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土资源部软科学研究项目(201343)

作品数:5 被引量:62H指数:4
相关作者:蔡太义张合兵黄会娟陈志超刘昌华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农业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部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生态
  • 2篇土地生态
  • 2篇土壤
  • 1篇整治
  • 1篇森林土
  • 1篇森林土壤
  • 1篇生态安全
  • 1篇生态安全评价
  • 1篇生态文明
  • 1篇生态重建
  • 1篇水分
  • 1篇土地可持续利...
  • 1篇土地生态安全
  • 1篇土地生态安全...
  • 1篇土地生态学
  • 1篇土地综合整治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温度
  • 1篇农田

机构

  • 5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河南省农业厅

作者

  • 5篇蔡太义
  • 3篇张合兵
  • 2篇刘昌华
  • 2篇黄会娟
  • 2篇王锐
  • 2篇陈志超
  • 1篇郝成元
  • 1篇马守臣
  • 1篇吕鹏
  • 1篇贾志宽
  • 1篇聂小军
  • 1篇黄耀威
  • 1篇辛宁
  • 1篇牛唯

传媒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上海国土资源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焦作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重建被引量:4
2013年
采煤活动引起的地表沉陷和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焦作矿区为例,开采沉陷面积达70.16 km2,最大沉陷深度超过8 m,导致一系列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土壤肥力下降、植被退化等。在低山丘陵沉陷区土地修筑梯田或改为缓坡地,在平原沉陷区采用排水、煤矸石或粉煤灰充填、挖深垫浅等工程措施。同时,采用种植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或禾本科植物、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复垦土壤质量。
王锐蔡太义张合兵聂小军
关键词:综合整治生态重建
基于PSR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焦作市为例被引量:9
2014年
科学地做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对于协调土地利用环节资源压力和维护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选取河南省焦作市为研究区域,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以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为目标层,建立土地生态安全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子系统的23项评价指标,构建河南省焦作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2001~2010年焦作市4区6县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选取2001、2004、2008和2010年作为评价基准年,对焦作市各区县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进行研究.
蔡太义马守臣吕鹏王锐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熵权法
伏牛山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特征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研究伏牛山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异特征,为探明中国暖温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地带山地土壤空间分异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垂直梯度取样法,在伏牛山南北坡海拔1640~1870m处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并结合传统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伏牛山南北坡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土壤pH、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受海拔高度影响显著,其中土壤pH和全氮含量随着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大,而有机质含量则呈减小趋势;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电导率、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全钾含量并无显著差异;土壤理化性质受坡向影响也较为显著,电导率、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南坡较高,分别为0.092Ms/cm、273.69mg/kg、2.46mg/kg,北坡分别为0.087Ms/cm、215.42mg/kg、2.23mg/kg;北坡土壤速效钾、全氮和全钾含量相对稍高。【结论】海拔高度和坡向是影响伏牛山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陈志超蔡太义郝成元刘昌华
关键词: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
河南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土地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土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土地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土地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河南粮食主产区实际状况,构建了以土地数量、土地质量、土地生态、土地利用制度等4项为准则层、13项指标层和30项元指标组成的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文明乃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蔡太义张合兵黄会娟翟龙波牛唯辛宁
关键词:土地生态学粮食主产区土地可持续利用
不同秸秆覆盖模式下农田土壤水温效应研究被引量:32
2013年
为探明不同秸秆覆盖模式下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的效应问题,于2007—2010年在陕西合阳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农试验站,以不覆盖为对照(CK),设置3个水平秸秆覆盖量(4500、9000、13500kg·hm-2)在全年覆盖方式(QSM)下(分别以S1、S2和S3表示)和生育期覆盖方式(SSM)下(分别以S4、S5和S6表示)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处理在0~25cm土层的降温效应,表现为随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在0~15cm土层"低温效应"在全生育期内表现出前期大、后期小的变化趋势。0~5cm土层不同处理的地温日变化在早上6:00最低,与CK差异最小;中午14:00最高,与CK差异最大;晚上20:00介于前两者之间。QSM方式下,S1、S2和S3处理与CK相比,3个年度休闲期的0~200cm土壤贮水量分别增加7.6、10.8、12.3mm;生育期内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高出3.9%、8.5%和11.8%。SSM下各覆盖量处理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运移规律与QSM方式相似,但均弱于后者。从水温效应综合来看,QSM覆盖方式整体优于SSM方式,尤以S2处理综合表现较优。故在渭北旱塬或其他同类生态区进行玉米整秸秆覆盖时,推荐选择QSM方式,且以9000kg·hm-2覆盖量为宜。
蔡太义陈志超黄会娟黄耀威张合兵刘昌华贾志宽
关键词: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渭北旱塬
共1页<1>
聚类工具0