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文系
- 作品数:57 被引量:121H指数:8
- 相关作者:郁夜琴周秋江周路谷芒陆薇薇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从《诗经》雅、颂篇中的农事诗看农事与宗教祭祀的统一被引量:2
- 2004年
- 通过对《诗经》的雅、颂篇中农事诗的剖析 ,可以看出这些上古神话和发育不完全的史诗折射出原始初民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拜土意识 ,这些诗歌是农事诗 ,也是宗教祭祀诗。
- 岳泓
- 关键词:诗经农事诗宗教祭祀
- 谐音取义表达方式及其它被引量:1
- 2000年
- 谐音取义是汉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从内容上看,它取材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以以数字谐音取义,以颜色谐音取义,而且还能以方言谐音取义,以意译谐音取义,以实物谐音取义……这样广泛的取材,使谐音取义所描述的对象显得生动活泼,变化多端,能适应多方面的表达需要。
- 王苹
- 关键词:心理联想本字
- 作为制度史的语言文字——章太炎语言文字学的方法论意义
- 2016年
- 辛亥革命前几年间,章太炎在应对以"言文一致"为主张的语言文字论战中,以及思想界多种探讨何谓"中国"的背景下,展开了以语言文字为基石的国学研究。他将文字的创制与制度的创制相对应,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在文字的创制之中,文字孳乳的枢纽便是追溯古代政治制度的必要途径。章太炎对传统小学进行了创造性整合,强调转注、假借是位于源头之处的"造字法",在纵向上保证了源流互质的方法和途径;章太炎认为转注是方言之间以及方言与雅言之间的联系规律,在横向上将各地方言和雅言统合于一套语言文字系统;方言即是古语的判断,则沟通了历史与地域之间的动态关系。章太炎的语言文字学承前启后,成为他讨论何谓"中国"问题的重要方法论来源。
- 陕庆
- 关键词:言文一致转注假借古语
- 语境中的语义变更被引量:1
- 2000年
- 语义要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在语境的异化作用下,静态的语义会发生一系列变更,转化为言语意义,由“材料”而变为“成品”。具体表现为:语义在语境中限定,语义在语境中逆反,语义在语境中偏移,言外之意在语境中凸现。
- 王苹
- 关键词:语境言语意义
- 从全真教看金元道教词中的“婴儿”被引量:1
- 2005年
- 根据古今道教文献和道教诗词文献,结合我国传统道教不同时期的特点,对道教词中特别的意象“婴儿”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在道教外丹派中,它是炼丹隐语“婴儿”指炼丹用的铅。在包括全真教在内的道教内丹派中,“婴儿”指人之情,或称为神与气。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普通民众入教,在某些语境中,该词在全真教道教词中,也可以是道教外丹派的含义。
- 左洪涛
- 关键词:全真教
- 杭州湾大桥赋
- 2008年
- 日腾东海,辉耀钱塘。天宇澄清,渺渺几程船影;海门漭流,粼粼万顷波光。一朝玉虹飞跨,百代天堑途通。非为玉虹,乃我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落成也,美哉轮焉,伟绩丰功。
- 李亮伟
- 关键词:杭州湾大桥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
-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被引量:17
- 1999年
- 揭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团素,是语言教学的重要一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能够位留学生真正理解汉民族某些话语的真实含义,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因素的敏感性,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汉民族的这种文化因素是深深蕴藏在汉民族的语言之中的,它通过问候语、称谓词、成语典故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 王苹
- 关键词:文化文化因素问候语称谓词
- 吴文英、高似孙填《莺啼序》考辨——兼论高似孙生年
- 2006年
- 古今词学著作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表明:《莺啼序》并不是始于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吴文英始创,而是比吴文英早数年出生的高似孙。
- 左洪涛
- 关键词:《莺啼序》高似孙
- 君臣权力关系与洪武表笺改革新解被引量:5
- 2017年
- 朱元璋推行表笺改革的过程,对应着洪武时期君臣权力关系的阶段性变迁。早期二者相对制衡,故臣下尚拥有较多话语权,表现为君王对士大夫文统的妥协。君权渐盛后,以洪武六年(1373)诏禁四六为标志,帝力开始主导改革方向,并在上层公文领域立收成效,但在向下推广时遭遇了知识阶层的文化阻力。等到改革后期,皇权独大,朱元璋基本实现对表笺语言形式和精神内核的改造,并对后世的公文体制及文风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 李慈瑶
- 关键词:洪武士大夫
- 理学家诗的消失——以钱锺书的论述为中心
- 2019年
- 钱锺书在不同时期的著述中认为大部分理学家诗是"讲义语录之押韵者",是"押韵的文件",没有审美价值,不能称之为诗。这种批评体现了其思想"趋时"的双重性:表层的与意识形态规训相呼应的"趋时"和深层的与20世纪以来借助西方思想"重估"中国传统的潮流相激荡的"趋时"。前者表现为在《宋诗选注》中理学家诗的大规模缺席,后者表现为他以理念说、审美无功利说等西方现代美学观念为理论资源"重估"理学家诗与中国诗学传统,对诗的认识亦借此发生颠倒性转变。因此,宋诗乃至中国诗学的丰富性面相遭到压抑与涂改,诸多不利的诗学后果亦由此引发,对此不能不深长思之。
- 周景耀
- 关键词:诗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