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学院数理学院 作品数:245 被引量:359 H指数:8 相关作者: 江波 李晓静 施俊 谢正卫 周群艳 更多>> 相关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东南大学数学系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经济管理 更多>>
当两种数学运算相遇时 2014年 本文通过矩阵论、黎曼几何中的几个例子,讨论了数学运算的交换性,分别从数学学习和数学研究的视角探讨了其教育价值。 朱鹏 甘文珍 陈建华关键词:矩阵 流形 数学学习 数学研究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被引量:2 2024年 目前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常常出现“懂而不会、会而不悟、悟而不深”的现象,针对此现象,文章首先以“深度学习”和“单元教学设计”为切入点进行概念梳理,阐述了二者的关系。其次给出了基于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许力慧 施俊 周群艳 秦若瑜 万唱唱关键词:单元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动量依赖的介质效应对D介子谱和流的影响 2022年 高能重离子碰撞中热力学冻出前的粒子处于介质内部,介质效应会影响粒子的末态信息.研究表明,若介质效应对所有动量的粒子都是一样的,则在大动量区域对粒子谱会起很强的增强作用,但在实验中并没有出现这一现象,因此要考虑介质效应是否随动量变化.通过研究随动量变化的介质效应对D介子谱和椭圆流的影响,得出在大动量区域介质效应对D介子产额起增强作用,此现象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加而减弱,并且介质效应越强,该现象越明显.介质效应对椭圆流起抑制作用,该作用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加而减弱,并且介质效应越强,抑制作用越明显,介质效应对D介子椭圆流的抑制作用更加准确. 尹洪杰 冯佳惠 张勇关键词:介质效应 D介子 椭圆流 粒子谱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探索——以一类优化问题为例 2021年 针对一类优化问题,建立了完整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整数规划的耦合求解,得到了这类问题的最优解。通过讨论该类问题在目标函数的选取和维度的推广,进一步提升了探究该类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出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升需要数学老师与信息技术老师共同参与的观点,这为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新思路。 金龚逸 陆经纬 朱鹏关键词:数学建模 整数规划 基于DINA模型的中学轴对称认知诊断及教学建议 2024年 在轴对称学习中,一些学生存在概念混淆、应用欠缺的问题。文章基于DINA模型对苏教版轴对称图形知识进行认知诊断分析,并收集1138名中学生轴对称知识认知诊断问卷。在本次认知诊断分析中,认知属性与属性层级关系较为合理,并且发现学生对轴对称各认知属性的掌握率不同、学生对轴对称掌握模式比较集中、不同班级掌握模式存在差异。基于此,从轴对称知识、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两个角度提出教学建议。 朱玉海 蒋佳昊 陈雪平关键词:DINA模型 轴对称图形 Hölder不等式的一种新证法及推广 2024年 1引言Hölder不等式是非常重要的不等式,本文首先给出Hölder不等式的一个等价形式,然后利用函数的凸性给出了Hölder不等式的一种新的证明方法,并据此结合受控理论(theory of majorization)给出Cauchy-Schwarz不等式的一种加细及一个新的反向Hölder不等式.我们需要一些简单的符号和高等数学知识. 施俊 刘建忠 彭庆英关键词:等价形式 加细 CAUCHY-SCHWARZ不等式 地方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方案与成绩评定方式的构建 被引量:1 2020年 对于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大学物理实验课是一门基础性的实验课程。该文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摸索,构建了一套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总评成绩的评定方法,强化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理念,促进教与学之间的相辅相成。 侯丽丽 眭永兴 薛建忠 吴晓庆 高琪关键词:物理实验 教学改革 具时变刚度的相对转动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周期解问题 被引量:3 2013年 建立了一类具有时变刚度,非线性阻尼力和强迫周期力项的相对转动非线性动力系统.运用Mawhin重合度理论,得到了该模型的周期解存在唯一性结果,推广了已有的结果,并且列举了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本文的结果是新的. 李晓静 陈绚青 严静关键词:时变刚度 周期解 存在唯一性 大学生中的边缘化现象:成因与对策 被引量:3 2014年 大学生中的边缘化现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且被边缘化的大学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构成了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笔者从大学生自我需求、家庭教育、高校管理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大学生边缘化的成因,提出加强协同教育、朋辈教育、责任教育等教育对策。 沈大伟 徐晓恬 吴晓庆关键词:大学生 边缘化 教育对策 探究女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就业性别歧视 被引量:5 2013年 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背后,性别歧视占了很大比重,除显性歧视外还有隐形歧视,表现为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的歧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传统性别结构束缚、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和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探究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仅可以回答其就业难的原因,也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就业环境,促使社会走向公正公平。解决就业性别歧视应完善就业制度,优化女大学生就业环境,也要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井莹 宋国英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压力 就业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