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作品数:309 被引量:848H指数:13
相关机构: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食品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7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7篇农业科学
  • 45篇生物学
  • 37篇化学工程
  • 14篇文化科学
  • 9篇理学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医药卫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机械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5篇大豆
  • 20篇病菌
  • 19篇玉米
  • 19篇人参
  • 17篇药剂
  • 17篇水稻
  • 16篇色谱
  • 16篇田间
  • 16篇相色谱
  • 14篇液相色谱
  • 14篇历期
  • 14篇病原
  • 13篇生物学
  • 13篇发育历期
  • 12篇液相
  • 12篇活性
  • 11篇种群
  • 11篇课程
  • 10篇质谱
  • 10篇抗性

机构

  • 305篇吉林农业大学
  • 33篇吉林省农业科...
  • 29篇中国农业科学...
  • 18篇吉林农业科技...
  • 7篇吉林大学
  • 6篇曲靖师范学院
  • 5篇东北师范大学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长春理工大学
  • 3篇贵州大学
  • 3篇白城师范学院
  • 3篇教育部
  • 3篇黑龙江省农业...
  • 3篇吉林省农业机...
  • 3篇通化市农业科...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14篇王琦
  • 13篇赵廷昌
  • 12篇李启云
  • 11篇苏玲
  • 10篇张正坤
  • 9篇刘淑艳
  • 9篇李玉
  • 8篇张金平
  • 7篇路杨
  • 7篇隋丽
  • 6篇孙嵬
  • 6篇张峰
  • 5篇苏前富
  • 5篇杨玉文
  • 5篇赵宇
  • 5篇徐文静
  • 5篇朱峰
  • 4篇李莉
  • 4篇刘洋
  • 4篇王继春

传媒

  • 42篇农药
  • 26篇吉林农业大学...
  • 16篇菌物研究
  • 13篇大豆科学
  • 9篇植物保护学报
  • 9篇植物保护
  • 9篇植物病理学报
  • 9篇中国生物防治...
  • 8篇中国油料作物...
  • 8篇东北农业科学
  • 7篇菌物学报
  • 6篇北方园艺
  • 6篇昆虫学报
  • 6篇农药学学报
  • 6篇环境昆虫学报
  • 5篇玉米科学
  • 5篇大豆科技
  • 4篇微生物学通报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42篇2024
  • 75篇2023
  • 53篇2022
  • 69篇2021
  • 34篇2020
  • 29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08
3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曲靖市蝗虫物种多样性调查
2023年
为了解云南曲靖市蝗总科Acridoidea昆虫资源情况,采用五点随机取样法和传统分类学对本地蝗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进行调查.共采集标本400头,经鉴定隶属7科16属19种,其中斑翅蝗科Oedipodidae属种数量最多(7属7种),其次是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1属3种)和网翅蝗科Arcypteridae(2属3种),蝗科Acrididae和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均为1属1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马龙区农场蝗虫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最高.从物种分布看,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和疣蝗Trilophidia annulata分布最广.从分布地点看,马龙区农场物种最丰富(17种).研究结果表明曲靖市蝗种多样性及分布特点与生境植被类型密切相关.结果为本地蝗虫的资源利用、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李文博Nawaz Haider BASHIR琪勒莫格杜国川柳添杰李小花郭效琼李强
关键词:蝗虫物种多样性
白粉菌交配型位点基因结构及分子系统学关系
2019年
白粉菌是一类植物专性寄生真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引起多种植物白粉病。开展白粉菌交配型基因研究可以为全面认识白粉菌的生活史循环和系统演化提供证据。本研究以子囊菌中已报道的10种MAT基因和4种侧翼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为种子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21个白粉菌基因组中进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探索MAT基因及其侧翼基因的种类和线性排布。结果表明,21个白粉菌基因组中有10个属于MAT1-1型,包含MAT1-1-1和MAT1-1-3两种基因;10个属于MAT1-2型,仅包含MAT1-2-1基因;在Erysiphe pulchra的基因组中同时存在MAT1-1-1、MAT1-1-3、MAT1-2-1;而4种侧翼基因SLA2、APC5、APN2和CoxVia在21个白粉菌基因组中均存在。21个菌株中有两个菌株Blumeriagraminisf.sp.hordei RACE1和Golovinomyces orontii的MAT基因和4种侧翼基因分布在同一个scaffold,其余菌株MAT基因和侧翼基因均不在同一scaffold出现。本研究分别分析了具有MAT1-1和MAT1-2的菌株中MAT基因和4种侧翼基因的排列关系,同时根据9个菌株的MAT基因注释信息,推测了其他菌株的MAT基因结构。结果表明,同属白粉菌的MAT基因结构相同,属间MAT基因结构差异明显。以从白粉菌基因组中获得的MAT1-1-1、MAT1-1-3和MAT1-2-13种MAT基因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白粉菌属Erysiphe和戈洛文白粉菌属Golovinomyces分别形成独立分枝,且白粉菌属与戈洛文白粉菌属形成姊妹群,这与前人对白粉菌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得到的白粉菌MAT基因种类、分布及其结构的相关结果为进一步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探究白粉菌的系统发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赵磊刘淑艳
关键词:白粉菌目基因结构系统发育
吉林省西瓜蔓枯病菌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敏感基线的建立和抗性监测被引量:2
2021年
为明确吉林省西瓜蔓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itrulli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水平,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51株西瓜蔓枯病菌对这两种药剂的敏感性及两种药剂对西瓜蔓枯病菌的MIC值,并测定了吉林省7个西瓜主产区的375株菌株对这两种药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供试的151株菌株对这两种药剂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分别为(0.2030±0.1353)μg/mL和(0.6759±0.3942)μg/mL;两种药剂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20μg/mL和40μg/mL。供试375株菌株对两种杀菌剂的抗性频率均为0。本研究结果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合理用药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后续其抗性风险评估奠定了基础。
孙东晗陈悦田文学白庆荣赵廷昌
关键词:抗药性咪鲜胺苯醚甲环唑
甜菜夜蛾雌成虫产卵及卵块鳞毛层厚度变化规律
2023年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重要的世界性农业害虫,可为害玉米、大豆、棉花和甜菜等多种作物,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Guo et al.,2010)。近些年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甜菜夜蛾对一些药剂产生了严重的抗性(李秀环等,2012)。同时杀虫剂对环境、人类健康以及非靶标害虫有较大的危害,因此生物防治方法备受青睐(曾爱平等,2010)。
马悦侯洋旸王有贤徐伟臧连生
关键词:甜菜夜蛾生物防治方法非靶标害虫卵块雌成虫多种作物
球孢白僵菌定殖对玉米叶内微生物的影响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虫生病原真菌,可寄生多种昆虫,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能够在植物组织中定殖,对植物具有促进生长、抗病虫等作用。内生微生物与其宿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内...
常玉明康钦夏信瑶李乐隋丽张正坤李启云
关键词:内生菌生防微生物
文献传递
基于改进稠密胶囊网络模型的植物识别方法被引量:10
2020年
植物识别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植物种类繁多,规模数据集标注和构建困难,因此植物物种识别作为精细分类任务仍然面临巨大挑战。该研究提出一种改进稠密胶囊网络模型用于植物物种识别。首先,在网络初始端引入自注意力层,通过增加特征图中待识别区域的特征权值以降低背景信息对于识别任务的干扰。其次,在改进模型胶囊层间使用局部约束动态路由算法,实现局部区域内胶囊路由选择和转换矩阵共享机制,降低网络参数规模,减小网络训练学习计算负载。在试验数据集上计算结果表明,当输入图片尺度为32×32像素时,该研究模型平均识别准确率为77.2%,参数规模仅为1.8M。当输入图片尺度为227×227像素时,该研究模型平均识别准确率为95.1%,参数规模仅为5.2M。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稠密胶囊网络模型在识别分类和降低模型参数规模上均有大幅提升。
温长吉娄月张笑然杨策刘淑艳于合龙
关键词:植物机器视觉动态路由算法
4种病原真菌对桃蚜和温室白粉虱的致病力被引量:14
2021年
首先对采集的罹病桃蚜(Myzus persicae)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虫尸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结果分别为长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longisporum(JL-006)]和蜡蚧轮枝菌[Akanthomyces lecanii(JL-007)]。为了评估其生防潜能,采用浸渍法比较研究了其与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JL-003)]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JL-005)]4种病原真菌对桃蚜和温室白粉虱3龄若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菌液孢子浓度1.0×10^(8)/mL致病力要明显高于1.0×10^(5)/mL。当孢子浓度为1.0×10^(8)/mL时,球孢白僵菌JL-005和长孢蜡蚧菌JL-006对桃蚜具有较强致病性,10 d死亡率分别为71.8%和74.5%,LT_(50)分别为5.6 d和5.5 d;而球孢白僵菌JL-005和蜡蚧轮枝菌JL-007对温室白粉虱具有较强致病性,10 d死亡率分别为82.3%和80.5%,LT_(50)分别为5.4 d和5.1 d。研究结果可为桃蚜和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提供候选菌种资源,并为后续温室害虫"一菌多防"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孙大平路茜王鹏白庆荣臧连生
关键词:球孢白僵菌蜡蚧轮枝菌温室害虫致病力
噻吩磺隆在北方玉米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及对土壤细菌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为探讨北方玉米土壤中施用不同剂量噻吩磺隆的残留降解动态及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揭示噻吩磺隆在北方玉米土壤中对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HPLC分析了北方玉米土壤中噻吩磺隆的残留降解动态,并且测定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施用不同有效剂量的噻吩磺隆(15.0、22.5、30.0、90.0 g a.i./hm^(2)),噻吩磺隆在土壤中半衰期为4.81~6.03 d;施用浓度为30.0 g、90.0 g a.i./hm^(2)的噻吩磺隆在1~20 d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0.47%~8.8%;而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分别降低了0.67%~18.92%,2.08%~12.84%和1.50%~12.73%,20 d呈现恢复的趋势。在7、14 d时,鞘氨醇单胞菌属和溶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分别增长了0.89%~11.86%和24.89%~36.88%,但有益菌属中马赛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分别减少了4.03%~74.68%和4.37%~42.53%。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对土壤酶活性和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抑制效果增强。[结论]噻吩磺隆在北方玉米土壤中降解较慢,高剂量(90.0 g a.i./hm^(2))的噻吩磺隆对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有较大的影响。
朱承余林杨张萌郑丽宁张浩赵晓峰
关键词:噻吩磺隆降解动态土壤酶细菌群落结构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仲丁灵在人参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被引量:5
2021年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人参中仲丁灵残留的分析方法,并研究其在人参中的最终残留量与消解规律。样品经乙腈提取,NH2固相萃取柱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2~0.5 mg/L内,仲丁灵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鲜人参和干人参在0.01、0.05和0.5 mg/kg,人参植株和人参土壤在0.01、0.05、0.5和10 mg/kg添加水平下,仲丁灵的回收率为93%~108%,相对标准偏差为0.60%~6.2%。仲丁灵在人参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0.81~18.91 d,在鲜人参、干人参、人参植株和人参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
尤庆航彭湃宋雨桐方楠朱宗利侯新港梁爽逯忠斌曲彤侯志广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仲丁灵人参消解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宁南霉素在人参中的残留及消解规律被引量:1
2021年
为明确宁南霉素在人参上的消解规律和最终残留水平,于2019年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延吉市以及辽宁省桓仁县4地进行了宁南霉素在人参及其植株中的田间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样品经体积分数为0.2%的甲酸水溶液提取,采用PLS+PXC固相萃取柱净化,XSelect®HSS T3色谱柱分离,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结果表明:在0.1、0.2和1 mg/kg添加水平下,宁南霉素在鲜人参和人参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99%和92%~94%,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7%~5.6%和4.0%~5.6%;在0.2、1和2 mg/kg添加水平下,宁南霉素在干人参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9%~95%,RSD为1.4%~10%。在鲜人参与人参植株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1 mg/kg,在干人参中的LOQ为0.2 mg/kg。白山、桓仁两地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宁南霉素在人参植株上的半衰期分别为11.77和0.76 d。4地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宁南霉素在鲜人参上的最终残留量低于LOQ,在人参植株上的最终残留量为
宋雨桐陆洋尤庆航侯新港朱宗利孙晓伟方楠侯志广梁爽逯忠斌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宁南霉素人参消解动态
共3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