词:教学文化
- 素质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全日制助学工作探究
- 2007年
- 高校全日制助学工作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因而应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从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 李旭
- 关键词:素质教育助学工作
- 高考改革不能走入莫比乌斯圈
- 2014年
- 莫比乌斯圈可以由“常态圈”改造而成。二者的相同点在于从“起跑线”出发,最终都要回到“起跑线”上;不同点是:要回到“起跑线”,在莫比乌斯圈上行走的路程2倍于“常态圈”,因为它必须走遍“常态圈”被改造之前的正反两面。这就意味着,“开放性改革”若被推人莫比乌斯圈,将不仅达不到改革的目的,所走过的路程、所经历的时间、所付出的代价,还可能是以往“封闭性改革”的两倍!
- 翁乾明
- 关键词:高考改革起跑线
- 试析“三维目标”之先天不足被引量:2
- 2016年
- 为什么“三维目标”在课改的前期引领强劲,而到中期却推进乏力?本文以一线教师的视角,从自洽性、严谨性、深刻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和建设性等6大方面,在23个小点上,分析了“三维目标”所存在的先天不足。希望“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能够从根本上克服上述先天不足,使我们的基础教育,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科学与人文、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结合点上,实现从蝌蚪到青蛙式的质变。
- 翁乾明
- 教师为何要开启成长型思维被引量:1
- 2021年
- 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莫过于思维模式的落后。尽管我现在已经退休多年,但每个月还能发表一两篇教育文章。事实上,我从大学毕业后,连续二十年几乎没有在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借口是“孔子都述而不作,我只要把书教好就行”,其实内在症结是“我自认为不是写文章的料”。这实际上就是固定型思维在作怪。
- 翁乾明
- 关键词:教师成长固定型思维模式大学毕业
- 地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讨被引量:13
- 2002年
- 我国学校地理课程改革与建设必须解决地理课程的主线,结构,能力价值,表现形式等根本性问题。地理课程应以人地空间关系为主线,协调地理课程各子课程的关系,以充足的内容体现地理课程能力价值,构建递进深化的地理课程表现形式。
- 袁书琪郑耀星刘恭祥
- 关键词:地理课程改革课程内容课程结构
- 让勤奋、坚持、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 2016年
- 与不少教师聊到高三的话题,高三常被描述成强刺激、快节奏、充满紧张感甚至带有些惊恐色彩的一年,与此相对应,学校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被投入高三,有些名师,在高三一待就是几年,工作强度大,身心俱疲。与此类似,初三的景象大体如此。但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真的合理吗?又真的正确吗?
- 翁乾明
- 关键词:起始年级勤奋高三快节奏紧张感
- 论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育学意义被引量:82
- 2022年
-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在属性、立意和结构上实现了突破和创新。在属性上,新课程标准强调国家教育意志在课程层面的体现,通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几个部分,形成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使课程标准成为一门具有法规性质的实践性的“教育学”。在立意上,新课程标准凸显人的因素,将课程目标指向核心素养,深入挖掘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突出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基础性、综合性、成长性,注重课程对学生一般发展应做的贡献,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转型。在结构上,新课程标准包含内容标准、活动标准、质量标准三大方面,其中内容标准强调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聚焦学科大观念,提供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少而精、有机整合的课程内容;活动标准以育人方式变革为核心,突出学科实践,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提示、教学建议和教学案例等,加强标准对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和约束性;质量标准通过“单位”质量标准、学段质量标准、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几个层次,努力让核心素养可见,确保和检验学习达成的水平和成果;核心素养贯穿、统领这三个方面,使三者构成有机的整体——课程标准。
- 余文森龙安邦
- 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意义被引量:6
- 2022年
-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着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学全面转向支持和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在目标维度上,要超越“双基”“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真正从“人”的角度界定教学目标;在过程维度上,要保持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对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和建构的过程;在方法维度上,要从促进核心素养生成的角度,优化教学方法,发挥授受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培育核心素养的特定、内在价值;在评价维度上,要着眼于核心素养的表现,合理、有效地利用纸笔测验、言行观察、作品考察等评价方式,增强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可见性。
- 余文森龙安邦
-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