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作品数:85 被引量:365H指数:10
- 相关作者:胡华赵微沈海波王文军於红梅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高校挫折教育对象特点、现状及对策分析
- 2015年
- 每起学生自杀事件,无不令人痛惜年轻生命的消逝。如今一些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而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挫折不可避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坚韧品格对学生成长有益。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本文先通过分析大学生较突出的思想行为特点入手,再从挫折教育现状分析总结出对策与方法。
- 刘逸君
-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特点挫折教育
- “汉语盘点”年度字语义运作与受众心理被引量:1
- 2016年
-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使用者的心理、所处的社会语境。本文以2006-2015年十年间"汉语盘点"活动评选的年度字为视阈,探讨其语义运作模式所隐含的受众社会心理特征。
- 赵微
- 关键词:受众心理
- “镶嵌画”:发掘报纸的另一种想象——从麦克卢汉对报纸头版的分析说起被引量:1
- 2015年
- 面对各种媒介的融合,为了更好地激发新活力,我们需要检视和反思对"报"的理解。为了获取对报纸的另一种想象,用"电报式报纸"做向导,基于互联网语境对麦克卢汉"电报式报纸"概念做了重新发掘,并从媒介形式出发对报业史做了简要的批评性回顾。指出"电报式报纸"体现着电子媒介对印刷媒介的改造,麦氏谓之为"镶嵌画""/马赛克"式的报纸界面风格,"电报式报纸"解放了书面媒介中被印刷文化所压抑的可能。这种打破"印刷式想象"、重新理解"报纸"及其历史的视角,有助于回应当下新闻实践的媒介转型难题。
- 孙藜
- 关键词:媒介形式
- 公信力: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从BBC性侵丑闻说起被引量:1
- 2014年
- 2012年10月3日,英国独立电视台播放了《萨维尔的另一面》的电视节目,节目揭露出了BBC已故著名主持人吉米·萨维尔涉嫌性侵犯多人的丑闻,吉米·萨维尔利用自己的名气和工作便利,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性侵犯了大量受害者。经警方确认,这一事件的受害者人数达300人之多,并且新的受害者还在不断出现。而BBC总裁在接受议会质询时提出,这是由于当时企业内部“文化”的原因,引来了更多的批评。
- 孙健
- 关键词:BBC核心竞争力丑闻公信力媒体独立电视台
- 由传世、觉世到娱世——民初主流小说家的自我调适与智慧抉择被引量:2
- 2015年
- 在以经济资本为核心权力的"文学场"中,民初主流小说家面对"市场法则"与"艺术法则"的双重立法,力图以小说"娱世"来打破"小说界革命"以来"传世"与"觉世"的一组矛盾,并提出一套求得平衡的"兴味"说。这种"兴味"小说观既是在继承古代小说"娱目快心"的正宗,又是在适应市场("行世")、进行生活启蒙("觉世")中追求"传世"。缘乎此,他们虽然受到市场的强大制约,但始终坚持艺术本位、坚守社会责任,并不断为读者送去快乐与美的享受,有力地推动我国小说的现代性转型。"五四"以后,在以"新文学家"为主导的"文学场"中,这批小说家逐渐被挤压成纯粹的"市场作家",无奈地充当被压抑、被打倒的"配角儿"。
- 孙超
- 关键词:小说观文学场小说界革命现代性转型周瘦鹃长篇小说创作
- 专业眼光·才子笔墨·哀为主调——论周瘦鹃的翻译小说被引量:1
- 2015年
- 周瘦鹃精通外语,避免了时人随意翻译的弊病;熟悉欧美小说,对所译作品的选择具有专业眼光。他运用整体忠实而适度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作呈现出不同于"五四"翻译小说的才子笔墨。无论用文言,还是白话,其译文总是清新流畅,雅俗共赏,颇能引起民初读者的"兴味"。他大量翻译"哀情"小说乃是其主体精神与时代风尚双重建构的结果。若从"融才子笔墨与专业眼光为一体"的角度考察,他已经超越林纾、包天笑等译界前辈。在"新文学革命"前夕,他便开始更多地采用直译,使其译作呈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特色。
- 孙超
- 关键词:周瘦鹃翻译小说哀情
- 重新凝结我们的善念——人文精神再讨论管见
- 2015年
- 善念是人文精神的灵魂所在。在这2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作为"善"之主体的人文知识分子,从内在心态到外在姿态都全然发生了根本变化。而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两种不同语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以及彼此相互关系的巨大变化。1993年的讨论,在近似一体化社会结构中,知识分子的独立性相对容易确立,其启蒙民众的内在意愿及文化姿态均容易彰显。而20多年后的今天,三大领域冲突,四种文明交织,两种"冲动"失衡,在这样的普遍状态下讨论人文精神的重构、善念的重铸问题,势必要从人文精神与善念的文化承载体系,特别是文学艺术创造中寻求某种突破,在"多元善变"的文化趋势与"一念安居"的人文精神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重新凝结起我们的善念。
- 李有亮
- 关键词:人文精神善念知识分子
- 新媒体的“新星”研究:2014年图景
- 2014年
- 自1994年第一次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在短短20年间,我国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网络大国。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相关新型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日益深度连接,与此相关的学术探讨也呈现出跨学科或多学科的特征。那么,我国学者在这个生机盎然的领域都探讨了什么、提出了哪些理论观点。
- 於红梅
- 关键词:全功能学科媒体学者
-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现状与反思被引量:2
- 2018年
- 在党和政府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战略推动下,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获得新的进展、涌现新的气象。重读马克思主义原著,一些基本原理和命题的博大精深内涵在新的语境下得到彰显,误读再逐步消除;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日渐兴盛,从一般性译介走向反思和综合;本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正发生从"中国化"到"中国的"历史性转型,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期待。当前需要警惕理论脱离实践和学理化不够等问题,增强研究者的共产主义信念也刻不容缓。
- 张永禄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结构简论
- 2014年
- 课程结构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产生过不少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体系、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对课程设置与实践起了积极作用。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在优选课程类型、优化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协调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语言学类课程自身是个结构体,又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内。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时,应当注意结构、成分及其关系。语言、话语、语用意味着"语言学类",层级、课型、方法意味着"课程系统",具有系统性、闭合性、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结构建设的参考体系。
- 胡华
-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学课程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