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科大学基础药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235 被引量:851H指数:11
-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石斛类药材人工栽培发展概述被引量:10
- 2020年
- 综述石斛类药材的人工栽培种类、育种、栽培方式及其品质评价,阐述石斛类药材的人工栽培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引发对石斛类药材临床用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思考,为石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谭道鹏何芋岐
- 关键词:铁皮石斛金钗石斛栽培
- Ag-Cu负载的胺基石墨烯催化β-羟基-1,2,3-三唑绿色合成研究
- 2022年
- 开发了一种Ag-Cu双金属负载的胺基石墨烯催化剂用于1,2,3-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利用各种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催化剂活性测试表明,该催化剂在温和反应条件下具有高催化活性、好的循环稳定性和易分离的特点.水作为绿色溶剂,反应收率高.该方法为β-羟基-1,2,3-三唑类化合物的水相绿色合成提供了一种可替代的多相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 黄强邓婷婷朱佳运李军黎飞飞
- 关键词:石墨烯1,2,3-三唑点击化学
- 淫羊藿苷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肺动脉高压血管重构
-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ICA)改善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H)肺动脉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SD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ICA(120和60 mg·kg-1ig)组、地塞米松(Dex 1 mg·kg-1ig)组、L...
- 唐超黄波徐尚福罗云梅李沙李利生
- 关键词:淫羊藿苷肺动脉高压巨噬细胞野百合碱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艾迪注射液抗肿瘤定位及分子机制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艾迪注射液抗肿瘤部位的定位及分子机制。方法检索TCMSP数据库获取艾迪注射液四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以“里宾斯基五原则”为依据,进一步筛选活性化合物。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作用靶点,CTD数据库查询对应的不同部位肿瘤疾病并进行分类。利用Cytoscape软件与OmicShare平台构建“化合物-靶点”“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最后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DAVID)对靶点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到艾迪注射液中活性化合物294个,可作用靶点265个,疾病主要定位在消化系统肿瘤(原发性肝癌)及泌尿系统肿瘤(前列腺癌)上,作用通路主要富集在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药物代谢、视黄醇代谢及癌症通路等。结论本研究揭示了艾迪注射液的抗肿瘤定位,及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规律,可为其临床应用及深入开展其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段灿灿何天目陈宽马逸飞张建永
- 关键词:艾迪注射液肿瘤定位网络药理学分子机制
- 蛋白磷酸酶2A对微管相关蛋白tau的作用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英文)
- 2020年
- 微管相关蛋白tau(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tau,tau)的过度磷酸化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脑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研究证实,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出现在AD的早期阶段,并且认为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是AD治疗的关键。然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及其磷酸化后的聚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重要的是,大量研究表明,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活性的降低在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综述了PP2A功能紊乱和tau蛋白病理,重点阐述了PP2A功能紊乱在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中的作用。此外,改善PP2A功能紊乱可成为AD治疗的一个策略。
- 燕飞黄南渠金凤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蛋白磷酸酶2A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 吴茱萸次碱的结构修饰研究进展
- 2024年
- 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是从传统中药吴茱萸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喹唑啉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和药理学活性,吸引了大量学者和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研究.迄今,对吴茱萸次碱的研究主要包括从新的天然来源中分离提取和开发新的全合成方法,发现新的生物活性、代谢、毒理学性质、结构修饰与活性的关系、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吴茱萸次碱的溶解性很低,这影响了其吸收效率,其高细胞毒性也阻碍了其作为药物的发展.于是,众多学者对吴茱萸次碱结构修饰和改造做了大量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更好的生物活性结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吴茱萸次碱结构修饰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寻找具有开发前景的吴茱萸次碱衍生物提供依据.
- 宋继庭魏洪卓赵长阔王先恒
- 关键词:吴茱萸次碱结构修饰生物活性类似物
- 小胶质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多样性与阿尔茨海默症被引量:7
- 2020年
-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固有免疫细胞,占CNS细胞的10%~15%。谱系追溯研究显示,小胶质细胞起源于红髓祖细胞,胚胎发育过程中,从卵黄囊迁移到大脑,并在脑实质筑巢、增殖。在CNS中,MG分为静息状态M0型和活化型M1、M2两种动态平衡状态。当受到外界有害物质刺激时,MG转化为M1表型,通过上调炎性通路并分泌大量的炎症因子、激活补体系统等对CNS造成损伤,而M2表型的MG通过分泌大量的抗炎因子和吞噬作用,能够清除毒性物质和抑制CNS疾病的发生。表明,MG在CNS中具有"双刃剑"的作用。本文简要综述了MG表型的多样性在补体系统、炎症通路、Tau蛋白磷酸化等发挥的作用,以及与AD关系的研究进展。
- 国佳莹石京山
-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表型阿尔茨海默病
- 天麻素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吻合后的损伤
- 2023年
- 目的观察天麻素(Gas)对坐骨神经离断吻合模型大鼠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天麻素组(Gas)和甲钴胺组(Cob)。除Control组外,均距梨状肌下缘1 cm处锐性离断左侧坐骨神经,随即使用9-0显微外科缝合线进行端端吻合以建立坐骨神经离断吻合模型。Gas组每天灌胃给予Gas(15 mg/kg)1次,Cob组每天灌胃给予Cob(0.15 mg/kg)1次,Control组和Model组每天灌胃给予等体积双蒸水。60 d后,采用坐骨神经指数(SFI)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计算腓肠肌湿重恢复率;HE与Masson染色观察坐骨神经远端有髓神经纤维的形态学变化,计数完整有髓神经纤维数;HE染色观察腓肠肌的形态学变化,统计腓肠肌横截面积;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中PI3K、AKT和mTOR蛋白水平;药物亲和反应的靶点稳定性(Darts)实验检测Gas与PI3K p110 gamma的相互作用。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SFI明显降低(P<0.01),腓肠肌萎缩严重,湿重显著降低(P<0.01);与Model组相比,Gas组和Cob组SFI明显升高(P<0.01,P<0.05),腓肠肌湿重增加;HE与Masson染色显示Gas和Cob可以改善坐骨神经离断所致的神经纤维排列稀疏,连续性差,增加了有髓神经纤维数量;HE染色显示Gas和Cob增加了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P<0.01);WB结果显示,Gas和Cob增加了腓肠肌中PI3K、AKT和mTOR蛋白水平(P<0.05);药物亲和反应的靶点稳定性(Darts)实验显示,Gas可以与PI3K p110 gamma结合(P<0.01)。结论Gas通过靶向结合PI3K,上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的作用。
- 国斌韩羽李璐希吴亚娟刘雪嘉孙广峰聂晶
-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天麻素端端吻合术甲钴胺
- 基于 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蓝布正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潜力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蓝布正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潜力。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蓝布正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利用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TargetNet等数据库查找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用CTD数据库筛选与疾病相关的潜在靶点;运用STRING分析靶点蛋白的互作关系;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靶点蛋白的基因功能与通路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的构建与分析;在RCSB PDB数据库中检索获取相关靶标的晶体结构,借助AutoDock软件,将成分与靶标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蓝布正的有效成分58个,可作用于201个靶点,其中涉及到心血管疾病的靶点有73个。共发现了6个与心血管疾病最相关的通路,即花生四烯酸代谢、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和VEGF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发现蓝布正主要通过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和调节血管生成等途径发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为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王雅芝张建永段灿灿
- 关键词:蓝布正心血管疾病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 基于复杂网络探讨金钗石斛潜在活性成分组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1
- 2019年
- 为发现金钗石斛潜在活性成分组,本研究从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入手进行计算模拟,通过对141个已知化合物的分子骨架进行结构相似度聚类,发现了11个结构相似的成分组,而大部分成分组具有明显的ADME活性。另一方面,结合靶点虚拟筛选和KEGG通路富集,构建并分析"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预测金钗石斛的重要潜在活性成分和重要作用机制,揭示了5个成分组与特定生物功能间的相关性。潜在活性成分组的虚拟筛选为揭示金钗石斛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倩茹王阳谭道鹏何芋岐周旭美鲁艳柳
- 关键词:金钗石斛复杂网络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