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
- 作品数:180 被引量:1,162H指数:17
- 相关作者:何金彝何仁科刘方张克兢刘建良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论金融全球化的作用与影响
- 2003年
- 中国已经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已参与全球化的大竞争。处于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金融业,将随着入世的步伐一起步入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法,可以分析金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 李贞玉彭宇文
-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WTO国际资本GDP金融业
- 论团体意识的形成及其对政治参与的影响被引量:8
- 2002年
- 近年来各类团体发展迅速 ,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渐增。本文通过对当今团体现象和团体意识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论述 ,指出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团体意识。文章重点分析和阐述了团体意识对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 ,并且指出了培育团体意识时应该注意的误区和陷阱。
- 王川兰
- 关键词:政治参与团体
- 全球化进程与我国政策执行系统的改进被引量:2
- 2003年
- 全球化趋势是当今时代的突出特征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各个国家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它对我国政策执行系统的影响。一方面 ,它可以为政策执行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 ,它又对我国政策执行系统自身结构的调整和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是一把“双刃剑”。因此 ,在全球化进程中改进我国的政策执行系统势在必行。其途径主要定位在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
- 宋源
-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
- 政治发展中的社团角色:作用与限度——兼论我国的社团政策被引量:6
- 2003年
- 社团是公民社会的基本单位 ,它们的活动对民主政治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就其积极作用而言 ,可社团以为民主政治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 ,组织公民的政治参与 ,培育公民文化 ,协助政府实现善治并对政府权力形成有力的制约。但社团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并可能对政治发展产生负面效应。鉴于此 ,中国政府既要大力促进社团发展又要加强法治化管理 ,引导社团的有序化参政。
- 李斌
- 关键词:社团政治发展负面效应
-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剥削”
- 2001年
- “剥削”首先是生产关系范畴 ,然后才是伦理道德范畴。对剥削关系的评判取舍应该用生产力标准去衡量。劳动者的情绪和意愿是剥削关系合理与否的象征。“两极分化”是剥削制度运行机制的表现形式 ,不应混同于“贫富悬殊”。
- 李治国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剥削制度两极分化贫富差距
- 舍勒的先验论及其对康德的批判被引量:6
- 2002年
- 在康德那里,所谓“先验”就是指独立于人的经验。这种先验论不仅是康德认识论的基础,也是他伦理学的基础。而在舍勒看来,先验并不意味着独立于人的任何经验,而仅仅独立于人的非现象学经验。基于此,舍勒认为,康德的先验论是纯粹形式主义的,毫无事实依据。他对康德的批判尽管一针见血,但仍落入了基础主义的窠臼。
- 张志平
- 关键词:舍勒先验论哲学批判认识论伦理学形式主义
- “无”在——论老子“道”形上思维的核心概念被引量:2
- 2002年
- 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与儒墨显学从伦理道德立场言“道”不同,老子站在关怀世界终极问题的立场上言“道”,“道”乃是老子形上思维的基本命题,是关于世界之“在”的原理和方式。作为宇宙生成、发展的法则,作为人之生存的根据,“在”乃是“无”,“无”“在”而“有”“不在”。“无”因此成为《老子》形上思维的核心概念。
- 马德邻
- 关键词:老子伦理道德儒学墨学终极关怀宇宙
- 亚洲法治社会建构与发展的理念追求被引量:2
- 2002年
- 探讨中国以及亚洲法治社会的建构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其主体主观层面的“理念追求”。对于“理念”和“理念追求”概念的哲理性解析,是本论题法哲学实体内容法理分析的必要前提。而本文所谓亚洲法治社会建构与发展“理念追求”的实体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面,即“法治本体要件的原则理念”、“法治社会建构与发展的策略理念”和“文化与法文化发展的战略理念”。
- 孙育玮
- 关键词:法治社会法哲学法文化
- 试论我国的社团与法治被引量:2
- 2002年
- 社会团体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当前我国的社团还处在起步阶段,在社会结构转型这一背景之下,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的现象。从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战略思想出发,把社团的发展纳入法治的轨道,是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 王川兰
- 关键词:社团良性互动关系法治法治化社团建设市民社会
- 民国时期中国官民反对日本对华“支那”蔑称交涉始末被引量:3
- 2002年
-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华之“支那”称呼开始含有蔑意。1913年夏,日本政府在准备承认中华民国的同时,规定今后要以“支那”之蔑称作为对后者的正式称呼。在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的交涉和抗争下,日本政府才不得已地改变了对华称呼。
- 单冠初
- 关键词:日本政府民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