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贝勒医学院
- 作品数:78 被引量:198H指数:7
- 相关作者:马欣张巍徐赐祥何毅麦伟源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基因组重排和人类基因组病
- 2014年
- 基因组病(Genomic disorders)的概念最早由Lupski在1998年提出,是指由于人类基因组DNA的异常重组而引起临床表型的一类疾病[1].其分子基础是DNA的异常重组导致基因的缺失/扩增,或基因结构的彻底破坏,基因组重排处的突变发生率(10-1~10-5)可高达点突变(10-8)的1 000倍以上[2~4].随着检测技术的逐渐改进和检测成本的降低,采用高分辨率的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芯片(CMA)可在临床病例中发现更多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5,6].利用迅速发展的新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可进行断裂点(breakpoint)的序列分析,解释DNA重组的机制.最近,陆续发现的人类基因组病为从机制上解释各种基因重组提供了研究素材.本文就近几年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剖析临床病例,解释CNVs发生的机制,为临床医生展现基因组病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有价值的病例研究信息.
- 王慧君Liu PengfeiBi Weimin周文浩Cheung Sau W
- 关键词:人类基因组基因组重排DNA重组微阵列分析分子基础临床表型
- ALPK3基因缺陷相关心肌病伴颅面-骨骼畸形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ALPK3基因缺陷相关心肌病伴颅面-骨骼畸形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ALPK3基因相关心肌病伴颅面-骨骼畸形患儿随诊11年的临床资料。总结患儿临床特征、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脏磁共振成像、基因检测的特点,并以“ALPK3基因”或“ALPK3 gene”作为检索词在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截至2020年11月的相关文献,总结ALPK3基因缺陷相关心肌病伴颅面-骨骼畸形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信息。结果:患儿女,10月龄,因“发现心脏扩大2个月”入院,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扩大、左心收缩功能减低,体检示耳低位,胸骨左缘可闻及2/6级柔和收缩期杂音,双侧通贯掌,诊断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经治疗,1岁1月龄时心脏大小及心功能恢复正常,但室间隔及左心室壁较正常同龄儿增厚,修正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HCM)、先天畸形综合征待诊”。8岁前心肌肥厚进展缓慢,之后明显加速。9岁完善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染色体15q25.2的ALPK3基因存在外显子1 c.721dup(p.Y241Lfs*42)移码突变和外显子10 c.4840C>T(p.R1614*)无义突变,分别遗传自其母亲和父亲,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最终诊断为“ALPK3基因缺陷相关心肌病伴颅面-骨骼畸形”。随访至11岁,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心室肌进行性肥厚;11岁完善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多导联ST-T改变、T波倒置,QT间期延长;心脏磁共振成像示双心室心肌肥厚,心肌钆对比剂延迟强化示左右心室壁心肌弥漫性不均匀高信号影。文献检索共检索到文献7篇,其中中文0篇,英文7篇,共报道27例ALPK3基因突变致病病例,结合本例患儿,共28例,包含24个基因突变位点,其中18例为纯合突变,10例为复合杂合突变。11例患儿病初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DCM),10例之后发展为HCM,且以疾病进展后的HCM为主;8例起�
- 丁文虹王本臻韩玲李自普张巍王辉肖燕燕
- 关键词:心肌疾病
- 267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基因诊断
- 唐佳李剑力陈德胜冯艳明张巍王菁Lee-Jun C.Wong
- 人P56蛋白及其各种缺失突变体酵母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构建干扰素诱导蛋白P5 6及其各种缺失突变体的酵母表达质粒。方法 干扰素诱导HT10 80 ,提取mRNA、RT -PCR获取P5 6全长及各种缺失突变体的cDNA ,以酵母表达质粒pGADT7为载体 ,构建重组质粒。结果 诱导的HT10 80中抽提出P5 6的mRNA、RT -PCR扩增出P5 6全长cDNA片段 ,大小与预期值一致约 15 0 0bp ,以P5 6全长cDNA为模板PCR获得P5 6各种缺失突变体并插入pGADT7;正确构建了各种pGADT7 P5 6酵母表达重组质粒。这些质粒DNA测序结果与理论值一致。结论 P5 6全长及各种缺失突变体酵母表达质粒的成功构建 ,为进一步研究P5
- 邓正阳李淑蓉王蒙王军平廖兰徐建明蒋建新黄跃生粟永萍
- 关键词:干扰素RT-PCR重组质粒
- 氟达拉滨抑制STAT1表达对乳头状细胞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通过观察氟达拉滨对人肾乳头状细胞癌(RPCC)标本和细胞系STAT1表达的影响,探讨氟达拉滨成为新类型放射增敏剂——基因型放射增敏剂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微点阵基因芯片技术对137例人RPCC标本和15例正常肾组织标本进行STAT1表达检测,利用基因芯片操作系统(GCOS1.4,Affymetfix)以靶信号500作为总体标定值进行质量检验,并利用变性凝胶电泳进行质量评价。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人RPCC细胞(SKRC-39)、纤维母细胞(CCL-116)和威尔姆瘤细胞(CRL-1441)株STAT,表达,以及氟达拉滨对SKRC-39细胞±照射后和转染siRNA后的STAT,表达。并用SKRC-39细胞进行成克隆法和台盼蓝染色计数法的氟达拉滨放射增敏实验。结果人RPCC标本和正常肾组织标本的STAT,表达强度分别为821±66和240±35,人RPCC标本STAT,表达显著增高(t=44.38,P=0.000)。Western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SKRC-39细胞表达STAT1比CRL-1441、CCL-116细胞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氟达拉滨能显著抑制磷酸化STAT。的表达,照射对磷酸化STAT1几乎无影响,而氟达拉滨和照射共同作用时磷酸化STAT,的表达被显著抑制;经STAT1siRNA处理后SKRC-39细胞总STAT1和磷酸化STAT1的表达均被有效抑制。SKRC-39细胞成克隆法放射增敏实验结果显示经氟达拉滨处理后SKRC-39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显著增加,放射增敏程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5、10μmol/L的增敏比分别为1.22、1.39)。结论氟达拉滨通过抑制STAT1表达增加了SKRC-39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因此属于基因型放射增敏剂。
- 惠周光朱晓虹麦伟源Teh BinTeh Bin Sing
- 关键词:照射STAT1放射增敏剂
- 一种富集分离内源核受体的方法及其专用DNA结合序列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集分离内源核受体的方法及其专用DNA结合序列。该序列是是串联多个单拷贝激素反应元件的DNA序列,每个单拷贝激素反应元件包含两个由不同长度寡核苷酸链间隔的保守半位点,各单拷贝激素反应元件间由3-5bp的接...
- 秦钧刘琼明丁琛刘明伟刘万霖宋雷
- 迎接高通量测序技术诊断儿童遗传性疾病的新时代
- 2015年
- 周文浩教授非常荣幸能邀请到美国贝勒医学院夏凡教授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讲学,并就分子遗传诊断中心的工作给予非常具体的指导.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分子诊断实验室已经开展100余项基因检测项目,应用Sanger测序、aCGH和MLPA等技术,建立了常见单基因遗传病的筛查和诊断平台,二代测序检测项目也初步展开.
- 夏凡周文浩王慧君
- 关键词:技术诊断遗传性疾病测序高通量儿童单基因遗传病
- 功能性单心室超声心动图诊断与功能评价
- 目的:单心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复杂心脏畸形,发生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3.0%。早期、准确诊断单心室及其合并畸形,对制定外科手术方案与提高患儿生存率与生存质是有重要意义。本文目的是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功能性单心室(F...
- 谢明星付曼丽吴静王新房吕清Grace Choi葛舒平
- 文献传递
- 可诱导的稳定表达Spata3细胞系的建立及特征(英文)
- 2008年
- spata3是一个在睾丸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可能与精子发生或生精细胞凋亡相关。为了进一步研究Spata3的功能,将spata3克隆入经修饰的pcDNA5/FRT/TO表达载体,应用Flp-InTMT-RExTM-293细胞系作为宿主细胞,成功地构建了可被四环素或Doxycline诱导的稳定表达Flp-InTMT-RExTM-sptat3的细胞系。该细胞系在spata3基因的3'端有2×FLAGtag和2×Histag,在缺乏可利用的spata3或其抗体的情况下,也能够很容易地应用商品化的FLAG抗体检测到spata3全长蛋白的表达。这种可诱导的稳定表达Flp-InTMT-RExTM-spata3的细胞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spata3的分析鉴定和功能研究,而且对于其他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功能研究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 傅俊江曾卫民李月红郭明日
- 关键词:稳定细胞系蛋白质表达
- 6-羟基多巴毁损间脑A11区域对缺铁饮食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6-hydroxydopamine,6-OHDA)定向毁损间脑A11核团对缺铁饮食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此方法建立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取60只4周龄C57BL/6雄性小鼠,30只予缺铁饮食(iron deficiency diet,ID),另外30只予正常饮食(normal diet,ND)。1个月后观察小鼠的运动活性,包括水平方向的运动次数(HACTV)、垂直方向的运动次数(VACTV)、总的运动距离(TOT-DIST)和运动时间(MOVTIME)。随后每组各取15只小鼠定向注射6-OHDA至双侧A11区域,其余小鼠注射PBS。并继续原来的饮食处理。毁损1个月后所有动物皮下注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ropinirole,比较给药前后小鼠运动活性的变化。对A11区域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TH)染色计数多巴胺(DA)神经元。结果饮食治疗1个月后,缺铁饮食组小鼠的三项运动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饮食组(均为P<0.01)。6-OHDA毁损A11核团可显著增加小鼠的各项运动活性(均为P<0.01)。D2受体激动剂ropinirole可以使小鼠增高的运动活性下降到基线水平。6-OHDA毁损可致A11区域DA能神经元明显减少。结论对C57BL/6雄性小鼠在缺铁饮食基础上进行A11区域的6-OHDA毁损建立的模型,能较好的模拟RLS的临床征象,可用作RLS的动物模型。
- 赵红如朱雯潘天虹董万利乐卫东
- 关键词:6-羟基多巴不安腿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