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珊瑚礁研究中心
- 作品数:112 被引量:308H指数:11
- 相关作者:杨华黄学勇姜伟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基于卫星高光谱遥感影像的浅海水深反演方法被引量:10
- 2020年
- 遥感水深反演具有非接触测量和省时省力等优点,能够为航海、岛礁工程与珊瑚礁生态调查等活动提供重要参考。随着高光谱遥感卫星数量的增长,基于高光谱遥感影像的水深反演具有良好的发展与应用潜力。HOPE(Hyperspectral Optimization Process Exemplar)算法是比较常用的高光谱水深反演算法。鉴于HOPE算法在低遥感反射率海域会出现水深被高估的问题,本文基于Hyperion高光谱遥感影像提出一种改进的水深反演算法。该算法针对危险或难以到达海域往往具有水体光学性质较为均一的特点,利用深水区遥感反射率的观测值来估计整个研究区域内的水体光学性质参数并将其固定,以便减少未知参数数量,解决水深被高估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水深反演整体精度的目的。塞班岛和中业岛的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能够有效克服常规HOPE算法在低遥感反射率水域高估水深的问题。改进算法能够将平均遥感反射率小于0.0075sr-1(塞班岛)和0.001 sr^-1(中业岛)范围内的水域的水深反演平均绝对误差从常规HOPE算法的2.94 m和6.44 m分别降低至2.56 m和4.99 m,从而能够相应地将整体的均方根误差从3.18 m和5.39 m分别降低至2.30 m和3.32 m,而将整体的平均相对误差从32.4%和27.1%分别降低至30.6%和23.9%。因此,改进算法在提高卫星高光谱遥感影像水深反演效果方面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 张源榆黄荣永余克服余克服周国清
- 关键词:浅海珊瑚礁水深HYPERION
- 南海中西沙珊瑚礁区水体抗生素残留水平、分布及生态风险
- 张瑞杰张瑞玲王英辉余克服
- 珊瑚礁生态系统病毒研究进展
- 2022年
- 病毒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进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珊瑚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影响。随着珊瑚礁的全球性退化,病毒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危害日益显现。综述了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病毒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1)珊瑚礁病毒的多样性与分布特征(水体、宿主、核心病毒组);(2)珊瑚礁病毒的生态功能(感染方式、促进生物进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珊瑚礁病毒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热压力、珊瑚疾病)。总体而言,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病毒多样性,所发现的60个科占已知所有病毒科数量的58%。珊瑚的核心病毒组主要由双链DNA病毒、单链DNA病毒、单链逆转录病毒所组成,珊瑚黏液层对病毒具有富集作用。“Piggyback-the-Winner”(依附-胜利)是病毒在珊瑚礁中主要的生物动力学模式,其可通过水平基因迁移的方式促进礁区生物进化。病毒可通过裂解细菌与浮游藻类的途径参与珊瑚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尤其是碳循环与氮循环过程。此外,病毒还具有介导珊瑚热白化与直接引发珊瑚疾病的能力,这会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恢复力。基于国际上的研究进展综述,结合南海珊瑚礁生态现状提出以下研究方向,以期促进我国珊瑚礁病毒学的发展:(1)开展南海珊瑚礁中病毒多样性的识别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2)探索病毒对南海珊瑚热白化、珊瑚疾病的介导作用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揭示病毒对南海珊瑚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贡献。
- 陈飚余克服
- 关键词:珊瑚礁病毒生态功能环境响应
- 浅海岛礁多光谱遥感水深反演研究-以黄岩岛为例
- 王纪坤陈正华余克服王英辉黄荣永
- 南海北部滨珊瑚硼同位素气候环境指示意义再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珊瑚碳酸盐硼同位素(δ11B)是古海洋中非常重要、具有特殊环境指示意义的地球化学指标。利用δ11B重建古海水pH值,极大地推动了对海洋酸化历史以及海洋生物适应酸化潜力的认识。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珊瑚具有非常强的调控钙化流体pH的能力,甚至有可能超过外部海水pH的影响,为δ11B—pH指标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对珊瑚钙化流体δ11B-pH气候环境指示意义重新进行分析、挖掘和再解释。本文利用前人测量的南海北部滨珊瑚(Porites)长时间尺度的钙化流体δ11B—pH记录,根据大气二氧化碳、海水温度、海水溶解无机碳含量和总碱度记录对δ11B-pH进行了重构。结果显示冬季风能够影响珊瑚礁海水pH值和珊瑚内部钙化环境,是控制南海北部珊瑚钙化流体pH值变化的主导因素。对于珊瑚礁周围的海水,冬季风通过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钙化作用、光合作用以及水体交换来控制海水pH值;对珊瑚内部钙化流体,冬季风通过影响温度,从而影响珊瑚呼吸作用来调控钙化流体溶解无机碳含量,最终影响流体pH值。虽然目前利用珊瑚δ11B—pH精确地定量重建外部海水pH存在着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是在南海北部这个冬季风敏感海区,珊瑚δ11B—pH可以作为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潜在新指标。
- 刘羿张春雷
- 关键词:硼同位素
- 1985–2019年南海诸岛珊瑚礁区热压力时空变化研究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热压力增大是南海诸岛珊瑚礁面临的最主要威胁,基于热压力对珊瑚礁白化的评估有利于对其保护和管理。周热度(Degree Heating Week,DHW)可以衡量热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代表过去连续12周珊瑚礁区海表温度(SST)正异常的累积。本文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珊瑚礁监测计划(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Coral Reef Watch,NOAACRW)海表温度数据集,逐像元对35个年最大周热度数值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将南海诸岛珊瑚礁区分为6个区域:南沙–1、南沙–2、南沙–3、东沙、西沙和中沙珊瑚礁区。分析南海诸岛珊瑚礁区1985–2019年热压力时空变化及其与El Ni?o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南海诸岛珊瑚礁区最大DHW为0~12.9℃-周,纬度上由高到低呈现减小变化规律。(2)线性拟合法分析1985–2019年的年最大DHW,显示南海诸岛珊瑚礁区热压力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为0.013~0.174℃-周/a,南海诸岛珊瑚礁区最大DHW出现在1998年、2010年、2014年。(3)年最大DHW可能造成93.9%的珊瑚礁发生超过一次白化的风险,19.6%的珊瑚礁发生超过一次死亡的风险。(4)南海诸岛珊瑚礁区的月均DHW和ONI交叉小波分析显示两者存在多时段8~32个月共振周期的时频特征和时滞相关性,证实南海诸岛珊瑚礁热压力随着厄尔尼诺事件发生而显著增大;时滞相关分析表明,ONI与南海诸岛珊瑚礁区热压力呈正相关关系,后者滞后于前者7~9个月的时间。
- 陆永强陈正华陈正华何鑫余克服兰思香
- 关键词:热压力厄尔尼诺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在珊瑚礁环境记录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综述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在珊瑚记录过去环境变化和珊瑚对环境变化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珊瑚骨骼中的稀土元素能够记录的环境信息主要包括海平面、污染、地下水、氧化还原环境等;而在珊瑚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主要体现在稀土元素的含量,配分型式以及Ce、Eu等元素的异常上。珊瑚骨骼中的稀土元素因为具有稳定性高、保存信息丰富以及记录环境准确等优势,显示出了极好的应用前景。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珊瑚骨骼稀土元素含量的种间及空间差异性,探讨成岩作用对珊瑚骨骼稀土元素含量和配分型式的影响,这将有利于重建更准确、更长时间序列的珊瑚生长时期的环境信息记录。
- 姜伟余克服王英辉许慎栋
- 关键词:稀土元素珊瑚礁环境记录碳酸盐岩
- 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的群落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采用2019年5月14−22日开展的断面法调查数据,分析了涠洲岛西南部海域的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共有9科38种,优势种为滨珊瑚(Porites sp.)、秘密角蜂巢珊瑚(Favites abdita)、斯氏角孔珊瑚(Goniopora stutchburyi)等团块状珊瑚。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为5.20%~31.20%,平均值为16.66%,远离海岸或靠近海岸但水较深的站位覆盖率较高。石珊瑚补充量较低、病害少、死亡率较低。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互相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靠近岩壁的站位,水较深且船舶通行和游客潜水等影响较少,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和多样性程度均较高。受侵蚀海岸悬浮泥沙和潜水旅游影响较大的砂质岸段站位,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最低、优势种的优势度最高、多样性程度相对较低。人为活动、西南季风、风暴潮、海岸侵蚀悬沙、极端气候是影响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 梁文周浩郎王欣黄荣永余克服
- 关键词: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
- 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夏季表层海水pCO2分布和海-气界面通量
- 严宏强余克服施祺谭烨辉林紫云
- 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的研究历史、现状与特色
- 多年来涠洲岛珊瑚礁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认识:近20多年来涠洲岛活珊瑚覆盖率呈快速下降趋势,北部活珊瑚覆盖率由2005年的63.70%下降到2010年的12.10%,东南部由1991年的60.00%下降到2010年的17....
- 王文欢余克服王英辉
- 关键词:珊瑚礁生物群落地质地貌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